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东坡“虚静说”对领导干部加强修为的启示
1
作者 房立洲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1-42,共2页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送参廖师》中写道:"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寥寥数语,强调的是作者在为文赋诗时,唯有狠下一番静观默察的工夫,胸中装有整个世界,方能笔下生辉,著就佳作。但在今天看来,其中的"虚"(...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送参廖师》中写道:"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寥寥数语,强调的是作者在为文赋诗时,唯有狠下一番静观默察的工夫,胸中装有整个世界,方能笔下生辉,著就佳作。但在今天看来,其中的"虚"(空)和"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员领导干部 苏东坡 “虚静说”
下载PDF
浅析宗炳、刘勰“虚静说” 被引量:1
2
作者 乐婷 《南方论刊》 2008年第4期92-93,共2页
审美虚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它的哲学渊源是儒道佛,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本文分析并比较了宗炳和刘勰的"虚静说"。
关键词 “虚静说” 起源 内涵 比较
下载PDF
宗炳、刘勰“虚静说”之比较
3
作者 乐婷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3-35,共3页
审美虚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它的哲学渊源是儒、道、佛,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本文从起源、内涵和影响三个方面的体悟分析并比较了宗... 审美虚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它的哲学渊源是儒、道、佛,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本文从起源、内涵和影响三个方面的体悟分析并比较了宗炳和刘勰的"虚静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说” 起源 内涵 影响
下载PDF
从“虚静说”和“距离说”看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佰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5期99-100,共2页
作为中西艺术鉴赏论的代表性旨趣,"虚静说"和"距离说"有着极为相似的理论内涵,两者都属于审美态度论范畴,都讲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心理状态的无直接功利性和审美悟性。但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影响其发... 作为中西艺术鉴赏论的代表性旨趣,"虚静说"和"距离说"有着极为相似的理论内涵,两者都属于审美态度论范畴,都讲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心理状态的无直接功利性和审美悟性。但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影响其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也有天壤之别,这就使得"虚静说"与"距离说"同样蕴含着截然相异的审美理想。就此,试从两种范畴的审美倾向入手,对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做出有价值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 “距离” 中西比较诗学 审美鉴赏论
下载PDF
试论“虚静”说与“距离”说 被引量:1
5
作者 郑莉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20-24,共5页
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是审美鉴赏中审美主体的态度和修养,二者在揭示审美活动主体作用的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在于二者都是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有动机的选择性的行为,... 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是审美鉴赏中审美主体的态度和修养,二者在揭示审美活动主体作用的特征上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不仅在于二者都是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有动机的选择性的行为,同时,二者都是强调在审美观照中保持一种非理性的、无功利的态度。然而,由于"虚静"说和"距离"说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因此,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道家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产生的哲学渊源不同;其次,"虚静"说主要强调物我两忘的状态,而"距离"说主要强调物我有别;再次,道家的"虚静"说比西方的"距离"说适用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 “距离” 审美
下载PDF
说虚静
6
作者 艾初玲 潘安敏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7-90,共4页
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 ,“虚静”说几乎广涉了各个艺术领域 ,其中重“心”、重“虚”、重“神”是“虚静”
关键词 中国 古典艺术理论 “虚 美学理论 文学创作 创作思想
下载PDF
老庄“虚静”说与现代人的精神安顿
7
作者 王慧慧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1-12,共2页
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庄的"虚静"说可谓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它超越了有限存在而与人类灵魂达成了"先行对话",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这一本质问题。其中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精神安顿有着很重要的启... 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庄的"虚静"说可谓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它超越了有限存在而与人类灵魂达成了"先行对话",在深层次上触及到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这一本质问题。其中的许多思想对现代人的精神安顿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庄 “虚 精神安顿
下载PDF
庄、荀“虚静”说比较兼论其美育意义
8
作者 张德文 《职大学报》 1994年第2期40-43,75,共5页
庄、荀“虚静”说同源于老子;但处理天、人关系之侧重点各不相同,研究目的及方法亦各异。荀说激励人敬德修业,自强不息;庄说启发人静以守动,退而俟静。二者的结合,有利于人协调主、客体关系,促进维持主体心理健康,培植理想的人格模式。
关键词 庄、荀“虚 同源异质 理想人格模式
下载PDF
“虚静”之境与“禅”之境
9
作者 李建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0年第1期15-18,共4页
