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中凹陷西洼区新近系油气分布特征及“脊-断”联控成藏模式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龙 张新涛 +2 位作者 徐春强 张震 刘腾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35,共9页
渤中凹陷是渤海海域主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总结了渤中西洼区(渤中凹陷西部)近年勘探成果,重点剖析了油气分布特征、成藏机制及成藏控制因素。渤中西洼区油气分布不均衡,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平面上集中分布在活动... 渤中凹陷是渤海海域主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总结了渤中西洼区(渤中凹陷西部)近年勘探成果,重点剖析了油气分布特征、成藏机制及成藏控制因素。渤中西洼区油气分布不均衡,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平面上集中分布在活动性断裂带;古构造脊的规模和断层的形态共同控制了新近系油气运聚和空间分布,二者的有效配置决定了该区形成大规模油气藏的条件。建立了渤中西洼区“脊-断”联控成藏模式,划分出2类“脊-断”配置关系、3种垂向组合模式。本文研究成果对深化环渤中凹陷油气成藏认识和寻找有利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西洼区 新近系 油气分布特征 “脊-断”联控成藏模式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2-A油田“断-脊-盖”耦合远源成藏模式
2
作者 孙阳子 张向涛 +4 位作者 雷永昌 邱欣卫 肖张波 阙晓铭 贾连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0,共10页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历经40年勘探,发现了10余个商业油藏,其中大多数油藏分布于生烃中心15 km范围内,而远源目标的成藏主控因素复杂,取得勘探发现的难度较大。陆丰12-A油田与其生烃洼陷陆丰15洼的水平距离长达28 km,是迄今为止陆丰地区...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历经40年勘探,发现了10余个商业油藏,其中大多数油藏分布于生烃中心15 km范围内,而远源目标的成藏主控因素复杂,取得勘探发现的难度较大。陆丰12-A油田与其生烃洼陷陆丰15洼的水平距离长达28 km,是迄今为止陆丰地区已知的油气运移距离最远的、主力油层全充满的商业性油藏。通过构造、沉积、成藏综合分析,对陆丰12-A油田的成藏模式进行解剖,研究表明,在油气运移路径上“油源断裂-构造脊-致密盖层”耦合关系好,使油气得以长距离运聚成藏。其中,成藏期活动的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关键,古隆起与构造脊是油气侧向汇聚的有利方向,稳定分布的致密盖层是油气远源成藏的保障。该油田的发现大大拓展了陆丰凹陷的勘探边界,对其长距离运聚成藏的研究在陆相盆地远源勘探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凹陷 陆丰12-A油田 --盖”耦合 油气运移 远源
下载PDF
孤西断裂带下古生界褶皱-块断型潜山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永诗 彭传圣 +2 位作者 姜素华 庄文山 魏艳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65-669,共5页
通过对孤西断裂带下古生界褶皱块断型潜山油藏的综合研究,总结出孤西潜山带经历印支期挤压逆冲、燕山期拉张负反转和喜马拉雅期拉张断裂改造3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受北西向孤西断裂控制的内幕褶皱块断型潜山带,发育了不整合面风化壳型... 通过对孤西断裂带下古生界褶皱块断型潜山油藏的综合研究,总结出孤西潜山带经历印支期挤压逆冲、燕山期拉张负反转和喜马拉雅期拉张断裂改造3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受北西向孤西断裂控制的内幕褶皱块断型潜山带,发育了不整合面风化壳型、潜山内幕孔洞型和构造裂缝型3种储集层类型,进一步厘定了高潜山和低潜山2大类5种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其中高潜山油气藏模式有风化壳型、反向断块内幕型和地层不整合型,低潜山油气藏模式有反向断块和顺向断块型2种,这对济阳坳陷潜山勘探及多样性潜山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成藏规律指导下的潜山勘探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西裂带 褶皱-型潜山 构造特征 储集层类型 油气模式
下载PDF
小型箕状断陷盆地构造—沉积模式与油气成藏——以苏北管镇次凹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傅学斌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80,共4页
管镇次凹位于苏北盆地洪泽凹陷中部,是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由南向北可划分为4个构造带:陡岸带、深凹带、断裂构造带和缓坡带。识别出5种沉积体系,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滨浅湖沉积体系、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 管镇次凹位于苏北盆地洪泽凹陷中部,是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由南向北可划分为4个构造带:陡岸带、深凹带、断裂构造带和缓坡带。识别出5种沉积体系,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滨浅湖沉积体系、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扇沉积体系;在缓坡带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深凹带发育湖相沉积体系,陡坡带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沉积体系。研究区主要目的层存在2种沉积体系组合:水下扇-半深湖(深湖)-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组合和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小型三角洲沉积体系组合;阜宁组沉积时期,第1种沉积体系组合模式下更有利于烃源岩的发育;戴南组沉积时期,第2种沉积体系组合模式下容易形成一定规模的低水位扇(扇三角洲)。因此在这2种沉积体系组合的有机配置下,极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箕状 构造-沉积模式 沉积体系 沉积体系组合 油气 管镇次凹
下载PDF
乌尔逊-贝尔断陷油气藏类型与勘探方法探讨 被引量:55
5
作者 张吉光 彭苏萍 +1 位作者 张宝玺 林景晔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8-50,共3页
