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苏东坡“虚静说”对领导干部加强修为的启示
1
作者
房立洲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1-42,共2页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送参廖师》中写道:"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寥寥数语,强调的是作者在为文赋诗时,唯有狠下一番静观默察的工夫,胸中装有整个世界,方能笔下生辉,著就佳作。但在今天看来,其中的"虚"(...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送参廖师》中写道:"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寥寥数语,强调的是作者在为文赋诗时,唯有狠下一番静观默察的工夫,胸中装有整个世界,方能笔下生辉,著就佳作。但在今天看来,其中的"虚"(空)和"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员领导干部
苏东坡
“虚静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宗炳、刘勰“虚静说”
被引量:
1
2
作者
乐婷
《南方论刊》
2008年第4期92-93,共2页
审美虚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它的哲学渊源是儒道佛,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本文分析并比较了宗炳和刘勰的"虚静说"。
关键词
“虚静说”
起源
内涵
比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宗炳、刘勰“虚静说”之比较
3
作者
乐婷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3-35,共3页
审美虚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它的哲学渊源是儒、道、佛,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本文从起源、内涵和影响三个方面的体悟分析并比较了宗...
审美虚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它的哲学渊源是儒、道、佛,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本文从起源、内涵和影响三个方面的体悟分析并比较了宗炳和刘勰的"虚静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说”
起源
内涵
影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虚静说”和“距离说”看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
被引量:
1
4
作者
杨佰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5期99-100,共2页
作为中西艺术鉴赏论的代表性旨趣,"虚静说"和"距离说"有着极为相似的理论内涵,两者都属于审美态度论范畴,都讲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心理状态的无直接功利性和审美悟性。但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影响其发...
作为中西艺术鉴赏论的代表性旨趣,"虚静说"和"距离说"有着极为相似的理论内涵,两者都属于审美态度论范畴,都讲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心理状态的无直接功利性和审美悟性。但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影响其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也有天壤之别,这就使得"虚静说"与"距离说"同样蕴含着截然相异的审美理想。就此,试从两种范畴的审美倾向入手,对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做出有价值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
静
”
说
“距离”
说
中西比较诗学
审美鉴赏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虚静”说与“距离”说
被引量:
1
5
作者
郑莉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20-24,共5页
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是审美鉴赏中审美主体的态度和修养,二者在揭示审美活动主体作用的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在于二者都是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有动机的选择性的行为,...
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是审美鉴赏中审美主体的态度和修养,二者在揭示审美活动主体作用的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在于二者都是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有动机的选择性的行为,同时,二者都是强调在审美观照中保持一种非理性的、无功利的态度。然而,由于"虚静"说和"距离"说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因此,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产生的哲学渊源不同;其次,"虚静"说主要强调物我两忘的状态,而"距离"说主要强调物我有别;再次,道家的"虚静"说比西方的"距离"说适用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
静
”
说
“距离”
说
审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说虚静
6
作者
艾初玲
潘安敏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7-90,共4页
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 ,“虚静”说几乎广涉了各个艺术领域 ,其中重“心”、重“虚”、重“神”是“虚静”
关键词
中国
古典艺术理论
“虚
静
”
说
美学理论
文学创作
创作思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老庄“虚静”说与现代人的精神安顿
7
作者
王慧慧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1-12,共2页
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庄的"虚静"说可谓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它超越了有限存在而与人类灵魂达成了"先行对话",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这一本质问题。其中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精神安顿有着很重要的启...
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庄的"虚静"说可谓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它超越了有限存在而与人类灵魂达成了"先行对话",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这一本质问题。其中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精神安顿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庄
“虚
静
”
说
精神安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庄、荀“虚静”说比较兼论其美育意义
8
作者
张德文
《职大学报》
1994年第2期40-43,75,共5页
庄、荀“虚静”说同源于老子;但处理天、人关系之侧重点各不相同,研究目的及方法亦各异。荀说激励人敬德修业,自强不息;庄说启发人静以守动,退而俟静。二者的结合,有利于人协调主、客体关系,促进维持主体心理健康,培植理想的人格模式。
关键词
庄、荀
“虚
静
”
说
同源异质
理想人格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虚静”之境与“禅”之境
9
作者
李建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0年第1期15-18,共4页
道家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境,历来被人认为是一种审美的至境、化境。它们所强调的"虚一而静"和"一念顿悟",即是以超越的心态,与俗世人生拉开距离,以保证主体注意力的审美转向,进而达到对于...
道家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境,历来被人认为是一种审美的至境、化境。它们所强调的"虚一而静"和"一念顿悟",即是以超越的心态,与俗世人生拉开距离,以保证主体注意力的审美转向,进而达到对于观审对象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心境,是人类诗意生存所必须的想象中的心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
静
”
说
“禅”
审美心境
保证主体
高峰体验
心理平衡
诗意生存
注意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心雕龙》的“神思说”
10
作者
举人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5-85,共1页
“神思说”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神与物游”说、“虚静”说、“杼轴献功”说等组成。“神与物游”说阐述了心物交融而后生文的道理。所谓“神与物游”,就是指内心世界与外在事物相互交流无碍的一种状态...
