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荀子“心”与“道”的关系探“伪”的来源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冯晨
-
机构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
出处
《武陵学刊》
2014年第1期12-16,27,共6页
-
基金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视野下的文化自觉研究"(13 BZ014)
-
文摘
荀子的人性论不能很好地说明礼义法度的来源问题。荀子在《解蔽》篇中系统阐述了"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心达到一种特殊的状态———"虚壹而静"之后就可以对道有发现和把握的能力。虽然"心"与"道"关系确立的前提是"心"的"大清明"状态,但是,这不代表人人都可以见道,只有圣人对道才有所理解。但是,这至少可以在理论上为礼仪法度的来源提供说明。同时,荀子承认"心"对于道有学习和接受能力。由此开始,圣人施教,后天之"伪"就建立起来了。
-
关键词
“心”
“道”
“伪”
“虚壹而静”
-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荀子“解蔽”理论与新时代大学生人生涵养
- 2
-
-
作者
余多星
-
机构
山东政法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
-
出处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67-70,共4页
-
基金
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山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DS2022ZD11)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荀子“解蔽”是为了“解惑”,倡导从修心入手,通过“虚壹而静”的修心功夫,祛除思想上的偏颇,引导人走向“大清明”的知“道”状态。荀子“解蔽”理论蕴含了对人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反思,折射出对人达到超越之境——“大清明”——的向往。因此,该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涵养富有极大的启发与借鉴价值:一是荀子建构了自我解蔽的理想目标,为新时代大学生张扬理性力量提供了参考;二是荀子建构了德行修养的工夫理论,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传统的道德实践路径;三是荀子建构了系统的自我提升途径,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修身养性的借鉴之道。
-
关键词
荀子
“解蔽”
人生修养
“虚壹而静”
大学生
-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