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清代诗人的“著我”精神
1
作者 李然 《文教资料》 2010年第19期13-15,共3页
"著我"是清代中期诗人袁枚提出来的诗学观念,其内涵是追求诗歌创作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他的这个理念代表了清代诗论家们要求摒弃唐音宋调的束缚,自创清诗的共同主张,因而在清代有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 “著我” 袁枚 诗论 创新
下载PDF
近代汉语“著”字被动句 被引量:11
2
作者 田春来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7-524,共8页
"著"是近代汉语重要的被动标记之一。"著"表被动起源于魏晋,延续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后期发展出与成熟时代的被字句类似的句法特点。从分布上看,著字被动句主要出现在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文献中。近代汉语的著字... "著"是近代汉语重要的被动标记之一。"著"表被动起源于魏晋,延续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后期发展出与成熟时代的被字句类似的句法特点。从分布上看,著字被动句主要出现在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文献中。近代汉语的著字被动句有两种不同的来源,一是来源于表遭受义的受动型著字句,二是来源于表使令的使役型著字句。文章对如何离析这两种不同的来源作了初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句 被动标记“著 分布 来源 受动型 使役型
下载PDF
再论语气词“著(着)”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苗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4-503,共10页
"著"在近代汉语中发展出了祈使语气词和先时语气词功能。我们认为"著"语气词功能的出现与持续体标记"著C"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完成"义"著"在特定结构受语境影响而语法化的结果。... "著"在近代汉语中发展出了祈使语气词和先时语气词功能。我们认为"著"语气词功能的出现与持续体标记"著C"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完成"义"著"在特定结构受语境影响而语法化的结果。在认知投射机制的作用下,表示"请求、商量"的祈使语气词"著1"又发展出了"承诺"的间接语力,从而演化出了先时语气词的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 完成 祈使 先时
下载PDF
“著(着)+处所词”在共时平面中的两种句法位置 被引量:7
4
作者 罗自群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7,共6页
本文通过对"著(着)+处所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两种句法位置的比较,分析了"V著(着)L"和"著(着)LV"在地理分布及使用频率上的差异,指出这种差异有可能是由历史上不同方言之间的语言接触造成的。
关键词 汉语方言 “著(着)+处所词” 介词 语言接触
下载PDF
《祖堂集》“著”的语法化等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林新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3-139,共7页
本文从《祖堂集》“著”的数据库所反映的使用状况 ,根据其在语法化过程中的虚化程度差别 ,对“著”的语法化等级进行描写 ,同时参照相关的语料和研究成果 ,提出助词“著”并非是从处所介词“著”演化而来 ,而是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 本文从《祖堂集》“著”的数据库所反映的使用状况 ,根据其在语法化过程中的虚化程度差别 ,对“著”的语法化等级进行描写 ,同时参照相关的语料和研究成果 ,提出助词“著”并非是从处所介词“著”演化而来 ,而是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的观点 ,处所介词“著”与完成貌、持续貌助词“著”有不同的语法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堂集》 “著 处所介词 结果补语 完成貌助词 持续貌助词
下载PDF
论“著(着)”语法化的南北差异 被引量:2
6
作者 瞿建慧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12-115,共4页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音 “著(着)” 南北差异
下载PDF
梁启超“著中国宗教史”的设想及其意义
7
作者 魏义霞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第1期40-48,共9页
梁启超尽管以善变著称于世,然而他对史学的热情和研究却终身不辍。进入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对文化问题的兴趣盎然,梁启超的史学研究转向文化史。于是,他开始构想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和宗教史。“著中国宗教史”的设想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 梁启超尽管以善变著称于世,然而他对史学的热情和研究却终身不辍。进入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对文化问题的兴趣盎然,梁启超的史学研究转向文化史。于是,他开始构想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和宗教史。“著中国宗教史”的设想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不仅展示了梁启超的宗教理念和诉求,而且流露出他对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判定。因此,这一设想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也将梁启超思想的民族性推向了极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中国宗教史 “著中国宗教史”