“神思说”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神与物游”说、“虚静”说、“杼轴献功”说等组成。“神与物游”说阐述了心物交融而后生文的道理。所谓“神与物游”,就是指内心世界与外在事物相互交流无碍的一种状态,其实质是情与境的结合,而这两者的结合,促发了文思的涌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神思
“神与物游”
“虚
静
”
说
心物交融
相互交流
内心世界
创作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家的“虚静”说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论
被引量:
3
11
作者
詹艾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96,143,共7页
“虚静”说源出于道家哲学,老庄认为道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虚”和“静”。其时,“虚静”属于人生哲学范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虚静”哲学范畴被进行了美学改造,从而使得“虚静”具有了艺术创作论和审美态度论的双重内蕴。西方的“静...
“虚静”说源出于道家哲学,老庄认为道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虚”和“静”。其时,“虚静”属于人生哲学范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虚静”哲学范畴被进行了美学改造,从而使得“虚静”具有了艺术创作论和审美态度论的双重内蕴。西方的“静观”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态度理论,它与中国古典关学的“虚静”说在审美创造的自由心态的论述层面上是基本一致的。在对苏轼论“空”、“静”的个案研究中进一步揭示和论证了虚静(静空)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
静
”
说
自由心态
审美创造
中国古典美学
哲学范畴
道家哲学
基本特征
历史语境
审美态度
态度理论
个案研究
“
静
”
“虚
”
创作论
“空”
苏轼论
为道
老庄
人生
关学
静
观
原文传递
论中国山水画的“虚静”说——道家“虚静”理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
12
作者
羊草
《美术向导》
2009年第4期77-79,共3页
庄子以“道”为逻辑起点,以寓言为载体.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文艺主张.他对“道”与“言”.“大美”与“大象”.“虚”与“静”展开的反复论述,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境界论体系。其中.“虚静”理论对山水画的创作...
庄子以“道”为逻辑起点,以寓言为载体.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文艺主张.他对“道”与“言”.“大美”与“大象”.“虚”与“静”展开的反复论述,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境界论体系。其中.“虚静”理论对山水画的创作及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庄子的“虚静”“心斋”理论的阐释,结合“虚静”在山水画论中的审美需求及历代山水画在“虚静”理论指引下的呈现来探讨“虚静”理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
静
”
说
中国山水画
道家
审美需求
山水画论
原文传递
“虚静”论的哲学基础及创作主体的心理建构
被引量:
4
13
作者
王少良
《文艺评论》
CSSCI
2015年第12期22-26,共5页
“虚静”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在文艺创作上联系着主体思维的心理途径。以往谈审美虚静,多注意它与先秦道家思想的联系。实际上,我国哲学史上的“虚静”论除了道家之外,还有《管子》《列子》《荀子》《韩非子...
“虚静”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在文艺创作上联系着主体思维的心理途径。以往谈审美虚静,多注意它与先秦道家思想的联系。实际上,我国哲学史上的“虚静”论除了道家之外,还有《管子》《列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论到了这一范畴,与文艺审美关联紧密的主要有《老子》《庄子》《管子》和《荀子》的言论。魏晋以后,“虚静”理论融人了佛学“空静观”的内容,这更加丰富了它的心理内涵。基于不同的哲学思想渊源,各家思想对审美“虚静”说也持有不同的认识,但总体来看都涉及到作家主体心理建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
静
”
说
心理建构
哲学基础
创作主体
文艺审美
道家思想
《荀子》
《管子》
原文传递
《荀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14
作者
刘文忠
《枣庄师专学报》
1996年第4期10-18,共9页
《荀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不少专著中偶有涉及,但还不曾有专篇论文作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求教于海内外《龙》学界的朋友们.通观《文心雕龙》全书,刘勰曾多次论及《荀子》,以篇章次序排列,可见如下数条:
关键词
《荀子》
《文心雕龙》
刘勰
“道”
“文”
“虚静说”
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代中西方文学思维差异探析
15
作者
潘峥
《文化产业》
2020年第10期27-28,共2页
因为政治、经济、地理和社会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论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发展趋向;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与其社会历史相符合的时代性特征。这些特征之中包含着中西方文学思维的共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本文以古...
