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释义——从占星学的角度 被引量:7
1
作者 章启群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16,共8页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是占星学背景下的一个命题,其中的"天"指占星学理论中的天象及其运行规律,并非等同于"自然"。因此,不能把"天人之际"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合一即"天人合一"。司马... 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是占星学背景下的一个命题,其中的"天"指占星学理论中的天象及其运行规律,并非等同于"自然"。因此,不能把"天人之际"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合一即"天人合一"。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实质上是力图把占星学的理论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追求思想与经验统一,在其中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与下句"通古今之变"恰巧形成对应。澄清这句名言的原本意义,不仅还原出司马迁的历史形象,而且还从秦汉学术、思想的展开中,发掘出占星学在当时更为根本而广泛的影响,展示出中国古代思想史长期被遮蔽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 占星学 天人合一 《史记》
下载PDF
从“究天人之际”论司马迁的批判性思维 被引量:2
2
作者 靳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9期64-65,共2页
批判性思维近年来深受学术界及教育界的关注。批判性思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纵观中国传统史学也不乏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史家,如司马迁。司马迁在"天人感应"思想盛行的背景下大胆提出"究天人之际"的重大命... 批判性思维近年来深受学术界及教育界的关注。批判性思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纵观中国传统史学也不乏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史家,如司马迁。司马迁在"天人感应"思想盛行的背景下大胆提出"究天人之际"的重大命题,审慎思考天人关系,再次论证"天人相分",强调人事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成就正是司马迁批判性思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究天人之际” 司马迁 批判性思维
下载PDF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3
作者 严安政 成荣强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0-12,共3页
由于历史环境和个人思想的局限,司马迁提出了"究天人之际"的重大命题,却未能作出科学的阐释。但这一问题的提出,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 天人关系 《史记》 道家思想 人生价值 历史责任感 人文关怀
下载PDF
关于“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的再思考——从《史记·五帝本纪》的天命说谈起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琪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6-122,共7页
从《尚书·周书》的诸篇诰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政治家们已经得出天命以民心为依归的观点,并以此来解释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递嬗。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了该思想,并进一步以其来解释三代以前的历史递嬗。司马迁在思... 从《尚书·周书》的诸篇诰辞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政治家们已经得出天命以民心为依归的观点,并以此来解释夏、商、周三代的历史递嬗。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了该思想,并进一步以其来解释三代以前的历史递嬗。司马迁在思考天人之际时,既继承了周公、孟子的上述天人思想,并以此来解释古今历史递嬗中的"常";同时又有自己更深一层的思考,并以此来解释古今历史递嬗中的"变",从而最终做到"通古今之变"。在此,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实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这正是他能够"成一家之言"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说 天人之际 古今之变
下载PDF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评《天人衡中——〈春秋繁露〉与中国文化》
5
作者 滕新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45-146,共2页
冯天瑜先生在多年系统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基础上,创制了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概念———“文化元典”。这些文化元典,“率先系统荟萃先民智慧,其思想富于原创性,其主题具有恒久性,因而元典有着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的超越性,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 冯天瑜先生在多年系统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基础上,创制了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概念———“文化元典”。这些文化元典,“率先系统荟萃先民智慧,其思想富于原创性,其主题具有恒久性,因而元典有着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的超越性,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人生等普遍性问题,在回答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中国文化 《春秋繁露》 董仲舒 中国传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大一统” 阴阳五行学说 伦理价值观 中国古代
下载PDF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序
6
作者 徐凤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6期11-13,共3页
中国近代是一个最富探索思辨的时期。反映时代脉络的各种社会思潮汹涌迭起,呼唤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救国进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追忆过去,回首“昨天”,深入地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变迁及其历史选择,对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 中国近代是一个最富探索思辨的时期。反映时代脉络的各种社会思潮汹涌迭起,呼唤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救国进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追忆过去,回首“昨天”,深入地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变迁及其历史选择,对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据此,胡维革同志经历几年艰辛劳作,《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一书最后脱稿了。 维革同志年轻聪慧,早在攻读中国近代史硕士学位研究生时,便立志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他先后参加编著《中国近代爱国人物传》、《中国近百年名人传》等书,为专攻近代思想史作了起步。接着,他又撰著和主编了《冲击与蜕变——西方文化与中国近代政治》、《中国近百年文化史纲》、《中国近代社会改革思想研究》和《共和道路在近代中国》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论文。论据精当,见解新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社会 社会思潮 思潮研 思想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百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审美价值 社会主义道路
