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5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对“类”概念的立体化建构与超越性革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金洲 冷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85,共5页
马克思的"类"概念是其"社会"概念、社会主义概念的直接来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劳动,对费尔巴哈的"类"概念进行了辩证扬弃,构建起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类"概念:"... 马克思的"类"概念是其"社会"概念、社会主义概念的直接来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劳动,对费尔巴哈的"类"概念进行了辩证扬弃,构建起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类"概念:"类"具有普遍的、有意识的、自由的、社会的、劳动的五种含义,并且彼此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马克思打通了个体与社会的理论节点,消解了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二元对立,找到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转变的实践路径,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变革和超越,为他批判旧哲学的矛盾、揭露国民经济学的谬误以及展望共产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厘清"类"概念的丰富内涵与立体结构对我们确认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树立劳动意识、培育人的"社会性"本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费尔巴哈 “类” 人的社会性
下载PDF
人“类”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辩证法解读 被引量:6
2
作者 孙道进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0-73,62,共5页
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类别”为参照,认为属人的“类”才是自然界的“目的中心”,是实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后者主要是就人与人的关... 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类别”为参照,认为属人的“类”才是自然界的“目的中心”,是实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后者主要是就人与人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的“全部”而不是“部分”为尺度,认为所有的人(不仅包括“代内”的,而且包括“代际”的,甚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非人类)才是价值世界的“中心”,是应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看来,20多年来学界关于“走进”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只是一个“伪争论”:“走出派”批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而“走进派”捍卫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争论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层面就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语义平台上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主义 “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伪争论
下载PDF
《文选》诗以“类”相分的形成及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66-69,共4页
《文选》之前的总集录诗或文学理论诗 ,多以“体”相分 ,而《文选》录诗首创以内容之“类”相分。《文选》诗以“类”相分 ,或起自乐府分类 ,或受到类书影响。《文选》之后的类书及诸总集 ,如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初学论》及唐代总... 《文选》之前的总集录诗或文学理论诗 ,多以“体”相分 ,而《文选》录诗首创以内容之“类”相分。《文选》诗以“类”相分 ,或起自乐府分类 ,或受到类书影响。《文选》之后的类书及诸总集 ,如唐代类书《艺文类聚》、《初学论》及唐代总集《文馆词林》、宋代总集《文苑英华》所录诗 ,都是以“类”相分 ,印证了《文选》诗以“类”相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类” 总集 文体论 诗歌 古代文学
下载PDF
论近现代时期关于墨家“类”范畴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翟锦程 王加良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3-78,共6页
"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一个核心范畴。20世纪初,借助西方传统逻辑的理论与方法,近代学者开始系统研究以墨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的类范畴。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研究日趋全面和深入,出现了一大批颇... "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一个核心范畴。20世纪初,借助西方传统逻辑的理论与方法,近代学者开始系统研究以墨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的类范畴。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研究日趋全面和深入,出现了一大批颇具新意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专门成果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墨家"类"范畴。本文从"类"范畴研究的基础、方法、内容等方面入手,分为四个方面来探讨近现代时期关于"类"范畴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逻辑思想 “类”范畴
下载PDF
“类”概念阐释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胜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28,共7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因而人与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概念 命运共同体 普惠理念
下载PDF
马克思用“社会”代替“类”的意旨及现实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凯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3-15,52,共4页
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 ,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又借鉴黑格尔精神异化理论的辩证法精髓 ,批判了费尔巴哈“类”的局限性 ,发现了实践 ,找到了人、社会 ,由此找到了开启新哲学的钥匙。马克思的历史唯物... 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 ,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又借鉴黑格尔精神异化理论的辩证法精髓 ,批判了费尔巴哈“类”的局限性 ,发现了实践 ,找到了人、社会 ,由此找到了开启新哲学的钥匙。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及他对社会和人的认识 ,对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费尔巴哈 异化理论 国民经济学 异化劳动理论 “类” 实践 社会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被引量:2