因为政治、经济、地理和社会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论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发展趋向;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与其社会历史相符合的时代性特征。这些特征之中包含着中西方文学思维的共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本文以古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来对中西方文学思维的差异进行比较,选取中国古代"虚静说"与西方古希腊时期"迷狂说"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说”
“迷狂
说”
古代中西方
文学思维
差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苏东坡“虚静说”对领导干部加强修为的启示
1
作者
房立洲
机构
杭州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办公室主任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1-42,共2页
文摘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送参廖师》中写道:"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寥寥数语,强调的是作者在为文赋诗时,唯有狠下一番静观默察的工夫,胸中装有整个世界,方能笔下生辉,著就佳作。但在今天看来,其中的"虚"(空)和"静"。
关键词
党员领导干部
苏东坡
“虚静说”
分类号
D26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宗炳、刘勰“虚静说”
被引量:
1
2
作者
乐婷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
出处
《南方论刊》
2008年第4期92-93,共2页
文摘
审美虚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它的哲学渊源是儒道佛,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本文分析并比较了宗炳和刘勰的"虚静说"。
关键词
“虚静说”
起源
内涵
比较
分类号
B83-09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宗炳、刘勰“虚静说”之比较
3
作者
乐婷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3-35,共3页
文摘
审美虚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它的哲学渊源是儒、道、佛,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本文从起源、内涵和影响三个方面的体悟分析并比较了宗炳和刘勰的"虚静说"。
关键词
“虚静说”
起源
内涵
影响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虚静说”和“距离说”看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
被引量:
1
4
作者
杨佰才
机构
延安大学文学院
出处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5期99-100,共2页
文摘
作为中西艺术鉴赏论的代表性旨趣,"虚静说"和"距离说"有着极为相似的理论内涵,两者都属于审美态度论范畴,都讲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心理状态的无直接功利性和审美悟性。但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影响其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也有天壤之别,这就使得"虚静说"与"距离说"同样蕴含着截然相异的审美理想。就此,试从两种范畴的审美倾向入手,对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做出有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
“虚
静
”
说
“距离”
说
中西比较诗学
审美鉴赏论
Keywords
Emptiness
Distance
Comparative Poetic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Theory
分类号
I02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虚静”说与“距离”说
被引量:
1
5
作者
郑莉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20-24,共5页
文摘
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是审美鉴赏中审美主体的态度和修养,二者在揭示审美活动主体作用的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在于二者都是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有动机的选择性的行为,同时,二者都是强调在审美观照中保持一种非理性的、无功利的态度。然而,由于"虚静"说和"距离"说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因此,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产生的哲学渊源不同;其次,"虚静"说主要强调物我两忘的状态,而"距离"说主要强调物我有别;再次,道家的"虚静"说比西方的"距离"说适用范围更广。
关键词
“虚
静
”
说
“距离”
说
审美
Keywords
"Xujing" theory
"distance" theory
aesthetic appreciation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说虚静
6
作者
艾初玲
潘安敏
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
怀化商业学校
出处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7-90,共4页
文摘
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 ,“虚静”说几乎广涉了各个艺术领域 ,其中重“心”、重“虚”、重“神”是“虚静”
关键词
中国
古典艺术理论
“虚
静
”
说
美学理论
文学创作
创作思想
Keywords
culture of mind
combination of heaven with human being
void
charming meaning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老庄“虚静”说与现代人的精神安顿
7
作者
王慧慧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1-12,共2页
文摘
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庄的"虚静"说可谓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它超越了有限存在而与人类灵魂达成了"先行对话",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这一本质问题。其中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精神安顿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老庄
“虚
静
”
说
精神安顿
分类号
B223.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庄、荀“虚静”说比较兼论其美育意义
8
作者
张德文
机构
湘潭市职工大学
出处
《职大学报》
1994年第2期40-43,75,共5页
文摘
庄、荀“虚静”说同源于老子;但处理天、人关系之侧重点各不相同,研究目的及方法亦各异。荀说激励人敬德修业,自强不息;庄说启发人静以守动,退而俟静。二者的结合,有利于人协调主、客体关系,促进维持主体心理健康,培植理想的人格模式。
关键词
庄、荀
“虚
静
”
说
同源异质
理想人格模式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虚静”之境与“禅”之境
9
作者
李建东
机构
南通大学文学院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0年第1期15-18,共4页
文摘
道家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境,历来被人认为是一种审美的至境、化境。它们所强调的"虚一而静"和"一念顿悟",即是以超越的心态,与俗世人生拉开距离,以保证主体注意力的审美转向,进而达到对于观审对象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心境,是人类诗意生存所必须的想象中的心理平衡。
关键词
“虚
静
”
说
“禅”
审美心境
保证主体
高峰体验
心理平衡
诗意生存
注意力
分类号
