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俗与地方:基于佛山“行通济”民俗的原生态考索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恩维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130-139,共10页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影响深远的岭南地方民俗,其民俗事象和仪式细节是中原文化习俗与佛山的地方习俗、信仰空间、经济和社会文化心理相融合的产物。这种"民俗与地方"的文化叠合,几乎是所有地方民俗所共同经历的成长...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影响深远的岭南地方民俗,其民俗事象和仪式细节是中原文化习俗与佛山的地方习俗、信仰空间、经济和社会文化心理相融合的产物。这种"民俗与地方"的文化叠合,几乎是所有地方民俗所共同经历的成长故事。它提请我们在研究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充分注意非遗项目的地方化和文化叠合过程,自觉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地方文化建设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地方化 文化叠合 “行通济” 原生态
下载PDF
佛山“行通济”民俗的传统仪式与文化内涵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恩维 《文化遗产》 CSSCI 2018年第2期136-143,共8页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影响深远、而又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其核心的仪式是"过桥",内涵是求行运、生子、发财。佛山人"行通济"特意绕行一些关键节点,反映了人们对于古镇的安全、命运、福祉的一种深度关注,...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影响深远、而又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其核心的仪式是"过桥",内涵是求行运、生子、发财。佛山人"行通济"特意绕行一些关键节点,反映了人们对于古镇的安全、命运、福祉的一种深度关注,实际上整合了桥亭铺区的神圣与世俗空间,以象征性仪式表达了佛山人在剧烈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确保地方神圣和世俗秩序的愿望。佛山人选择正月十六日"行通济",是在实际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结合佛山作为工商巨镇的地方特性而形成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实践。"行通济"民俗,实质上是将个人对于丁财、安全、福祉、秩序的要求,与地方的空间布局、信仰系统、地方历史人物和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以此建构人们的文化记忆。通过对"行通济"民俗仪式的解读,我们认为,民俗本质上是一种地方化的文化记忆,其意义在于加强地方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通济” 文化记忆 地方认同
下载PDF
遗产化实践与非遗的意义生产和共享——基于佛山“行通济”民俗的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恩维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1-19,共9页
近百年以来,中国的传统民俗经历了一个遗产化过程。以佛山"行通济"民俗为例,在文化、经济、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其文化内涵经历了从求子到求财到慈善的变化,其文化价值则经历了从俗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公共文化产品再... 近百年以来,中国的传统民俗经历了一个遗产化过程。以佛山"行通济"民俗为例,在文化、经济、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其文化内涵经历了从求子到求财到慈善的变化,其文化价值则经历了从俗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公共文化产品再到城市文化名片的变迁。民俗的遗产化实践实际上是一个适应时代变迁的文化意义生产和共享的过程。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正视这一持续进行的遗产化实践进程,不断对非遗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意义生产和共享,方能使其得到可持续的活态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化 意义生产 共享 “行通济”
下载PDF
非遗语境下的民俗修复与调适——基于佛山“行通济”民俗保护实践的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恩维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5期122-128,共7页
近代以来,原本生机勃勃的传统民俗在经济、社会的双重转型中陷入了濒危境地,因此,它们如何在新的时空和文化环境下修复与调适,成为当代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当务之急。佛山"行通济"民俗的保护实践,对于回答如何修复和调适传统民... 近代以来,原本生机勃勃的传统民俗在经济、社会的双重转型中陷入了濒危境地,因此,它们如何在新的时空和文化环境下修复与调适,成为当代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当务之急。佛山"行通济"民俗的保护实践,对于回答如何修复和调适传统民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样本价值和启发意义。当代非遗语境下的民俗保护和传承,应在尊重传统民俗自身的内在逻辑和时代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围绕其核心文化价值,修复其生存空间,使之发挥记忆仓储的功能;调适其参与主体,使之从特定人群传承向多元参与、公共传承模式发展;叠写其所蕴含的个人需求、本土文化与时代价值,建立一个大体公认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如此,传统民俗才能在当下获得修复、传承,从而恢复其发展活力、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修复 民俗调适 通济
下载PDF
Transportation Characteristics Change under Rapid Urban Expansion: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被引量:2
5
作者 LI Ye YE Jianhong +2 位作者 CHEN Xiaohong Mohamed A ABDEL-ATY P E CEN M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0年第6期554-561,共8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morphology as well as its impact on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during the urban expansion of Shanghai in the last more than 20 years(1986-2008).Based on data fro...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morphology as well as its impact on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during the urban expansion of Shanghai in the last more than 20 years(1986-2008).Based on data from 3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surveys of Shanghai since 1986,the changes in residential trip demand,vehicle use,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ips were studied to understand the demands on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ose changes in transportation demand were discussed,by which the conclusions were arrived:1)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s population growth and stimulates residential trip demand greatly;2) unsynchronized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job from central district to periphery district of Shanghai make trips and congestion diffuse in the same way;and 3) urban sprawl from a city center encourages the single-occupant vehicle mode,which imposes greater pressure on the roadway system.It is concluded that urban development should coordinate with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lanning and expa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PORTATION urban expansion urban morphology SHANGHAI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