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堂”和“澡堂”的故事
1
作者 甘霖 闵小红(指导教师) 《作文与考试(小学版)》 2009年第4期16-16,共1页
评点 作文来源于生活,小作者抓住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写出了一篇饶有情趣的小作文,同学们,拿起笔来吧,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相信你的笔下也会诞生属于你的精彩!
关键词 小学 作文 甘霖 “草堂”和“澡堂”的故事》
原文传递
王蒙山水画中的“草堂”意象分析
2
作者 耿孝敏 《美术文献》 2022年第11期26-28,共3页
“草堂”意象自发端以来,不仅在文学艺术中频繁出现,而且在隐逸之风盛行的元代深植于山水画艺术中,表达了在野文人或期盼归隐山林者的精神追求,折射出他们内心追求的自然观。在元代,汉族文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不得志,这使他们期待与大自... “草堂”意象自发端以来,不仅在文学艺术中频繁出现,而且在隐逸之风盛行的元代深植于山水画艺术中,表达了在野文人或期盼归隐山林者的精神追求,折射出他们内心追求的自然观。在元代,汉族文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不得志,这使他们期待与大自然产生共鸣。因此,“元四家”的艺术创作中的自娱、隐逸色彩极其浓厚、各具特色。“草堂”也成为“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的山水画中频繁出现的一种意象。究其原因,这既是对时代背景的映射,也与王蒙自身的性格、人生经历有关。本文以王蒙的山水画作品为例,分析“草堂”这一意象的溯源、隐喻以及继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草堂” 溯源 隐喻 发展
原文传递
在学堂乐歌与白话新诗之间——成都“草堂—孤吟”诗群的“在地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谢君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116,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地方路径”的提出基于对现代文明“中心意识”和传统“地域文学”的反思,需要对文本背后“地”与“人”的互动关系进行再认识。1920年代初成都的“草堂—孤吟”诗群提供了生动的研究例证:首先,诗群代表人物叶伯和及其《... 中国现代文学“地方路径”的提出基于对现代文明“中心意识”和传统“地域文学”的反思,需要对文本背后“地”与“人”的互动关系进行再认识。1920年代初成都的“草堂—孤吟”诗群提供了生动的研究例证:首先,诗群代表人物叶伯和及其《诗歌集》,在音乐的关照下见出和以《尝试集》为代表的中国主流白话诗集不一样的诗美质素,背后则凝结着作者出入蜀地的别样人生体验;其次,《草堂》上白话诗的丰富样态蕴含了从显到隐的多重地方因素;第三,《孤吟》上儿童诗歌的趣味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成都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塑造的白话语感。总体而言,“草堂—孤吟”诗群在“学堂乐歌”和“白话新诗”的出入中,在成都新旧“在地性”因素的交汇下,呈现出中国新诗别样的发展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堂乐歌 白话新诗 “草堂—孤吟”诗群 在地性
下载PDF
《阅微草堂笔记》喜剧手法初探
4
作者 刘璐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09-114,共6页
《阅微草堂笔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于采用轻松的笔调、诙谐的语言营造出愉悦的阅读效果,作品中收录了大量的喜剧故事,在喜剧手法的运用方面也别具一格。讽刺手法的采用,使故事情节呈现出幽默诙谐的艺术特征。人物言与行的对比,则能将... 《阅微草堂笔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于采用轻松的笔调、诙谐的语言营造出愉悦的阅读效果,作品中收录了大量的喜剧故事,在喜剧手法的运用方面也别具一格。讽刺手法的采用,使故事情节呈现出幽默诙谐的艺术特征。人物言与行的对比,则能将人物深藏的本质暴露出来,有着深刻的反思意义。夸张的手法使真实情形与客观规律之间产生不协调,从而取得了喜剧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微草堂笔记》 喜剧手法 讽刺
下载PDF
走近生态豪宅——成都“草堂之春”别墅
5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49,共4页
关键词 生态豪宅 成都市 “草堂之春” 生态住宅
下载PDF
承袭与新变:明代词选的编选特点与词学意义
6
作者 甘松 丁放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1-167,共7页
明代词选数量众多,与明代中后期刻书业的发达密切相关。明代书坊商业化运作模式在促进词选传播的同时也带来因袭等弊病;《草堂诗余》在明中后期被不断改编,其编选体例出现创新、选源选域逐渐扩大、审美趣味也趋向多元,这些新变反映出明... 明代词选数量众多,与明代中后期刻书业的发达密切相关。明代书坊商业化运作模式在促进词选传播的同时也带来因袭等弊病;《草堂诗余》在明中后期被不断改编,其编选体例出现创新、选源选域逐渐扩大、审美趣味也趋向多元,这些新变反映出明人词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演进;明代词选出现大量的评点内容,"主情"与"尚丽"成为流行的批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词选 书坊 “草堂”系列 评点
下载PDF
谢三秀《寒夜饮杨愿之太史石林精舍醉歌》作年略考及《远条堂草》编年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晓军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1年第1期114-117,共4页
《远条堂草》明代万历年间贵阳著名诗人谢三秀的诗集,清代莫友芝认为《远条堂草》卷首《寒夜饮杨愿之太史石林精舍醉歌》一诗作于万历丁未(1607)冬,并由此推定此诗集是"万历己酉(1609)前后三数年作"。本文从与谢三秀交往甚密... 《远条堂草》明代万历年间贵阳著名诗人谢三秀的诗集,清代莫友芝认为《远条堂草》卷首《寒夜饮杨愿之太史石林精舍醉歌》一诗作于万历丁未(1607)冬,并由此推定此诗集是"万历己酉(1609)前后三数年作"。本文从与谢三秀交往甚密,并有诗歌唱和的"太史杨愿之"(杨师孔,字愿之)1607年前后的行踪入手考证,又引杨师孔《秀野堂集》为重要外证,将这首诗的作年推断为1610年冬,并认为《远条堂草》应是谢三秀1610至1615年间的诗歌作品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三秀 寒夜饮杨愿之太史石林精舍醉歌 远条堂草 编年
下载PDF
从幽冥故事看士大夫的社交模式与知识探讨——以乾嘉时期的两部志怪为中心
8
作者 王东杰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40-45,共6页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是乾嘉时期极有影响的两部志怪作品,其中的故事大都来自于士大夫之间的闲谈。通过把它们放入一个跨阶层社交脉络中,重建这些故事被传述的情境和路径,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流方式影响了人们对故事...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袁枚的《子不语》是乾嘉时期极有影响的两部志怪作品,其中的故事大都来自于士大夫之间的闲谈。通过把它们放入一个跨阶层社交脉络中,重建这些故事被传述的情境和路径,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流方式影响了人们对故事内容的判断,而“讲故事”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探索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微草堂笔记》 《子不语》 社交模式 知识社会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