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疆域自然环境的影响:破解“胡焕庸线”的思考
1
作者 滕吉文 董庆 +2 位作者 孟德利 马浩 刘少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共33页
中国疆域广大,人口、土地、耕地和发展程度很不均衡。1935年,知名学者胡焕庸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利用这条北东-南西走向直线,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该线的东、西两侧差异悬殊。究其缘由,制约因素多元,而近地表的自... 中国疆域广大,人口、土地、耕地和发展程度很不均衡。1935年,知名学者胡焕庸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利用这条北东-南西走向直线,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该线的东、西两侧差异悬殊。究其缘由,制约因素多元,而近地表的自然环境和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与探索表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两陆-陆板块的碰撞-挤压驱使高原南缘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突起是根本原因。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突起阻隔了印度洋南来温湿气流的北进,并形成了西风带,造成了中国西北地域的干旱和荒漠化。在力系作用下,壳、幔物质重新分异、调整,地壳短缩增厚、高原整体抬升不仅导致东、西两部降水量、气温、人口、耕地与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变,且地球物理场发生了强烈变异与分布不均。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于水,水进则人进,人进则文化进,文化进则科技进,科技进则发展快,西部人民生活与生存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则更安宁。东部不断强化开辟与利用地下空间,西部期盼“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实施,维护生态环境,兴建亿亩现代化耕地、牧场与绿洲。中国东部与西部共同发展与建设十分重要,饭碗要永远端在自己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喜马拉雅造山带突起 地壳短缩增厚与高原抬升 生态环境 “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
下载PDF
再谈“胡焕庸线”及农牧交错带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全功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3期669-676,共8页
本文阐述了"胡焕庸线"的历史背景及研究现状。"胡焕庸线"是在农牧交错带的背景上产生的,其具有内涵多样性、形式非唯一性和数据连续性的特点。农牧交错带始兆于青铜时代西方游牧文化与东方农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稳... 本文阐述了"胡焕庸线"的历史背景及研究现状。"胡焕庸线"是在农牧交错带的背景上产生的,其具有内涵多样性、形式非唯一性和数据连续性的特点。农牧交错带始兆于青铜时代西方游牧文化与东方农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稳定发展于夏、商、周,成型于秦、汉。农牧交错带的功能在于能流、物流、人流的交流,耦合和融合;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统一;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内经济、政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不仅是农田与草地景观各异、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草地畜牧业与种植农业并存的地区,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龙兴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农牧交错带 历史变迁 “一带一路”
下载PDF
中国交通现代化发展展望——从“胡焕庸线”两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盛磊 《经济研究参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31-37,共7页
本文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对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两个一百年"宏伟战略,从"胡焕庸线"两侧交通格局分析入手,回顾交通现代化的历史演变,测算分析交通现代... 本文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对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两个一百年"宏伟战略,从"胡焕庸线"两侧交通格局分析入手,回顾交通现代化的历史演变,测算分析交通现代化的空间发展格局,借鉴国际比较研究,探索中国交通现代化之路径,按照"交通—经济—社会—生态"内在逻辑关系,提出资源约束条件下,构建"胡焕庸线"两侧差异化发展的交通格局,对我国"十三五"时期及2049年交通现代化发展目标、任务、趋势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现代化 “胡焕庸线” 基础设施
下载PDF
打破“胡焕庸线”的设想 被引量:2
4
作者 樊宝敏 《中国国情国力》 2018年第1期40-42,共3页
文章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善西部生态条件、东中西协同发展的系统观点,提出了实施"森林中国"战略、"东水西调"工程、"西部粮仓"战略、"沙漠城市"建设、"东人西迁"移民行动、"森林步... 文章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善西部生态条件、东中西协同发展的系统观点,提出了实施"森林中国"战略、"东水西调"工程、"西部粮仓"战略、"沙漠城市"建设、"东人西迁"移民行动、"森林步道"建设等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六条建议,以实现"东部种树、西部种谷,东水西调、以水引人,东人西迁,西粮东运"打破"胡焕庸线"的战略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森林中国 东水西调
下载PDF
中国人口的非均衡分布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 被引量:47
5
作者 吴瑞君 朱宝树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4,126,共11页
