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破成规一路行——莫言小说“莫言式”言说分析
1
作者 严运桂 王甜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64-69,共6页
有别于众多作家言语单纯的特点,莫言的言语方式变化多姿,不拘一格。其小说创作跨度40年,学界通常将其创作分为四个阶段:文学天赋初显阶段、文学创作“爆炸”阶段、文学成果辉煌阶段、文学回味沉静阶段。每段都有独特的突破性精彩,不沿... 有别于众多作家言语单纯的特点,莫言的言语方式变化多姿,不拘一格。其小说创作跨度40年,学界通常将其创作分为四个阶段:文学天赋初显阶段、文学创作“爆炸”阶段、文学成果辉煌阶段、文学回味沉静阶段。每段都有独特的突破性精彩,不沿袭他人,不重复自己。他以魔幻的方式来写民间,借助中国悠久的叙事传统和西方文学的技艺,语言戏谑又狂野,事物描绘既素朴且诡谲。他一方面显示“示丑”之能事,让人感到尴尬,一方面用负载了民族感情的语言来表达他对中国这片热土爱得深沉。“莫言式”言说的基本含义:突破规范,开拓疆域。莫言的“莫言式”言说,可从其言说形式与言说内容来阐述。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将随着学界对莫言及其文本的不断研究愈加丰富和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莫言式” 言说形式 言说内容
下载PDF
作为文化符号的“莫言”:对创新中国教育文化观的启迪 被引量:5
2
作者 潘涌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2-59,共8页
"莫言"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莫言圆满地实现了从"教育之不幸"到"文学之辉煌"的转换:小学生莫言的课外阅读欲从语文教师的"教育宽容"和"教学睿智"中获得井喷式的释放、... "莫言"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莫言圆满地实现了从"教育之不幸"到"文学之辉煌"的转换:小学生莫言的课外阅读欲从语文教师的"教育宽容"和"教学睿智"中获得井喷式的释放、其言语表现意识得到深度唤醒;辍学离校后,不期然与自然主义教育邂逅,伴随着感官的愉悦而获得身心自然的成长与满足;"后学生时期",莫言自觉守护文学创作的"才气"与言语表现的个性。"莫言"对创新中国教育文化观的启迪是:教育固然需要通过门类齐全、循序渐进的文化课程来奠定每个个体生命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化所必要的文化积淀,但其最终宗旨并不在于用某种适应既往社会的文化范型来高度"同化"千差万异的鲜活个体,而是要"异化"人———使每一个天赋不同遗传基因、深蕴不同发展可能的个体人,成长为获得某些由自己选择的文化积淀、最大化弘扬独特的潜才潜能、从而立身浩瀚世界而永不为他人所取代的特殊"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文化符号 创新教育文化观
原文传递
框架理论视阈下外媒对“莫言获奖”事件报道分析
3
作者 赵微 《东南传播》 2015年第10期62-65,共4页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外媒体报道的一个热点,国外许多媒体将此事件的意义衍伸于文学领域之外,将其放置于"政治事件"框架之下进行报道,这样的视角无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也有重要影响。本文借鉴"框架理...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外媒体报道的一个热点,国外许多媒体将此事件的意义衍伸于文学领域之外,将其放置于"政治事件"框架之下进行报道,这样的视角无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也有重要影响。本文借鉴"框架理论"对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外媒通过标题部分的词语及句式选择,主体部分使用"政治事件"框架多于"文学事件"框架等手段向受众"移植"了相关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框架理论 “莫言获奖”事件
下载PDF
莫言小说中整散句的艺术
4
作者 许金玲 《文教资料》 2014年第3期1-3,共3页
当代现实魔幻主义代表作家莫言的语言“江河横溢”“泥沙俱下”在他的小说中的整散句中有所体现。整句和散句的修辞效果来自美学的统一与变化原理。莫言将整散句与演讲艺术、诗歌艺术、戏曲艺术、电影艺术相结合,使小说充满了音乐感和... 当代现实魔幻主义代表作家莫言的语言“江河横溢”“泥沙俱下”在他的小说中的整散句中有所体现。整句和散句的修辞效果来自美学的统一与变化原理。莫言将整散句与演讲艺术、诗歌艺术、戏曲艺术、电影艺术相结合,使小说充满了音乐感和画面感,展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整散句 “莫言叙述”
下载PDF
如何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基于“莫言热”现象新闻报道的研究
5
作者 李欣瑶 《神州》 2013年第33期244-244,共1页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对此事件加以报道,于此同时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对愈演愈烈的"莫言热"现象起到了舆论引导作用。本文针对如何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进行分析,以期从理...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对此事件加以报道,于此同时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对愈演愈烈的"莫言热"现象起到了舆论引导作用。本文针对如何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进行分析,以期从理论上探讨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及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热” 舆论引导 新闻媒体
下载PDF
电视剧版《红高粱》的营销策略
6
作者 王静 《今传媒》 2018年第4期95-96,共2页
2012年10月12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获奖之后,文人圈子对此事件的评价不断涌现,《小说评论》还应时出现了莫言的评论专号。随着媒体铺天盖地的报导、宣传,大众圈子也开始认识莫言,但和文... 2012年10月12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获奖之后,文人圈子对此事件的评价不断涌现,《小说评论》还应时出现了莫言的评论专号。随着媒体铺天盖地的报导、宣传,大众圈子也开始认识莫言,但和文人圈子对莫言的持续性关注不同,大多数大众是莫言获奖之后才开始认识"莫言"这一名字和它所代表的作品。获得诺奖之后,"莫言热"成为一种现象,莫言成了畅销书作家,对其作品的改编也不断出现。本文试图从大众文化这一角度来探讨电视剧版《红高粱》的改编和营销策略,研究电视剧背后的文化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热” 《红高粱》 大众文化
下载PDF
莫言研究三十年述评 被引量:10
7
作者 丛新强 孙书文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16,共9页
莫言研究三十年,主要在于揭示其创作历程的起伏变迁和文本世界的创新与独特。莫言文学的"世界性"表现为对世界文学的借鉴和影响,从融入世界、立足传统到走向世界、贡献世界。莫言的"历史写作",总体贯穿20世纪中国... 莫言研究三十年,主要在于揭示其创作历程的起伏变迁和文本世界的创新与独特。莫言文学的"世界性"表现为对世界文学的借鉴和影响,从融入世界、立足传统到走向世界、贡献世界。莫言的"历史写作",总体贯穿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历史与人性,也提供出重建当代史的启示。莫言文学的"民间性"必须基于"中国经验",而"乡土性"则必须基于人类普世价值。在文本研究中,"叙事"和"意蕴"构成最为基础性的内容。亲朋好友的近距离透视则属于"知人论世"的莫言研究,提供出兼具"专业"与"草根"特性的独有视角和另类形态。微观而言,通过"文本细读"方能超越"宏大叙事"和"莫言叙事"带来的阐释焦虑;宏观而论,海内外文化论争中的"莫言现象"研究成为自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研究 “莫言现象” 莫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