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探元杂剧中的“发现”与“突转”艺术——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参照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健生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0-104,共5页
"发现"与"突转"乃源自西方戏剧美学范畴的两个概念术语,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概括出的古希腊戏剧家安排情节与结构布局的两种重要技巧、手法。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尽管缺乏这两个专门术语,然而元杂剧的成功... "发现"与"突转"乃源自西方戏剧美学范畴的两个概念术语,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概括出的古希腊戏剧家安排情节与结构布局的两种重要技巧、手法。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尽管缺乏这两个专门术语,然而元杂剧的成功创作实践表明,"发现"与"突转"同样存在于中国古典戏曲创作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元杂剧 “发现” “突转”
下载PDF
“突转”艺术中人性的挣扎——评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被引量:4
2
作者 黄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19-120,共2页
今年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成功之处在于平淡的故事叙事中蕴涵着张力,即通过"突转"手法的运用,使剧情跌宕起伏,并融入对法律、宗教和人性的思考,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影片主要有三次"突转":... 今年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成功之处在于平淡的故事叙事中蕴涵着张力,即通过"突转"手法的运用,使剧情跌宕起伏,并融入对法律、宗教和人性的思考,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影片主要有三次"突转":瑞茨流产、家庭教师翻供和瑞茨忏悔;每次"突转"都伴随新的"发现":人性表演、人性挣扎和人性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转”艺术 《别离》 人性分析
下载PDF
论“发现”与“突转”对《寻梦环游记》叙事演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邱雪惠 《黑河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44-146,共3页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关于生命和梦想的3D动画电影,在这部影片中,“发现”和“突转”构成了紧密的叙事链条,互为因果、浑然天成,使观众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对于生命和梦想的意义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充分显示了编剧非凡的功力。叙事演进的...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关于生命和梦想的3D动画电影,在这部影片中,“发现”和“突转”构成了紧密的叙事链条,互为因果、浑然天成,使观众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对于生命和梦想的意义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充分显示了编剧非凡的功力。叙事演进的曲折性、抒情性和给人们带来的生与死的终极思考三方面展示了影片中所包含的多次“发现”与“突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梦环游记》 “发现” “突转” 曲折性 抒情性
下载PDF
从《诗学》理论解读元杂剧“发现”与“突转”之叙事艺术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健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77-81,76,共6页
"发现"与"突转"乃源自西方戏剧美学理论范畴的两个重要概念术语,本文拟以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相关理论为参照,以元杂剧为具体考察对象,就元杂剧中"发现"与"突转"之叙事艺术予以粗略探究。
关键词 《诗学》 元杂剧 “发现” “突转” 叙事艺术
下载PDF
试论戏剧中的“发现”与“突转”——中外戏剧艺术共同性规律探寻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健生 《枣庄师专学报》 1999年第1期55-59,共5页
关键词 戏剧 “发现” “突转” 中国 外国 亚里斯 情节
下载PDF
元杂剧中的“发现”与“突转”艺术——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参照
6
作者 胡健生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2期27-32,共6页
"发现"与"突转"乃源自西方戏剧美学理论范畴的两个重要术语,本文拟以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相关理论为参照,以元杂剧为具体考察对象,尝试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切入,探究元杂剧中的"发现"与"突转"问题。
关键词 《诗学》 元杂剧 “发现” “突转”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叙事中的“突转”
7
作者 薛雯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0-14,18,共6页
张爱玲常说的"反高潮",就是其叙事活动中的"突转"手法,它通过非常规、非逻辑的方式,在看似应当出现高潮的地方不出现这种高潮,在看似应当出现某一种结局的地方不出现这种结局,从而达到表现生活本质与深入挖掘人物... 张爱玲常说的"反高潮",就是其叙事活动中的"突转"手法,它通过非常规、非逻辑的方式,在看似应当出现高潮的地方不出现这种高潮,在看似应当出现某一种结局的地方不出现这种结局,从而达到表现生活本质与深入挖掘人物心理的目的。张爱玲小说中的"突转"表现为渐进与强化、可控与不可控的两种形态,并依据不可知力量、人物的性格、人的道德力量来引发"突转"。"突转"区别于突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叙事 “突转” 反高潮
下载PDF
在“突转”中见精彩,让故事更有“故事”味 被引量:2
8
作者 高行亮 《语文知识》 2017年第23期73-75,共3页
突转是戏剧术语,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的方面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笔者将其借用到文本阅读中来,用于指故事的情节向着相反方向,造成情节... 突转是戏剧术语,也称陡转、突变,指剧情向相反的方面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笔者将其借用到文本阅读中来,用于指故事的情节向着相反方向,造成情节的跌宕起伏,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结果。情节突转,作为一种写作技法,给文本阅读或作文教学带来了一定效果:避免了情节的平淡,使情节波澜起伏,富于变化;避免了故事的直白与乏味,使故事悬念迭起,夺人眼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 “突转” 文本阅读 写作技法 人物命运 作文教学 戏剧性 情节