乌尔逊断陷和贝尔断陷油气藏类型复杂。分析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藏分布成因 ,将油气藏分为三大类 (背斜型 ,断块型 ,地层 岩性型 ) 10种类型。由于断陷不同部位成藏条件有差异 ,各类油气藏的油气丰度和规模有别。在此基础上提出适... 乌尔逊断陷和贝尔断陷油气藏类型复杂。分析该区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藏分布成因 ,将油气藏分为三大类 (背斜型 ,断块型 ,地层 岩性型 ) 10种类型。由于断陷不同部位成藏条件有差异 ,各类油气藏的油气丰度和规模有别。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复杂油气藏的勘探模式 ,包括使用滚动勘探开发的方法进行油气藏评价 ,积极采用三维地震勘探、圈闭及油气藏描述、井筒油气层识别和油气层改造等必不可少的技术。图 5参 3(张吉光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 油气 类型 勘探模式 勘探方法 海拉尔盆地 油气条件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荔湾3-1深水气田成藏模拟实验 被引量:5
6
作者 高岗 刚文哲 +4 位作者 张功成 何文军 崔鑫 沈怀磊 苗顺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6-35,共10页
为了厘清深水区天然气成藏过程及其成藏控制因素,在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3-1气田基本地质特征、天然气来源与成藏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深水天然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最终建立了白云凹陷的天然气成藏模式,明确了其成藏特征。... 为了厘清深水区天然气成藏过程及其成藏控制因素,在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3-1气田基本地质特征、天然气来源与成藏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深水天然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最终建立了白云凹陷的天然气成藏模式,明确了其成藏特征。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1荔湾3-1断背斜型气田的形成与大断层的长期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天然气组成以烃类为主,非烃类含量很低,高成熟阶段的湿气垂向运移效应显著;2天然气伴生液态烃来自晚始新统—早渐新统恩平组和晚渐新统珠海组烃源岩,而天然气则以恩平组烃源岩来源为主,但早始新统文昌组烃源岩也有贡献;3白云凹陷天然气在早期由于断裂活动性较强,虽有运移,但以散失为主,晚期断裂活动逐渐减弱,天然气开始聚集成藏;4油气的垂向运移作用明显大于侧向运移作用,断裂沟通有效烃源岩与储集层的部位最有利于气藏的形成;5源—断—储时空晚期有效耦合是该区天然气成藏的关键;6圈闭距大断裂和烃源灶越近,越有利于天然气的晚期聚集,反之则天然气成藏效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荔湾3-1气田 深水区 模拟实验 源——储耦合模式
下载PDF
埕岛东部潜山油气成藏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杜振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33,113,共3页
针对埕岛东部潜山地质格局及油气成藏规律比较复杂、成藏特征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通过对钻井、录井、构造解释及测试资料等的综合分析,研究其构造及地层特征,对其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受多期强烈构造运动... 针对埕岛东部潜山地质格局及油气成藏规律比较复杂、成藏特征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通过对钻井、录井、构造解释及测试资料等的综合分析,研究其构造及地层特征,对其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受多期强烈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地层分布非常复杂,不同构造带或同一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的地层发育均存在差异。纵向上,埕岛东部潜山在太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气富集,其中以下古生界最为富集,且主要分布于构造较高部位; 平面上,由构造主体向翼部,油气分布层位由老到新,油气藏类型由断块—残丘型油气藏向地层不整合油气藏过渡。通过对典型井的解剖,认为储盖组合和侧向封堵条件为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由此建立埕岛东部潜山的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 -残丘型油气 油气分布规律 主控因素 油气模式 埕岛东部潜山
下载PDF
渤海油田近10年地质认识创新与油气勘探发现 被引量:55
8
作者 夏庆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共9页
近10年渤海油田在潜山、中深层、岩性油气藏及天然气领域的勘探实践证实,地质新认识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部署。其中,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的提出使得渤海海域古近系富砂沉积体系预测成功率由40%提高到80%,大大提高了中... 近10年渤海油田在潜山、中深层、岩性油气藏及天然气领域的勘探实践证实,地质新认识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部署。其中,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的提出使得渤海海域古近系富砂沉积体系预测成功率由40%提高到80%,大大提高了中深层勘探成功率;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现证实了浅水湖盆中心优质储层的发育,指导了凹陷区浅层油气勘探;走滑转换带增压区为中深层大中型油气藏提供了良好保存条件,围绕郯庐断裂带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脊-断-砂耦合控制了凸起浅层油气运移路径和汇聚,使得石臼坨凸起浅层岩性-构造油气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混合沉积的存在有效改善了中深层储层物性条件,在秦南凹陷陡坡带发现了亿吨级油田;花岗岩潜山"似层状"油藏模式的提出为中国最大中生界花岗岩潜山油藏评价提供了依据,落实了蓬莱9-1花岗岩潜山油藏的整体储量规模。这些地质新认识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油气勘探理论,指导了渤海油田"十一五"以来油气勘探持续发现,具有很好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汇耦合控砂 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走滑转换带 --砂耦合控 混合沉积 花岗岩潜山油模式 油气勘探发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