下载PDF
论兰克的“如实直书”原则 被引量:3
7
作者 朱忆天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19-22,共4页
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最大悲剧,莫过于其思想被简化、遭曲解。一代史学巨匠兰克,著作等身,生前荣耀,百年之后却难以安眠。实证主义者奉其为鼻祖,从而浩浩荡荡,开史学实证研究之潮流,而流行在德国的兰克形象,则是一个浮荡在德意志唯心传统中... 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最大悲剧,莫过于其思想被简化、遭曲解。一代史学巨匠兰克,著作等身,生前荣耀,百年之后却难以安眠。实证主义者奉其为鼻祖,从而浩浩荡荡,开史学实证研究之潮流,而流行在德国的兰克形象,则是一个浮荡在德意志唯心传统中的主要代表。由此,史学界形成了两个兰克形象,孰对孰错,难以了断。本文无意评述这些争论,亦不奢望澄清兰克思想之所有困惑,只希望从争论的源头——兰克一贯推崇的“如实直书”的原则——探究下去,借此抛砖引玉,或许可以领悟兰克某些更原始更独特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克 黑格尔哲学 实证主义者 历史学家 世界史 历史哲学 海德格尔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唯心主义 历史研
下载PDF
浅议史学十大功能 被引量:1
8
作者 叶传声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73-77,共5页
史学要走出它目前所处之“低谷”,应朝普及的方向努力;而欲开普及之途,还需廓清“读史无用”论的迷雾。事实上,以社会发展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的史学,囊括人类全部智慧,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若从不同侧面剖析,可将其分为十类,我谓为“十大... 史学要走出它目前所处之“低谷”,应朝普及的方向努力;而欲开普及之途,还需廓清“读史无用”论的迷雾。事实上,以社会发展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的史学,囊括人类全部智慧,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若从不同侧面剖析,可将其分为十类,我谓为“十大功能”。 一、库存功能 历史是如此奇妙的一座“仓库”,它保存着人类的过去;这过去无时无刻不在伸延,因而“仓库里的“材料”与日俱增,永远有增无减。这就决定着史学具有无与伦比的库存功能。 史学的这一功能,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对此,可从三方面予以说明。其一,由于历史是已经流逝的“现实”,所以历史中蕴含着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这似平无需赘述,只要稍稍留意于当代文苑影坛,便可一望而知。其二,又由于现实是即将流逝的“历史”,所以任何一部有影响的当代作品,都将成为历史仓库中的材料,留给后人阅读与评述。其三,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处处有历史的遗存,因此,即使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地、间接或直接地取材于历史。别的不说,单以文学作品的语言而论:一个作家,若不知或不懂源于历史而用之于当今的成语、典故之类,则其语言何等贫乏?而其文学恰是语言艺术。综合上述三层意思,可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象《三国演义》、《哈姆雷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文学创作 十大功能 交往功能 《三国演义》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西游记》 文学作品 语言艺术 《史记》
下载PDF
《儒林外史》认识价值补论
9
作者 陶诚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1995年第2期162-172,共11页
近年来,《儒林外史》研究不断深入。功名富贵主脑说,批判八股取士说,儒林丑史、痛史、心史说,文人厄运说等等,都从各自的独特视角切入作品,烛幽索隐,阐释了《儒林外史》的思想认识价值。但读过这些研究文章细细推想,感到有的问题仍然夹... 近年来,《儒林外史》研究不断深入。功名富贵主脑说,批判八股取士说,儒林丑史、痛史、心史说,文人厄运说等等,都从各自的独特视角切入作品,烛幽索隐,阐释了《儒林外史》的思想认识价值。但读过这些研究文章细细推想,感到有的问题仍然夹缠不清,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功名富贵 认识价值 吴敬梓 读书人 现成饭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知识分子 八股取士 自食其力者
下载PDF
《史记》的论辩特色
10
作者 孙爱春 陈伟军 《泰山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279-283,共5页
从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看,《史记》具有一个明显的艺术特色——论辩性。《史记》和论辩性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和强烈的现实影响,它的论辩性主要表现在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结构布局的编排和语言形式的运用三个方面。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司马迁思想 历史事实 “成一家之言” 刘邦 史学思想 经济思想 艺术特色
下载PDF
善待名利
11
作者 崔健 《税务纵横》 1998年第10期54-54,共1页
回味《水浒传》,又生许多感慨。宋江一心为达到被朝延招安的目的,为“贼”字正名,不惜“一将名成万骨枯”,大肆镇压方腊农民起义,酿成梁山众英雄“马鸣风萧萧,落日照大旗”的结局,宋江也湮没了自己的英雄美名。 虎年伊始,云南红塔集团... 回味《水浒传》,又生许多感慨。宋江一心为达到被朝延招安的目的,为“贼”字正名,不惜“一将名成万骨枯”,大肆镇压方腊农民起义,酿成梁山众英雄“马鸣风萧萧,落日照大旗”的结局,宋江也湮没了自己的英雄美名。 虎年伊始,云南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因侵贪巨款,被立案侦查。褚时健曾把“红塔”推向山巅,然而数千万元的金钱又将自己坠入犯罪的深渊。当功成名就、即将退休之际,褚时健说:“我苦了一辈子,我得为自己着想,不能白苦。”悲哉! 功是功,过是过,过不掩功,功不抵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水浒传》 善待 农民起义 红塔集团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史记》 立案侦查 人民赋予的权力 风萧萧
下载PDF
斧钺的文化释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笑野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26-130,共5页