下载PDF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巧合”、“突转”和“断续”之“曲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明涛 《阅读与鉴赏(下旬)》 2011年第6期28-29,共2页
翻开许多优秀作品,名家笔下的"曲法"无不令人赞叹不已。 一、巧合法 恩格斯说过,文学作品要有"情节的巧妙安排",鲁迅先生也曾将构思中的"巧"列为创作的经验之一。在文学作品中,凭借意料之外的因素而创造人物奇遇或情节叠出的巧... 翻开许多优秀作品,名家笔下的"曲法"无不令人赞叹不已。 一、巧合法 恩格斯说过,文学作品要有"情节的巧妙安排",鲁迅先生也曾将构思中的"巧"列为创作的经验之一。在文学作品中,凭借意料之外的因素而创造人物奇遇或情节叠出的巧合,会给作品带来曲折多姿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巧合” “突转” 优秀作品 艺术魅力 恩格斯 情节
下载PDF
《威尼斯商人》:“突转”艺术的典范之作
10
作者 胡健生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Z2期78-79,共2页
对于莎士比亚脍炙人口的喜剧杰作《威尼斯商人》,人们过去大多限于论及其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关于矛盾而复杂的典型夏洛克的成功塑造;近年来又有学者开始注意到其“亦喜亦悲”的创作风格。但是以上方面尚不足以囊括该剧的艺术... 对于莎士比亚脍炙人口的喜剧杰作《威尼斯商人》,人们过去大多限于论及其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关于矛盾而复杂的典型夏洛克的成功塑造;近年来又有学者开始注意到其“亦喜亦悲”的创作风格。但是以上方面尚不足以囊括该剧的艺术特征。笔者认为莎士比亚对“突转”技巧手法出神入化般的妙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喜交错法庭审判“突转”
下载PDF
沈从文小说叙事中的“突转”模式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本朝 肖太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1,共11页
"突转"模式是沈从文小说叙事的重要特点,它主要集中在沈从文1924—1933年间的文学创作,并以"死亡"的"突转"为其特色,产生了发现、惊异、悲剧和空白的审美效果。沈从文小说在叙事上的"突转"既... "突转"模式是沈从文小说叙事的重要特点,它主要集中在沈从文1924—1933年间的文学创作,并以"死亡"的"突转"为其特色,产生了发现、惊异、悲剧和空白的审美效果。沈从文小说在叙事上的"突转"既渗透了他的人生体验,也是对人生"偶然性"的理性思考。1937年以后,沈从文几乎中断了小说叙事的"突转"模式而转向"抽象"层面的思考,这也带来了他的精神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小说叙事 “突转”模式
原文传递
论京剧《四郎探母》的戏剧性构成 兼谈“反复折腾才是戏”与“突转”说的区别
12
作者 一峰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0-53,共4页
京剧《四郎探母》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公演以来,应该是京剧剧目中演出频率最高的剧目之一。几乎所有以唱见长的生、旦演员都演,这首先说明是因为观众喜欢看。那么,观众为什么喜欢看?它又好在哪里呢?
关键词 京剧 “突转” 戏剧性 反复 80年代 剧目 观众 公演
原文传递
情节突转如何做到让人信服
13
作者 姜有荣 《中学生作文指导(高中版)》 2010年第3期75-77,共3页
可能是受到微型小说的影响,也可能是受到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的“熏陶”,学生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往往喜欢玩“突转”,“不怕(主人公)做不到.,就怕(读者你)想不到”,大搞无厘头,让你只恨自己“笨死了”。
关键词 故事情节 “脑筋急弯” 微型小说 “突转” 主人公 无厘头 熏陶 学生
原文传递
金基德电影的诗性化特征
14
作者 熊政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11期134-135,共2页
情节"突转"和"无声"语言是金基德电影的两大主要诗性特征,情节的"突转",既能促使观众的积极反映,又能升华影片的主题思想;"无声"语言既是一种沉默中的对白,又是一种简化的诗意表征。二者都是金基德象征性影像世界的主要因子。
关键词 金基德电影 情节“突转” “无声”语言
下载PDF
电影创作中的情节发展:必然律与可然律
15
作者 唐忠会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28,共4页
电影创作中,情节(或称叙事结构)是引起片中人物行为动作的纠葛与冲突。电影创作中的情节发展可分为线性情节发展和非线性情节发展,二者都遵循着可然律(“突转”或“发现”)与必然律。
关键词 情节发展 电影创作 可然律 必然律 人物行为 叙事结构 “发现” “突转”
原文传递
戏剧教学中体式知识的渗透——以《雷雨》教学为例
16
作者 顾小敏 《语文学习》 2017年第1期30-34,共5页
“发现”与“突转”是两种戏剧结构技巧的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体式知识。在戏剧阅读教学中,如何激活这种知识,使之成为学生解读戏剧文本的钥匙,引导学生在使静态知识动态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戏剧体式素养并最终内化为语文素养... “发现”与“突转”是两种戏剧结构技巧的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体式知识。在戏剧阅读教学中,如何激活这种知识,使之成为学生解读戏剧文本的钥匙,引导学生在使静态知识动态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戏剧体式素养并最终内化为语文素养,这是戏剧文学教学中一个值得探索的命题。我通过《雷雨》一文的教学,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教学 陈述性知识 戏剧教学 体式 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 戏剧结构 “突转”
原文传递
编后记
17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20-220,共1页
自新时期以来,沈从文研究就一直是个热点,如今要想在这一领域翻出新意,委实不易,而《沈从文小说叙事中的“突转”模式》一文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还是很有新意的。作者遍考沈从文小说,从而发现其小说——尤其是早期——叙事的一个重... 自新时期以来,沈从文研究就一直是个热点,如今要想在这一领域翻出新意,委实不易,而《沈从文小说叙事中的“突转”模式》一文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还是很有新意的。作者遍考沈从文小说,从而发现其小说——尤其是早期——叙事的一个重要特征:“突转”模式。凭借这种“突转”,其作品产生了发现、惊异、悲剧和空白的审美效果,既渗透了沈从文的人生体验,也是他对人生“偶然性”的理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后记 沈从文研究 “突转” 小说叙事 人生体验 沈从文小说 审美效果 新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