下载PDF
“著”字使役句的来源与形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华丽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1-50,共10页
"著"字的多义性和用字问题,对讨论"著"字句的形成时期和表使役的来源带来一定的困难。"著"字句的语义来源于"附着",由"附着"衍化出"安置、安排",进一步演变为"派遣&q... "著"字的多义性和用字问题,对讨论"著"字句的形成时期和表使役的来源带来一定的困难。"著"字句的语义来源于"附着",由"附着"衍化出"安置、安排",进一步演变为"派遣"义。"著"字使役句形成于唐代缺乏有力的例证。从确定用例来看,萌芽于宋,成熟于元代,明清北方方言盛行,其基本语义表达使令和致使。清代以后开始衰落,在有些北方方言中仍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字使役句 来源 形成
下载PDF
“土著”的“著”辨音释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润 《辞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41-143,共3页
关键词 “著 “土 “着” 辨音 《现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 标音 古代汉语
下载PDF
从《西厢记》看“著”到“着”的发展
10
作者 李若曦 赵静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9年第5期23-26,共4页
本文以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依据,借助《汉语大字典》和《现代汉语大词典》,具体考察了“着”字的使用和形成过程。
关键词 “著 “着” “箸” 虚化
下载PDF
教材著作方式的称谓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盛明 《中国大学教学》 1996年第3期44-44,共1页
教材著作方式的称谓高等教育出版社马盛明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材。这些优秀教材凝聚了作者的心血,也是编辑辛勤耕耘的结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某些教材在著作方式称谓上还存在着混乱现象,... 教材著作方式的称谓高等教育出版社马盛明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材。这些优秀教材凝聚了作者的心血,也是编辑辛勤耕耘的结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某些教材在著作方式称谓上还存在着混乱现象,不少教材不分区别地写为某某“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方式 图书在版编目 “著 教学改革 作权法 现代汉语 释义 述工作 书稿编辑 征订目录
下载PDF
“著杖扶身”与“拄杖扶身”
12
作者 温小明 《文史杂志》 2007年第4期7-7,共1页
白居易《还李十一马》:“传语李君劳寄马,病来唯著杖扶身.纵拟强骑无出处,却将牵与趁朝人.”《全唐诗》在“著”字下注道:“一作拄.”郭在贻先生《唐诗异文释例》(见《训诂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说:“拄字殆浅人不晓著之义... 白居易《还李十一马》:“传语李君劳寄马,病来唯著杖扶身.纵拟强骑无出处,却将牵与趁朝人.”《全唐诗》在“著”字下注道:“一作拄.”郭在贻先生《唐诗异文释例》(见《训诂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说:“拄字殆浅人不晓著之义而误改.‘病来唯著杖扶身’,是说病中只是喜爱用拐杖扶着自己孱弱的身体,著者,贪恋也,喜爱也.若作拄字,则与下文扶字犯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全唐诗》 “著”字 白居易 出处
下载PDF
禅宗语录“著”字祈使句的发展及相关问题析论
13
作者 卢烈红 《阅江学刊》 2017年第6期38-45,共8页
唐宋禅宗语录在"著"字祈使句的使用方面有突出的表现。禅宗语录中的祈使句晚唐五代开始使用开来,宋代有较大的发展。"著"字祈使句句末的语气词"著"来源于上古时期表祈使的句末语气词"者";唐宋... 唐宋禅宗语录在"著"字祈使句的使用方面有突出的表现。禅宗语录中的祈使句晚唐五代开始使用开来,宋代有较大的发展。"著"字祈使句句末的语气词"著"来源于上古时期表祈使的句末语气词"者";唐宋时期,它的使用不局限于禅宗语录,但以禅宗语录使用为多;元明清时期,这种祈使句一直使用,"著"在明代由祈使语气发展出先行语气。表祈使语气和先行语气的"著"字句在现代方言中有比较广泛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语录 “著”字祈使句 发展历程 历史来源 共时分布 后代走向
下载PDF
“著”为“之于”合音说
14
作者 宋子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89-93,共5页
本文对“著”字的介词性质提出新解,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介词“著”,它的含义不是语法学者们所讲的“在”、“于”的意思,而是“之于”二字的合音。当“著”字在未带宾语的动词后面时,则当“之于”二字来理解;当“著”... 本文对“著”字的介词性质提出新解,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介词“著”,它的含义不是语法学者们所讲的“在”、“于”的意思,而是“之于”二字的合音。当“著”字在未带宾语的动词后面时,则当“之于”二字来理解;当“著”字在带有宾语的动词后面时,则“之于”二字可省略其一,或当“之”字讲,或当“于”字讲。也即是说“著”即“诸”。文章用《世说新语》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他书籍中的诸多例子验证,无不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研究 介词 “著
