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第三的意味:拉丁美洲“第三电影”理论及其播散
被引量:4
- 1
-
-
作者
魏然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
出处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6-114,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化冷战视阈下的拉美文学与中国研究”(项目编号:18BWW07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第三电影”是唯一来自欧美之外、源于拉丁美洲且拥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理论,它的初创者是20世纪60年代末活跃于阿根廷的“解放电影小组”成员索拉纳斯与赫蒂诺,核心文本为“第三电影”宣言。60年代后,“第三电影”演变为含纳拉美解放电影美学的统摄性概念,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和播散。埃塞俄比亚裔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于20世纪80年代初将“第三电影”概念学院化,开启了关于这一概念的第二波讨论。晚近以来,欧美电影研究界对“第三电影”的第三波讨论可梳理为混杂美学、第三世界认识论传统和重新政治化三种路径。本文试图描述这一概念的衍生和播散过程,并借重阿根廷学者拉克劳的理论语汇“空能指”思考“第三电影”概念兴衰的意味及今日的使用策略。
-
关键词
“第三电影”
第三世界
“贝隆主义”
混杂美学
空能指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后殖民电影理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1
- 2
-
-
作者
何燕李
-
机构
四川大学
-
出处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49-54,共6页
-
文摘
后殖民电影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非洲、南美洲等有色族裔的民族解放运动中,旨在批判欧美电影的新殖民主义功能;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有色族裔的文化解放运动中,主要批判了西方电影中模式化的"他者"形象;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全球化的后殖民批判浪潮中,主要揭露了西方电影中的"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权力话语"等。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内外的后殖民研究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国外起步早、发展快、成果多,而国内则起步晚、发展慢、成果少。
-
关键词
后殖民
电影理论
模式化形象
殖民话语
“第三电影”
白人良心电影
-
Keywords
postcolonial
film theory
fixed identity
colonial discourse
Third cinema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第三极文化: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可能性
- 3
-
-
作者
刘江凯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馆
-
出处
《艺术评论》
CSSCI
2020年第11期47-53,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批准号:16ZDA218)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第三极文化"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于2010年公开发表的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理论构想。十年来,"第三极文化"已由最初的构想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缓慢而有力地展开。其理论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与拓展的历程,强调知行合一,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构成了该理论概念最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第三极电影文化"的实践项目"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在多个方面都具有世界首创性,其实践价值已开始反哺理论,成为树立中国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
-
关键词
“第三极文化”
“第三极电影文化”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J99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