"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基线。文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胡焕庸线"两侧,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人口迁移和分布变动的分析比较,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胡焕庸线"两侧的人... "胡焕庸线"是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基线。文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胡焕庸线"两侧,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人口迁移和分布变动的分析比较,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基本稳定,但人口非均衡分布变化呈现新特点:(1)人口迁移的主流向,按东、中、西部区分,表现为由中西部向东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趋势,而按"胡焕庸线"两侧东、西半壁区分,却表现为"涓涓细水向西流"。(2)近年来中西部地区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持续高强度集聚的趋势有所转变,"胡焕庸线"两侧的"中间地带"(中部和西南部)成为中国人口净迁出不对称的"分水岭"。(3)中西南部的人口"空心化"受制于东部的空间极化效应,"胡焕庸线"的稳定对中国人口的均衡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化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口分布均衡与非均衡的矛盾统一,人口均衡分布的要义在于"均而不衡,衡而不均",因此,要实施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区域和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胡焕庸线” 稳定性 非均衡发展
原文传递
“胡焕庸线”假说及其新发展:基于学说史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7
6
作者 吴传清 郑雷 黄成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7-144,共8页
首倡于1935年的"胡焕庸线"假说是一种关于中国人口、经济和地理分布的思想主张,影响深远。近年来,学术界围绕"胡焕庸线"是否存在、能否突破、如何突破等问题展开了大论争,围绕"胡焕庸线"假说在长江经济... 首倡于1935年的"胡焕庸线"假说是一种关于中国人口、经济和地理分布的思想主张,影响深远。近年来,学术界围绕"胡焕庸线"是否存在、能否突破、如何突破等问题展开了大论争,围绕"胡焕庸线"假说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等领域应用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胡焕庸线"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对新时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人口分布 “胡焕庸线”论争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助推破解“胡焕庸线” 被引量:4
7
作者 单良 马雪娇 董晓菲 《党政干部学刊》 2018年第4期57-63,共7页
本文基于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胡焕庸线"存在长期稳定性。"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众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笔者则认为,"胡焕庸线"... 本文基于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胡焕庸线"存在长期稳定性。"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众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笔者则认为,"胡焕庸线"是可以破解的,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正好给中西部的发展带来历史机遇。因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各学者的观点后,提出了以"一带一路"战略助推破解"胡焕庸线"的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胡焕庸线” 人口空间格局 破解之道
原文传递
“胡焕庸线”以西的西部人口格局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建新 杨珏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91-202,共12页
本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胡焕庸线"为切入点,基于1990、2000、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及相关的统计年鉴资料,以人口视角全面动态地描述分析了"胡焕庸线"以西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陕西、甘肃... 本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胡焕庸线"为切入点,基于1990、2000、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及相关的统计年鉴资料,以人口视角全面动态地描述分析了"胡焕庸线"以西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陕西、甘肃、宁夏七省区的人口总体特征、人口转变阶段、人口结构特征以及人口社会经济状况,特别是比较了各省区不同民族在上述特征方面的异同。从总体上看,属于"胡焕庸线"以西的这七个省区,在人口现状、民族分布、社会经济发展上同全国相比都有显著不同,而各省区内部也是差异明显。从"全国一盘棋"的格局出发,充分认识七省区的人口、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及不平衡的现状,结合各省区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不同定位,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缩小差距,减少不平衡,努力改变长期以来"胡焕庸线"以西以东之间的"叠加差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西部人口 “叠加差异” “一带一路”
原文传递
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的地学认知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策略建构 被引量:5
9
作者 王静 曹卫星 +2 位作者 刘晶晶 翟天林 李泽慧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32,共11页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识别泛“胡焕庸线”过渡带及建构本区域和面向全国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策略对全国国土生态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揭示我国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自然社会经济因子在“胡焕庸线”两侧...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识别泛“胡焕庸线”过渡带及建构本区域和面向全国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策略对全国国土生态安全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揭示我国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自然社会经济因子在“胡焕庸线”两侧的梯度变化特征,采用梯度分析和突变检测分析等方法,分析诊断各因子突变线并识别突变区域,识别确定了泛“胡焕庸线”过渡带及其空间范围;通过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的地学认知,深度剖析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潜力与挑战,提出建构泛“胡焕庸线”过渡带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战略,以重大工程为关键举措,发挥独特“自然—人文”区域优势,构筑泛“胡焕庸线”过渡带“一带”“二道”“三屏”“多极”的中部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建设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对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理论和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过渡带 国土空间格局 梯度特征 地学认知 发展策略