下载PDF
“执著”还是“执着”
15
作者 张树铮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48-48,共1页
“执著”还是“执着”张树铮“执着(著)”是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形容词之一。据笔吉的印象,这似乎是从电视连续剧《渴望》一炮走红、其主题歌(其中一句是“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唱遍全国之后开始的。不过,这个词的写法到现在... “执著”还是“执着”张树铮“执着(著)”是近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形容词之一。据笔吉的印象,这似乎是从电视连续剧《渴望》一炮走红、其主题歌(其中一句是“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唱遍全国之后开始的。不过,这个词的写法到现在也未统一起来:有的写作“执着”,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 《现代汉语词典》 “着”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汉语大字典》 《集韵》 电视连续剧 动态助词 《尔雅》 外来影响
下载PDF
“见微知著”之“微”正解
16
作者 张月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8-88,共1页
“见微知著”之“微”正解张月明“见微知著”古今沿用,语出后汉班固《白虎通·性情》:“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而知著也。”通行的汉语成语词典大都将其中的“微”释为“小”或“微小”,有的则释作“隐约”、“... “见微知著”之“微”正解张月明“见微知著”古今沿用,语出后汉班固《白虎通·性情》:“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而知著也。”通行的汉语成语词典大都将其中的“微”释为“小”或“微小”,有的则释作“隐约”、“微小”,以小释“微”,固是常训,然而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 伊克昭盟 电视大学 《尔雅·释诂》 成语词典 内蒙古 视微如 《国语·晋语》 说文解字 白虎通
下载PDF
《陌上桑》中“著”字的音与义
17
作者 王中慧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0年第3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陌上桑》 “著”字 字音 字义 语文教学 初中
下载PDF
关于著述写作中的几个问题
18
作者 黄善芳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8年第1期83-85,共3页
关于著述写作中的几个问题黄善芳笔者在出版社搞编辑工作多年,从自己编辑加工和复审、终审的大量人文社会科学的书稿以及阅读所及的其他同类书籍看,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文风,从表现方法到艺术技巧,都存在着较多问题,这也是我们... 关于著述写作中的几个问题黄善芳笔者在出版社搞编辑工作多年,从自己编辑加工和复审、终审的大量人文社会科学的书稿以及阅读所及的其他同类书籍看,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文风,从表现方法到艺术技巧,都存在着较多问题,这也是我们每一个编辑在审读、加工书稿过程中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方式 “著 人文社会科学 学术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思想道德建设 文学作品 研究历史 写作过程 新文化运动初期
下载PDF
“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 被引量:36
19
作者 江蓝生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1-27,20,共8页
“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江蓝生0.引言在“动词+X+地点词”这一句型中,北京话口语里的X成分是“的”(见徐丹1994),陈刚《北京话方言词典》著录了这种用法的“的”,举例为:站~地上|靠~树上。(59... “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江蓝生0.引言在“动词+X+地点词”这一句型中,北京话口语里的X成分是“的”(见徐丹1994),陈刚《北京话方言词典》著录了这种用法的“的”,举例为:站~地上|靠~树上。(59页)本文用“V的NL”表示这种句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 “著 “在” 北京话 “得” 中介词 《金瓶梅词话》 语法功能 现代汉语 句型
下载PDF
诏敕入令与唐令复原--以《天圣令》为切入点 被引量:6
20
作者 牛来颖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5-112,共8页
在对《天圣令》的整理研究中,与令文相关的诏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助诏敕与《天圣令》内容比对研究,判定复原文字和令文形成的时间;就诸多"著于令"的记载,与《天圣令》中现存令文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够说明敕文纳入令典的过... 在对《天圣令》的整理研究中,与令文相关的诏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助诏敕与《天圣令》内容比对研究,判定复原文字和令文形成的时间;就诸多"著于令"的记载,与《天圣令》中现存令文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够说明敕文纳入令典的过程以及不同时期制度的变化更替,进而爬梳唐后期刊著活动的点滴记录,以期反映令典编定的延续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诏敕 《天圣令》 唐令复原 “著于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