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生活世界:道德教育的生成之域
被引量:
2
1
作者
毕红梅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45,共5页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生活世界
“美德袋”
受教育者
思想品德
被教育者
教学形式
哲学思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德教育目的的道德性考量
被引量:
2
2
作者
朱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14,共3页
关于道德教育目的的规定,一直只存在个体和社会的两个视角,而忽视了教育自身,这导致现有的道德教育目的存在着社会目的对本体目的的驱逐、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剥离、目的和手段的相互分离甚至相对立等倾向。从道德教育自身即道德的目的性...
关于道德教育目的的规定,一直只存在个体和社会的两个视角,而忽视了教育自身,这导致现有的道德教育目的存在着社会目的对本体目的的驱逐、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剥离、目的和手段的相互分离甚至相对立等倾向。从道德教育自身即道德的目的性出发来重新考量道德教育的目的,可以使我们对原有的“美德袋”论、道德能力论等道德教育目的观点有一个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目的
道德性
“美德袋”
论
道德能力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活世界:道德教育的生成之域
3
作者
毕红梅
《中国德育》
2008年第1期95-95,共1页
20世纪道德教育的一个失误,在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脱离,使发展人的德性的道德教育成为思想品德知识的教育。这种“美德袋”式的教育,把受教育者变成盛装各种美德的袋子或容器。道德教育被教育者从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由教育者通...
20世纪道德教育的一个失误,在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脱离,使发展人的德性的道德教育成为思想品德知识的教育。这种“美德袋”式的教育,把受教育者变成盛装各种美德的袋子或容器。道德教育被教育者从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由教育者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形式一味地向受教育者强制灌输。更由于长期以来唯智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道德教育逐渐地走向了唯“思想品德理性”。道德教育完全忽略了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生活目的和主体道德体验,导致道德教育的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荡然无存。当代道德教育只有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交往的现实生活世界,才能重新散发其育人魅力和显示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生活世界
道德教育
“美德袋”
受教育者
思想品德
理性主义
生命活力
被教育者
原文传递
回归体验的学校道德教育
被引量:
3
4
作者
靳江丽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8,共3页
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是知性德育,它过于强调道德的教授性,是一种“美德袋”式的教育。事实上,道德规范并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它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具体化,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只有当人们参加到实践生活中,才能对道德规范所包含的...
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是知性德育,它过于强调道德的教授性,是一种“美德袋”式的教育。事实上,道德规范并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它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具体化,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只有当人们参加到实践生活中,才能对道德规范所包含的生活内容和意蕴获得切身的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遵守道德规范。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回归体验,它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对自然、人生、社会、文化的感受、关注、感悟、反省等,实现自主建构的道德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道德教育
回归
道德规范
社会关系
生活内容
受教育者
“美德袋”
知性德育
原文传递
三维德目教育下的德育评价方式探索
5
作者
陆金
《中国德育》
2012年第18期31-34,共4页
过去,我国德育一贯采用“美德袋”的方式。“美德袋”一词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提出来的,“美德袋”是指教育者把教育对象当成一个被动的、可以任意填塞的口袋,随意地往里填充各种道德条目(简称“德目”),它...
过去,我国德育一贯采用“美德袋”的方式。“美德袋”一词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提出来的,“美德袋”是指教育者把教育对象当成一个被动的、可以任意填塞的口袋,随意地往里填充各种道德条目(简称“德目”),它是一定社会对道德文化发展过程中道德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如智、仁、勇、孝、公正、诚信、敬畏、宽恕、责任等。不同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
评价方式
德育
“美德袋”
三维
心理学家
科尔伯格
教育对象
原文传递
题名
生活世界:道德教育的生成之域
被引量:
2
1
作者
毕红梅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出处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45,共5页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生活世界
“美德袋”
受教育者
思想品德
被教育者
教学形式
哲学思想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德教育目的的道德性考量
被引量:
2
2
作者
朱飞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14,共3页
文摘
关于道德教育目的的规定,一直只存在个体和社会的两个视角,而忽视了教育自身,这导致现有的道德教育目的存在着社会目的对本体目的的驱逐、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剥离、目的和手段的相互分离甚至相对立等倾向。从道德教育自身即道德的目的性出发来重新考量道德教育的目的,可以使我们对原有的“美德袋”论、道德能力论等道德教育目的观点有一个新的认识。
关键词
道德教育目的
道德性
“美德袋”
论
道德能力论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活世界:道德教育的生成之域
3
作者
毕红梅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出处
《中国德育》
2008年第1期95-95,共1页
文摘
20世纪道德教育的一个失误,在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脱离,使发展人的德性的道德教育成为思想品德知识的教育。这种“美德袋”式的教育,把受教育者变成盛装各种美德的袋子或容器。道德教育被教育者从生活世界中抽离出来,由教育者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形式一味地向受教育者强制灌输。更由于长期以来唯智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道德教育逐渐地走向了唯“思想品德理性”。道德教育完全忽略了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生活目的和主体道德体验,导致道德教育的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荡然无存。当代道德教育只有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交往的现实生活世界,才能重新散发其育人魅力和显示生命力。
关键词
现实生活世界
道德教育
“美德袋”
受教育者
思想品德
理性主义
生命活力
被教育者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回归体验的学校道德教育
被引量:
3
4
作者
靳江丽
机构
江苏省镇江市旅游学校
出处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8,共3页
文摘
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是知性德育,它过于强调道德的教授性,是一种“美德袋”式的教育。事实上,道德规范并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它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具体化,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只有当人们参加到实践生活中,才能对道德规范所包含的生活内容和意蕴获得切身的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遵守道德规范。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回归体验,它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对自然、人生、社会、文化的感受、关注、感悟、反省等,实现自主建构的道德学习,
关键词
学校道德教育
回归
道德规范
社会关系
生活内容
受教育者
“美德袋”
知性德育
分类号
G711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三维德目教育下的德育评价方式探索
5
作者
陆金
机构
江苏省常州市奔牛高级中学学生处
出处
《中国德育》
2012年第18期31-34,共4页
文摘
过去,我国德育一贯采用“美德袋”的方式。“美德袋”一词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提出来的,“美德袋”是指教育者把教育对象当成一个被动的、可以任意填塞的口袋,随意地往里填充各种道德条目(简称“德目”),它是一定社会对道德文化发展过程中道德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如智、仁、勇、孝、公正、诚信、敬畏、宽恕、责任等。不同的时代,
关键词
教育家
评价方式
德育
“美德袋”
三维
心理学家
科尔伯格
教育对象
分类号
G631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生活世界:道德教育的生成之域
毕红梅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道德教育目的的道德性考量
朱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生活世界:道德教育的生成之域
毕红梅
《中国德育》
2008
0
原文传递
4
回归体验的学校道德教育
靳江丽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07
3
原文传递
5
三维德目教育下的德育评价方式探索
陆金
《中国德育》
201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