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苏轼的“自是一家”创作创新论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启鹏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9-13,共5页
“自是一家”的创作创新理论,乃是苏轼在密州时期提出来的。它包含着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创新。苏轼认为,要做到创新,作者必须博观而约取,善于吸取各家之长。按照这一理论,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内容新颖,表现格式特别的诗文,尤其是对词的... “自是一家”的创作创新理论,乃是苏轼在密州时期提出来的。它包含着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创新。苏轼认为,要做到创新,作者必须博观而约取,善于吸取各家之长。按照这一理论,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内容新颖,表现格式特别的诗文,尤其是对词的发展更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创作 苏轼 创新理论 “自是一家”
下载PDF
苏词“自是一家”之“又一体”的歌词本色
2
作者 杨晓霭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7,共9页
《词谱》录苏轼词,注明"又一体"者有《渔歌子》《点绛唇》《少年游》《西江月》《越江吟》《行香子》(二阕)《青玉案》《满江红》《醉蓬莱》《念奴娇》(二阕)《哨遍》(二阕)《戚氏》,共12调15阕。所谓"又一体"的标... 《词谱》录苏轼词,注明"又一体"者有《渔歌子》《点绛唇》《少年游》《西江月》《越江吟》《行香子》(二阕)《青玉案》《满江红》《醉蓬莱》《念奴娇》(二阕)《哨遍》(二阕)《戚氏》,共12调15阕。所谓"又一体"的标准,《四库总目提要》总结为:"皆取唐宋旧词,以调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数;以句法字数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其句法字数有异同者,则据而注为又一体。"在音调尽失的情况下,"以句法字数"比较而得"又一体",从字数、平仄、叶韵等变化对"词"之歌唱实践作了描述。苏轼"又一体",可谓是他因歌唱需要而注意乐曲与声词配合的表现。理解这一点,对澄清苏轼"以诗为词"之讥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理解与研究词体特性亦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自是一家” “又一体”
下载PDF
论“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的词史意义
3
作者 罗莹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664-669,680,共7页
通过阐释苏轼“自是一家”与李清照“别是一家”词论的内容,认为苏轼词论强调词的个性化,以诗为词,是对“花间词”审美特征的解构;李清照词论强化诗词界限,对词作在音律、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规定,是对词体审美特征的重构。论述了“自... 通过阐释苏轼“自是一家”与李清照“别是一家”词论的内容,认为苏轼词论强调词的个性化,以诗为词,是对“花间词”审美特征的解构;李清照词论强化诗词界限,对词作在音律、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规定,是对词体审美特征的重构。论述了“自是一家”“别是一家”的词史意义:二者都是推尊词体的手段,反映了北宋词坛的“尊体”意识;二者是词学观点碰撞的产物,标志着北宋词学批评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是一家” “别是一家” 以诗为词 诗词分流 意义
下载PDF
“别是一家”与“自是一家”——唐宋词论之“本色论”辨析
4
作者 王永豪 吴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86-91,共6页
"本色论"是中国词论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晚唐五代是"本色论"的奠基期,集中表现为"词为艳科"。北宋是"本色论"的争鸣期,表现为以苏轼为代表的"自是一家"之论与以李清照为代表的&... "本色论"是中国词论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晚唐五代是"本色论"的奠基期,集中表现为"词为艳科"。北宋是"本色论"的争鸣期,表现为以苏轼为代表的"自是一家"之论与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别是一家"之论两条线索的争鸣。南宋是"本色论"的补充发展期,王灼、胡寅的"情性论"是对苏轼"以诗为词"论的发展,张炎的"雅正""清空"是对李清照"别是一家"论的发展。唐宋词论中的"本色论"是两条线索的不断争鸣、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论 本色论 “别是一家" “自是一家"
下载PDF
北宋豪放词派辩
5
作者 李洁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30-34,共5页
北宋有无豪放词派是八十年代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本文试图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肯定苏轼在豪放词领域的贡献、肯定豪放词派有"将"也有"兵"的基础上。
关键词 豪放词派 仿效 “自是一家” 雄健 豪迈
下载PDF
理论创新是文学进步的生命——以《左传》与春秋时代的“文学革命”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傅道彬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共11页
郭沫若认为春秋时代与"五四"时期一样,发生过一次影响广泛的"文学革命"。《左传》是春秋文学革命的代表性著作。《左传》最早提出"《春秋》笔法"的概念,但《左传》并没有严格遵守"《春秋》笔法"... 郭沫若认为春秋时代与"五四"时期一样,发生过一次影响广泛的"文学革命"。《左传》是春秋文学革命的代表性著作。《左传》最早提出"《春秋》笔法"的概念,但《左传》并没有严格遵守"《春秋》笔法"的写作原则,而是从全景式生活描写、情感鲜明的历史批评标准和艳丽富赡、奇幻诡谲的历史审美追求等方面,实现了对"《春秋》笔法"的文学超越。从《春秋》的曲笔回护到《左传》的直笔实录,从《春秋》的"常事不书"到《左传》对世俗生活的细节描写,从《春秋》名录式英雄形象的大笔勾勒到《左传》对君子人格的细致刻画,显示了春秋文学的全面历史性突破。这说明,文学理论的创新,是文学进步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革命 “自是一家书” 直笔实录 “常事不书” 君子形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