7
作者 汤俪瑾 谷乐意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5-9,共5页
“类”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内在价值准则,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的追求目标,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文章用“类”概念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可... “类”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内在价值准则,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的追求目标,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文章用“类”概念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从一个新的层面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概念 “类特性” “类本位”时代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马克思“类”本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考
8
作者 曹莉莉 李奕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99-103,共5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涵着丰富的"类"本质思想。"异化劳动"是贯穿"类"本质思想的中心线索。劳动产品与生命活动本身的异化是逻辑分析的起点,以此引申出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涵着丰富的"类"本质思想。"异化劳动"是贯穿"类"本质思想的中心线索。劳动产品与生命活动本身的异化是逻辑分析的起点,以此引申出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消灭异化关系,重新占有和复归人自身的"类"本质。马克思"类"本质思想中"类本位"的思维方式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追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共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本质 “异化劳动” “人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下载PDF
从中国古代“类”的观念解读“推类”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明明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7年第6期46-50,共5页
中国古代的典型推理方法叫推类或类推。要解读"推类",唯有从中国古代"类"的观念入手,考察中国古代"‘类’的观念"的基本内容,包括"类同观"、"类别观"、"类法则观"、"... 中国古代的典型推理方法叫推类或类推。要解读"推类",唯有从中国古代"类"的观念入手,考察中国古代"‘类’的观念"的基本内容,包括"类同观"、"类别观"、"类法则观"、"类同理同观"、"类整体观",比较了中国古代"类"的观念与西方"类"概念的差异,就能说明中西推理类型或逻辑类型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的观念 中西推理型的差异
下载PDF
马克思从“类”到“社会”的话语转变:赫斯的贡献
10
作者 李乾坤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4-147,共4页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社会”思想研究主要关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为何会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意义上的“类”转向“社会”这一问题的探讨上。然而,如果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我们会发现一...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社会”思想研究主要关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为何会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意义上的“类”转向“社会”这一问题的探讨上。然而,如果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问题被忽视了:马克思的“社会”①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这主要是马克思同路人赫斯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马克思 “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话语转变 《1844年手稿》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 历史语境
下载PDF
走向“类”经验的处置与表达——论当代“女性诗歌”写作的内在悖论及其解决
11
作者 张大为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3-125,共3页
在当代,我们很少能看到具备思想的高度与力度、具备文化的包容性与深广的经验厚度的“女性诗歌”文本。当代女性诗歌常常在一种情绪化的激愤中,一方面将个体经验推入本质化、实体化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将女性的“精神视角”转换为文化批... 在当代,我们很少能看到具备思想的高度与力度、具备文化的包容性与深广的经验厚度的“女性诗歌”文本。当代女性诗歌常常在一种情绪化的激愤中,一方面将个体经验推入本质化、实体化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将女性的“精神视角”转换为文化批判。“女性诗歌”的写作因此陷于对本质化、实体化的个体经验的执迷与超越个体经验的文化批判的悖论之中。走向一种“类”经验的处置与表达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这包括两方面的任务:首先是以“类”的经验改造“女性诗歌”的写作经验的构成与写作生态,提升其品质;其次是以“类”经验承载文化批判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诗歌 个体经验 文化批判 “类”经验
下载PDF
试论《墨经》“类”概念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
12
作者 燕学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44-148,共5页
《墨经》在逻辑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概念是《墨经》逻辑体系的一个基本范畴,而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数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类”思想。那么,二者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析对比,认为在内涵上两者是一脉... 《墨经》在逻辑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概念是《墨经》逻辑体系的一个基本范畴,而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数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类”思想。那么,二者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析对比,认为在内涵上两者是一脉相通的。作者认为《墨经》中的“类”概念不仅影响了古代数学家的逻辑思维方式,而且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数学著作的编纂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类”概念 逻辑学 传统数学 中国 古代
下载PDF
论殷夫诗歌的“类”的自我表现
13