原文传递
西部大开发二十年,跨越“胡焕庸线”——对话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
10
作者 龙在宇 《廉政瞭望》 2019年第19期36-38,共3页
2019年,正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第二十个年头。1999年9月,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西部院),是国内第一个也是... 2019年,正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第二十个年头。1999年9月,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西部院),是国内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由国家发改委与高校共建的专门研究西部的学术机构,历来被视为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权威智囊。接受廉政瞭望记者专访时,该院院长周谷平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焕庸线” 中国西部 研究院 二十年
下载PDF
中国区域人口的均衡分布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26,共4页
中国的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胡焕庸线"以上人口密度极低,线下人口密度却已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承载极限标准,引发了多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区域人口的均衡分布有其必要性,但强制人口迁移并不可... 中国的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胡焕庸线"以上人口密度极低,线下人口密度却已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承载极限标准,引发了多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区域人口的均衡分布有其必要性,但强制人口迁移并不可行,为此建议以政策鼓励、文化促进等促使人口自觉向"胡焕庸线"以上地区合理迁移,形成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人口 人口均衡 “胡焕庸线”
下载PDF
科学认识大城市的“人口天花板”
12
作者 石忆邵 孙存义 《上海国土资源》 2016年第4期14-17,共4页
讨论了城市人口承载力概念提出的四个前提条件,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持不变、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受资源禀赋的约束及受环境容量的约束;指出要从动态的、弹性的和系统的视角,来科学辨识城市的"最大人口承载力"与"适... 讨论了城市人口承载力概念提出的四个前提条件,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持不变、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受资源禀赋的约束及受环境容量的约束;指出要从动态的、弹性的和系统的视角,来科学辨识城市的"最大人口承载力"与"适宜人口承载力";应当客观认识和评价自然生态系统与技术进步的作用,城市人口承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于技术进步,而且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胡焕庸线"不是轻易能够破解的,我们更应当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规律,保护无价的自然环境,学会用更少的资源消耗来削减更多的生态足迹,学会用满足感高且对环境影响小的方式愉悦地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管理 城市人口承载力 承载力类型 “胡焕庸线”
下载PDF
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探究
13
作者 王超航 李思林 《中国市场》 2016年第47期78-79,共2页
"十三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三大国情约束条件:"半壁压强型"的巨大能源、环境、空间压力约束;最大发展中国家弥合二元经济走向"共富"过程的严峻现实挑战。解除供给抑制、放松供给约束是提高我国经济潜在... "十三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三大国情约束条件:"半壁压强型"的巨大能源、环境、空间压力约束;最大发展中国家弥合二元经济走向"共富"过程的严峻现实挑战。解除供给抑制、放松供给约束是提高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变微观潜力为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建议优化供给侧环境与机制,立即调整人口政策,积极审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金融改革,切实以改革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释放潜力,托举经济质量"升级"式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五 二元经济 “胡焕庸线”
下载PDF
从城市化到城市群化——中国主要城市(群)人口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被引量:3
14
作者 宫倩楠 阳圆 +1 位作者 杨欢 刘志丽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7-132,共6页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以城市群为载体的人口发展问题意义重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群成为我国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体形态。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以城市群为载体的人口发展问题意义重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群成为我国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体形态。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和集聚越来越成为塑造我国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聚焦城市群人口空间问题、加强城市群人口发展研究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发展,"中国主要城市(群)人口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1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与经济》编辑部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共同举办。会议收到论文投稿近百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全国45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单位160余名领导、专家、学者和学生出席会议,现按照不同主题将发言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川渝地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胡焕庸线” 空间分布格局 居留意愿 城镇化进程 人口迁移率 人口空间结构 人口流动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人口分布 云贵地区 人口集聚 学术研讨会 城市化 会议综述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西部区域高校分布的数据分析