道家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境,历来被人认为是一种审美的至境、化境。它们所强调的"虚一而静"和"一念顿悟",即是以超越的心态,与俗世人生拉开距离,以保证主体注意力的审美转向,进而达到对于... 道家的"虚静"说,与佛家的"禅"境,历来被人认为是一种审美的至境、化境。它们所强调的"虚一而静"和"一念顿悟",即是以超越的心态,与俗世人生拉开距离,以保证主体注意力的审美转向,进而达到对于观审对象的"高峰体验"。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心境,是人类诗意生存所必须的想象中的心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 “禅” 审美心境 保证主体 高峰体验 心理平衡 诗意生存 注意力
下载PDF
《文心雕龙》的“神思说”
10
作者 举人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5-85,共1页
“神思说”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神与物游”说、“虚静”说、“杼轴献功”说等组成。“神与物游”说阐述了心物交融而后生文的道理。所谓“神与物游”,就是指内心世界与外在事物相互交流无碍的一种状态... “神思说”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神与物游”说、“虚静”说、“杼轴献功”说等组成。“神与物游”说阐述了心物交融而后生文的道理。所谓“神与物游”,就是指内心世界与外在事物相互交流无碍的一种状态,其实质是情与境的结合,而这两者的结合,促发了文思的涌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神思 “神与物游” “虚 心物交融 相互交流 内心世界 创作论
下载PDF
道家的“虚静”说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论 被引量:3
11
作者 詹艾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1-96,143,共7页
“虚静”说源出于道家哲学,老庄认为道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虚”和“静”。其时,“虚静”属于人生哲学范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虚静”哲学范畴被进行了美学改造,从而使得“虚静”具有了艺术创作论和审美态度论的双重内蕴。西方的“静... “虚静”说源出于道家哲学,老庄认为道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虚”和“静”。其时,“虚静”属于人生哲学范畴。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虚静”哲学范畴被进行了美学改造,从而使得“虚静”具有了艺术创作论和审美态度论的双重内蕴。西方的“静观”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态度理论,它与中国古典关学的“虚静”说在审美创造的自由心态的论述层面上是基本一致的。在对苏轼论“空”、“静”的个案研究中进一步揭示和论证了虚静(静空)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 自由心态 审美创造 中国古典美学 哲学范畴 道家哲学 基本特征 历史语境 审美态度 态度理论 个案研究 “虚 创作论 “空” 苏轼论 为道 老庄 人生 关学
原文传递
论中国山水画的“虚静”说——道家“虚静”理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
12
作者 羊草 《美术向导》 2009年第4期77-79,共3页
庄子以“道”为逻辑起点,以寓言为载体.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文艺主张.他对“道”与“言”.“大美”与“大象”.“虚”与“静”展开的反复论述,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境界论体系。其中.“虚静”理论对山水画的创作... 庄子以“道”为逻辑起点,以寓言为载体.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文艺主张.他对“道”与“言”.“大美”与“大象”.“虚”与“静”展开的反复论述,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境界论体系。其中.“虚静”理论对山水画的创作及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庄子的“虚静”“心斋”理论的阐释,结合“虚静”在山水画论中的审美需求及历代山水画在“虚静”理论指引下的呈现来探讨“虚静”理论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 中国山水画 道家 审美需求 山水画论
原文传递
“虚静”论的哲学基础及创作主体的心理建构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少良 《文艺评论》 CSSCI 2015年第12期22-26,共5页
“虚静”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在文艺创作上联系着主体思维的心理途径。以往谈审美虚静,多注意它与先秦道家思想的联系。实际上,我国哲学史上的“虚静”论除了道家之外,还有《管子》《列子》《荀子》《韩非子... “虚静”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在文艺创作上联系着主体思维的心理途径。以往谈审美虚静,多注意它与先秦道家思想的联系。实际上,我国哲学史上的“虚静”论除了道家之外,还有《管子》《列子》《荀子》《韩非子》等也都论到了这一范畴,与文艺审美关联紧密的主要有《老子》《庄子》《管子》和《荀子》的言论。魏晋以后,“虚静”理论融人了佛学“空静观”的内容,这更加丰富了它的心理内涵。基于不同的哲学思想渊源,各家思想对审美“虚静”说也持有不同的认识,但总体来看都涉及到作家主体心理建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 心理建构 哲学基础 创作主体 文艺审美 道家思想 《荀子》 《管子》
原文传递
《荀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14
作者 刘文忠 《枣庄师专学报》 1996年第4期10-18,共9页
《荀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不少专著中偶有涉及,但还不曾有专篇论文作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求教于海内外《龙》学界的朋友们.通观《文心雕龙》全书,刘勰曾多次论及《荀子》,以篇章次序排列,可见如下数条:
关键词 《荀子》 《文心雕龙》 刘勰 “道” “文” “虚静说” 艺术
下载PDF
古代中西方文学思维差异探析
15
作者 潘峥 《文化产业》 2020年第10期27-28,共2页
因为政治、经济、地理和社会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论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发展趋向;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与其社会历史相符合的时代性特征。这些特征之中包含着中西方文学思维的共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本文以古... 因为政治、经济、地理和社会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论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发展趋向;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与其社会历史相符合的时代性特征。这些特征之中包含着中西方文学思维的共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本文以古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来对中西方文学思维的差异进行比较,选取中国古代"虚静说"与西方古希腊时期"迷狂说"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静说” “迷狂说” 古代中西方 文学思维 差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