B958 [哲学宗教—宗教学]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心雕龙》的“神思说”
10
作者
举人
出处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5-85,共1页
文摘
“神思说”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神与物游”说、“虚静”说、“杼轴献功”说等组成。“神与物游”说阐述了心物交融而后生文的道理。所谓“神与物游”,就是指内心世界与外在事物相互交流无碍的一种状态,其实质是情与境的结合,而这两者的结合,促发了文思的涌出。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神思
“神与物游”
“虚
静
”
说
心物交融
相互交流
内心世界
创作论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家的“虚静”说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论
被引量:
3
11
作者
詹艾斌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96,143,共7页
文摘
“虚静”说源出于道家哲学,老庄认为道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虚”和“静”。其时,“虚静”属于人生哲学范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虚静”哲学范畴被进行了美学改造,从而使得“虚静”具有了艺术创作论和审美态度论的双重内蕴。西方的“静观”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态度理论,它与中国古典关学的“虚静”说在审美创造的自由心态的论述层面上是基本一致的。在对苏轼论“空”、“静”的个案研究中进一步揭示和论证了虚静(静空)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虚
静
”
说
自由心态
审美创造
中国古典美学
哲学范畴
道家哲学
基本特征
历史语境
审美态度
态度理论
个案研究
“
静
”
“虚
”
创作论
“空”
苏轼论
为道
老庄
人生
关学
静
观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中国山水画的“虚静”说——道家“虚静”理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
12
作者
羊草
机构
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艺术研究室
出处
《美术向导》
2009年第4期77-79,共3页
文摘
庄子以“道”为逻辑起点,以寓言为载体.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文艺主张.他对“道”与“言”.“大美”与“大象”.“虚”与“静”展开的反复论述,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境界论体系。其中.“虚静”理论对山水画的创作及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庄子的“虚静”“心斋”理论的阐释,结合“虚静”在山水画论中的审美需求及历代山水画在“虚静”理论指引下的呈现来探讨“虚静”理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
关键词
“虚
静
”
说
中国山水画
道家
审美需求
山水画论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B83-092 [哲学宗教—美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虚静”论的哲学基础及创作主体的心理建构
被引量:
4
13
作者
王少良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评论》
CSSCI
2015年第12期22-26,共5页
基金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文心雕龙>文学本原理论研究"(编号:15SKG041)
文摘
“虚静”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在文艺创作上联系着主体思维的心理途径。以往谈审美虚静,多注意它与先秦道家思想的联系。实际上,我国哲学史上的“虚静”论除了道家之外,还有《管子》《列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论到了这一范畴,与文艺审美关联紧密的主要有《老子》《庄子》《管子》和《荀子》的言论。魏晋以后,“虚静”理论融人了佛学“空静观”的内容,这更加丰富了它的心理内涵。基于不同的哲学思想渊源,各家思想对审美“虚静”说也持有不同的认识,但总体来看都涉及到作家主体心理建构的问题。
关键词
“虚
静
”
说
心理建构
哲学基础
创作主体
文艺审美
道家思想
《荀子》
《管子》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荀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14
作者
刘文忠
出处
《枣庄师专学报》
1996年第4期10-18,共9页
文摘
《荀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不少专著中偶有涉及,但还不曾有专篇论文作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求教于海内外《龙》学界的朋友们.通观《文心雕龙》全书,刘勰曾多次论及《荀子》,以篇章次序排列,可见如下数条:
关键词
《荀子》
《文心雕龙》
刘勰
“道”
“文”
“虚静说”
艺术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代中西方文学思维差异探析
15
作者
潘峥
机构
沈阳师范大学
出处
《文化产业》
2020年第10期27-28,共2页
文摘
因为政治、经济、地理和社会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论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发展趋向;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与其社会历史相符合的时代性特征。这些特征之中包含着中西方文学思维的共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本文以古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来对中西方文学思维的差异进行比较,选取中国古代"虚静说"与西方古希腊时期"迷狂说"加以分析。
关键词
“虚静说”
“迷狂
说”
古代中西方
文学思维
差异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苏东坡“虚静说”对领导干部加强修为的启示
房立洲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浅析宗炳、刘勰“虚静说”
乐婷
《南方论刊》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宗炳、刘勰“虚静说”之比较
乐婷
《宜宾学院学报》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虚静说”和“距离说”看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
杨佰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试论“虚静”说与“距离”说
郑莉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说虚静
艾初玲
潘安敏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老庄“虚静”说与现代人的精神安顿
王慧慧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庄、荀“虚静”说比较兼论其美育意义
张德文
《职大学报》
199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虚静”之境与“禅”之境
李建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文心雕龙》的“神思说”
举人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道家的“虚静”说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论
詹艾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3
原文传递
12
论中国山水画的“虚静”说——道家“虚静”理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
羊草
《美术向导》
2009
0
原文传递
13
“虚静”论的哲学基础及创作主体的心理建构
王少良
《文艺评论》
CSSCI
2015
4
原文传递
14
《荀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刘文忠
《枣庄师专学报》
199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古代中西方文学思维差异探析
潘峥
《文化产业》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