作者 周锋 余姝谚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110-117,共8页
殷夫的诗歌最初以个体与群体二元分裂或共存的对立统一方式作"我"的自我表现,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他自觉地将个体追求与现实社会和底层民众的命运结合起来,并将其内化为心灵的本能体验和重组生活的艺术潜能,由此,"我&qu... 殷夫的诗歌最初以个体与群体二元分裂或共存的对立统一方式作"我"的自我表现,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他自觉地将个体追求与现实社会和底层民众的命运结合起来,并将其内化为心灵的本能体验和重组生活的艺术潜能,由此,"我"的自我表现上升至"我们"的即"类"的自我表现。这意味着,只要"我"把生命投入到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我们")中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也将反哺"我",并使之朝着真正"类"的自我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夫 诗歌 “类” 自我表现
下载PDF
作文评分:从“类”的标准走向“个”的标准--以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评分为例
14
作者 胡根林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3年第5期30-34,共5页
目前.作文在各类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上海市多年前就实行高考语文试卷150分制,作文的比重达70分,接近一半。与作文分值不断加大的这种命题趋势形成落差的是人们在如何改进作文评分技术.提高作文评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方... 目前.作文在各类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上海市多年前就实行高考语文试卷150分制,作文的比重达70分,接近一半。与作文分值不断加大的这种命题趋势形成落差的是人们在如何改进作文评分技术.提高作文评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方面的探索几乎鲜有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评分 上海市 高三语文 浦东新区 “个” “类” 标准 高考语文试卷
下载PDF
论“世界历史”对“类”意识生成的意义
15
作者 车德志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年第4期104-105,共2页
"世界历史"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特指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它对"类"意识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历史"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特指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它对"类"意识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它打破了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地域界限,从而清除了当代"类"意识生成的地域性障碍;二是它突出了人类文化精神中的整体精神,促进了个人本位向"类"本位的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 “类”意识 生成 意义
下载PDF
从“种”哲学到“类”哲学——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类理论”之比较
16
作者 高广旭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74-77,共4页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都从"类"的角度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但两者的"类理论"存在根本差异:在理论基础上,费尔巴哈从"感性直观"出发,马克思则从"感性活动"出发;在理论内涵...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都从"类"的角度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但两者的"类理论"存在根本差异:在理论基础上,费尔巴哈从"感性直观"出发,马克思则从"感性活动"出发;在理论内涵上,费尔巴哈的人是"自然人的共同体",马克思则认为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理论归宿上,费尔巴哈着力于虚幻的"宗教批判",马克思则强调现实的"社会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直观 感性活动 理论 “种”哲学 “类”哲学
下载PDF
试论《说文》“类”的语言观
17
作者 卢凤鹏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6期89-93,共5页
《说文》"类"的语言观主要体现在"比类取象"和"援物比类"的汉字认知思维方面,体现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部首编排和贮存了一个以概念场为背景的语义结构系统方面。因此,以概念场为背景,整理... 《说文》"类"的语言观主要体现在"比类取象"和"援物比类"的汉字认知思维方面,体现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部首编排和贮存了一个以概念场为背景的语义结构系统方面。因此,以概念场为背景,整理《说文》所贮存的先秦汉语词汇语义结构系统是一条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 “类”的语言观 概念场 汉语词汇语义结构系统
下载PDF
用“类”的教学思想学习元素和化合物
18
作者 崔晓芳 程金梅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年第30期65-65,共1页
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基本任务主要是探寻物质转化规律,本文用“类”的教学思想来指导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能更有效的体现“元素现”数学思想。
关键词 “类”的教学思想 元素 化合物
下载PDF
解析马克思出版自由思想中的“类”观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蕾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10,共3页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闻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他论述的最多的是新闻出版自由思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出版自由思想 “类” 《莱茵报》时期 解析 新闻观点
下载PDF
中国式“类”判定之探析——基于想象理论
20
作者 何洁 王克喜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9-113,共5页
"类"判定决定了"类"范畴,对"类"判定过程及特征的分析,有利于揭示中国"类"范畴有别于西方"类"范畴的原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主要是关联性思维,关联性思维离不开想象,"类"... "类"判定决定了"类"范畴,对"类"判定过程及特征的分析,有利于揭示中国"类"范畴有别于西方"类"范畴的原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主要是关联性思维,关联性思维离不开想象,"类"判定研究必然与想象密切相关。想象能够最大限度地摹写现实经验与情感,通过想象能够回忆并提取知识,建构现实可能或不可能的情境,从而对具象或抽象的对象进行"类"判定。"类"判定、想象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成为"类"判定的置信依据,这使得基于想象的"类"判定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与说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 想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