15
作者 王桂荣 《现代商业》 2018年第21期168-170,共3页
"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西部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结合"一带一路"路线图,本文通过对胡焕庸线以西区域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分布情况与全国高校的分布进行分析,以研究该区域高校的分布... "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西部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结合"一带一路"路线图,本文通过对胡焕庸线以西区域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分布情况与全国高校的分布进行分析,以研究该区域高校的分布是否满足新经济形势下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胡焕庸线” 区域院校分布 数据分析
下载PDF
开放格局、区域一体化与重塑经济地理——基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段巍 吴福象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115,共13页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勾勒的开放格局,构建两国四地区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开放格局变迁与区域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地理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格局的变迁会引致国际市场对产业的"向心力"与&q... 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勾勒的开放格局,构建两国四地区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开放格局变迁与区域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地理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格局的变迁会引致国际市场对产业的"向心力"与"离心力"发生改变,临近一个区域的国际市场规模越大,集聚力就越大;临近的外国竞争产品越多,分散力就越大;构建内陆的国际贸易通道,会使得本国产业布局趋于分散化,降低外部市场一体化对本国造成的冲击;内陆国际贸易通道改变了本国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地理重塑的影响,当国内一体化优先于国际一体化时,本国市场进一步一体化会导致产业布局沿"从分散到集聚再到分散"的"钟状曲线"路径演化。因此,以统一的大国市场体系为基础,打造欧亚大陆上的陆路开放通道,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以及破解"胡焕庸线"难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格局 区域一体化 重塑经济地理 “一带一路” “胡焕庸线”
原文传递
基于铁路网的中国主要城市中心性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17
17
作者 刘承良 许佳琪 郭庆宾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66,共10页
中国铁路建设进入高速化和网络化发展阶段,从铁路网络视角透视中国城市体系的枢纽—网络结构研究成为热点和前沿。基于此,文章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多中心性模型,刻画了中国地级及以上铁路枢纽城市的中心性空间格局:①多中心性指标的... 中国铁路建设进入高速化和网络化发展阶段,从铁路网络视角透视中国城市体系的枢纽—网络结构研究成为热点和前沿。基于此,文章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多中心性模型,刻画了中国地级及以上铁路枢纽城市的中心性空间格局:①多中心性指标的宏观空间分布同构,均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的东南—西北分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空间共轭。强度中心性与度中心性空间格局相似,紧密度和介数中心性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扩展态势。②综合中心性指标也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的分异格局,中心向外围衰减的圈层结构难以打破,且与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呈现同配和异配共存。③各中心性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从全局看紧密度中心性空间集聚最强,而度中心性最小;从局部来看,中心性以高高低低空间关联类型居多,空间集聚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 铁路网 多中心性分析 空间自相关 “胡焕庸线” 铁路枢纽城市 等级圈层结构
原文传递
文化产业规划:重建人与社会和自然精神关系和精神秩序 被引量:10
18
作者 胡惠林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54,共6页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一门科学。任何规划的本质都是重建人与对象的关系,规划是一个体系,是一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的体系。能否和在怎样的意义上再建人、社会和自然的合理关系就显得极其重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其他产业发展规划最...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是一门科学。任何规划的本质都是重建人与对象的关系,规划是一个体系,是一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的体系。能否和在怎样的意义上再建人、社会和自然的合理关系就显得极其重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其他产业发展规划最本质的区别是它的精神性和精神的关系性:重建人与社会和自然精神关系和精神秩序。"文化生态"的规划思维,是一种与GDP为导向的规划思维相反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思维。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的合理关系是这种秩序关系的必然要求。"胡焕庸线"应当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国土空间布局必须遵守的原则。文化产业科学规划的关键,就是建立这样一种协调和统一的文化生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规划 文化发展战略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 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 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 文化复耕 国土空间规划 “胡焕庸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