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第三代”诗人的持续性写作
1
作者 刘波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0-64,69,共6页
20世纪80年代末期,"第三代"诗歌运动结束之后,基于个人和社会等各种原因,有的诗人选择了放弃诗歌,还有的诗人则选择留守在现场,继续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经过了90年代这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不少诗人在新世纪又返归诗坛,重新创... 20世纪80年代末期,"第三代"诗歌运动结束之后,基于个人和社会等各种原因,有的诗人选择了放弃诗歌,还有的诗人则选择留守在现场,继续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经过了90年代这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不少诗人在新世纪又返归诗坛,重新创作。他们在新世纪的持续性写作,既可能是对80年代诗歌传统的一种精神延续,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新世纪以来诗歌格局的形成和诗歌生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人 持续性写作 “新归来派” 诗歌格局 诗歌生态
下载PDF
论第三代诗歌 被引量:1
2
作者 彭卫鸿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0-52,共3页
“朦胧诗”后被称为“第三代”的诗人是新时期诗歌中一直未被定论的集体,他们以全面反叛中国 新诗秩序开始,却没有建立起新的诗歌秩序,他们的创作活动将中国当代诗歌划分成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成为 中国当代诗歌走向多元化、边缘化、个... “朦胧诗”后被称为“第三代”的诗人是新时期诗歌中一直未被定论的集体,他们以全面反叛中国 新诗秩序开始,却没有建立起新的诗歌秩序,他们的创作活动将中国当代诗歌划分成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成为 中国当代诗歌走向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分水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朦胧诗” “第三代”诗人 反叛者
下载PDF
作为言语行动的诗歌运动——语言哲学视域中的“第三代”诗写作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黎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63,共9页
在现代语言哲学视域里,"第三代"诗歌运动是一种典型的"以言行事"行为。这不仅从"莽汉""非非主义"等诗歌宣言中,也从其创作活动和诗歌文本中体现出来。"莽汉"诗是一种标准的"行... 在现代语言哲学视域里,"第三代"诗歌运动是一种典型的"以言行事"行为。这不仅从"莽汉""非非主义"等诗歌宣言中,也从其创作活动和诗歌文本中体现出来。"莽汉"诗是一种标准的"行为诗","非非"的语义实验是一个"有组织的颠倒字义"的行动。从结构主义角度看,《有关大雁塔》《车过黄河》等是对传统文本的"爆破",可谓另一种意义上的文本行动。"第三代"诗人普遍采用"元诗"策略,通过诗歌制作过程展示,拆解传统诗意结构,也是一种对诗的祛魅行为。"第三代"诗歌实验带有一定程度的反语言、反文化的乌托邦性质,但利用包括言语行为在内的各种手段进行诗的"零度返回",不仅刷新了语言的意指系统,而且冲击了传统诗歌的成规,因此对诗体的发展不无裨益。对此,我们应该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人 诗歌写作 言语行为 《有关大雁塔》 《车过黄河》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的身体转向 被引量:1
4
作者 孙丽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55,共6页
转向身体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第三代"女性诗人而言,身体为遁形的性别压迫机制提供了表现的场域,为表述女性诉求、实现身份认证提供了可能。由于长久失守以及身体自身的不可控性,2... 转向身体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第三代"女性诗人而言,身体为遁形的性别压迫机制提供了表现的场域,为表述女性诉求、实现身份认证提供了可能。由于长久失守以及身体自身的不可控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女性诗歌"在急于收复身体的冲动下衍变为一场走向偏锋的身体叙述,其中以翟永明为代表的施魅艺术与以伊蕾为代表的去蔽冲动,构成了身体写作的两大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诗歌” “第三代”诗人 身体 施魅 去蔽
下载PDF
“口语诗”的意义——论“第三代”诗歌中的口语化写作
5
作者 孙丽君 《作家》 2015年第10X期34-35,共2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朦胧诗因其陈旧的言说方式与修辞手法使诗歌创作逐渐失去了光韵与新意,在这样的语境中,部分"第三代"诗人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语言策略,其中韩东、于坚、王小龙等诗人力推口语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并创作了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朦胧诗因其陈旧的言说方式与修辞手法使诗歌创作逐渐失去了光韵与新意,在这样的语境中,部分"第三代"诗人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语言策略,其中韩东、于坚、王小龙等诗人力推口语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并创作了数量可观、可读性较强的"口语诗"。"第三代"诗歌中的口语化写作是中国新诗历程中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空间的拓展,二是诗歌语言技巧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人 “口语诗” 语言
原文传递
The Influences of American Deep Image on the Third-Generation Poets in China
6
作者 YIN Gen-d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10期1251-1257,共7页
The Third-Generation Poetry of China (namely Post-misty Poetry too) initiat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modernist poetry, especially sorts of American Post-modernist poetry schools into China. "The relation ... The Third-Generation Poetry of China (namely Post-misty Poetry too) initiat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modernist poetry, especially sorts of American Post-modernist poetry schools into China. "The relation between American poetry and Chinese poetry has a long history, which lies in the influences on the creation of the Third-Generation poets. This influence is probably unprecedented in its depth and breadth." "Irrational association" and "leaping images" proposed by American Deep Image poets influenced by Freudian and Jungian unconscious perception gained an extraordinary appreciation among the Third-Generation poets who were in pursuit constantly of the experiments on poetic form and languag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American Deep Image on the Third-Generation poets of China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WANG Yin and CHEN Dongdong's po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Third-Generation Poetry Deep Image influence irrational association leaping imag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