斧作为劳动工具,它和人类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是留存下来的人类最初的文化史料之一.但作为人的精神的物化形态,它的内涵却在不断推衍变迁,最后终于涵盖着一个意蕴深沉的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文明的历史轨迹.和全人类的历史一样,作为劳动工具,... 斧作为劳动工具,它和人类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是留存下来的人类最初的文化史料之一.但作为人的精神的物化形态,它的内涵却在不断推衍变迁,最后终于涵盖着一个意蕴深沉的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文明的历史轨迹.和全人类的历史一样,作为劳动工具,斧也在华夏故土的古老岁月里记录着人们征服自然,求取生存的艰苦历程,记录着人们主宰自然的渴望与豪迈.从北京人、峙峪人留下的石制砍砸器到半坡仰韶文化中形制雅观的石斧;从古神话的描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①到《诗经》的“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齐风·南山》)“墓门有棘,斧以斯之”(《陈风·墓门》)“取彼斧斨,以伐远扬”(《幽风·七月》)都无非是说明了斧的原初社会功能.“斧,所以斫也.”“斤,析本斧也.”(《说文》)“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刑法志》 劳动工具 时代文化精神 《幽风·七月》 精神文明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说文》 文明社会 《史记》 斧钺
原文传递
邓拓与《中国救荒史》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文海 夏明方 《中国社会工作》 1998年第4期41-42,共2页
在国内外学术界,只要一提到救荒问题,就不能不想起1937年由邓云特(即邓拓)撰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救荒史》.邓拓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1930年,这个出生在福建闽侯、年仅十八岁的青年,刚至上海求学不久,即积极投身革命,勇... 在国内外学术界,只要一提到救荒问题,就不能不想起1937年由邓云特(即邓拓)撰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救荒史》.邓拓的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1930年,这个出生在福建闽侯、年仅十八岁的青年,刚至上海求学不久,即积极投身革命,勇敢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和1937年,曾两度被捕入狱.抗战爆发后又秘密北渡黄河,进入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受命创办《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从此在新闻战线上开始了“血火文章”“戎马书生”的生涯,并曾主编中国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成为党的杰出的政论家、宣传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拓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敌后抗日根据地 马克思主义 决定论 社会条件 消极救济 自然条件 生产关系 传奇色彩
原文传递
谈谈中国史学经世致用传统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季文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9-50,共2页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它远溯于春秋之末,成熟于明清时期,贯穿于中国史学发展的始终。 春秋末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史学家孔子所著《春秋》便明显地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司马迁评之曰:“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它远溯于春秋之末,成熟于明清时期,贯穿于中国史学发展的始终。 春秋末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史学家孔子所著《春秋》便明显地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司马迁评之曰:“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并以鲁国史事,正名分,“拨乱世,反之正”。可见,孔子研究历史并非为历史而历史,而是通过研究历史来宣扬他的思想观点,抨击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现象,企图恢复已经崩溃的西周盛世。尽管这不符合历史潮流,但在史学经世致用的开创方面却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世致用 中国史学 史学经世致用思想 司马迁 马克思主义史学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地主阶级改革派史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史学 资产阶级改良派史学 “礼坏乐崩”
原文传递
疑似之迹 不可不察
15
作者 倪金荣 师迪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26-27,共2页
曾几何时,所谓“《孙武兵法》82篇”的“新发现”,被传媒炒得火爆,闹得沸沸扬扬。有人将其誉为“学术界的重大发现”,标榜“其意义可以同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相提并论”,新闻媒体也竞相转摘播报,消息迅速传至海外。 如此“重大的... 曾几何时,所谓“《孙武兵法》82篇”的“新发现”,被传媒炒得火爆,闹得沸沸扬扬。有人将其誉为“学术界的重大发现”,标榜“其意义可以同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相提并论”,新闻媒体也竞相转摘播报,消息迅速传至海外。 如此“重大的发现”,是否经国家学术权威部门鉴定,确成定论?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有关专家本着尊重历史、对祖国传统文化负责的精神,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并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查访与考辨。《历史教学》的部分编委、编辑也发表了一组《“〈孙武兵法〉82篇”真伪问题笔谈》的文章(见《历史教学》1997年第3期)。这纯属正常的学术讨论,是史学工作者的良知使然。但却遭到个别人的非难,称《笔谈》“是个大合唱,是学术围攻,是一言堂”。进而指责:“一些学人学风不正,又一些文人出面帮闲,推波助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子兵法 孙武 历史教学 “十三篇” 非难者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公道正派 传统文化 史学工作者 魏晋南北朝
原文传递
探求历史的精微——推荐一本好书:《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16
作者 史习江 《高校理论战线》 CSSCI 1999年第12期56-57,共2页
现当代史是争论最激烈、见解最纷纭的领域之一,人们对于亲身经历过的那些事件,总是见仁见智的。如何帮助后来的年轻人把握这段历史,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走向和社会发展趋势,一向被严肃的史学家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稽其... 现当代史是争论最激烈、见解最纷纭的领域之一,人们对于亲身经历过的那些事件,总是见仁见智的。如何帮助后来的年轻人把握这段历史,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走向和社会发展趋势,一向被严肃的史学家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辛亥革命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正面战场 五四运动 共同富裕 邓小平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敌后战场 好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