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主三脉”模式下地方特色“表演性”非遗项目的传承策略研究——以鹤山“狮艺”“咏春拳”为例
1
作者 梁彩虹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6期30-32,共3页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研究采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鹤山市两项历史悠久的重点非遗项目“狮艺”“咏春拳”的传承进行共性研究,通过“一主三脉”模式架构,形成具有鹤山地方特色的传承策略,目的是为我国非...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研究采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鹤山市两项历史悠久的重点非遗项目“狮艺”“咏春拳”的传承进行共性研究,通过“一主三脉”模式架构,形成具有鹤山地方特色的传承策略,目的是为我国非遗项目的传承建言献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主三脉” “表演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下载PDF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论亚裔美国文化身份的“表演性” 被引量:1
2
作者 丁夏林 《外国语文研究》 2016年第3期49-56,共8页
亚裔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赵健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呼吁人们必须区分"真实"和"虚假"的亚/华裔美国作家,而在现实生活中,亚/华裔美国文化身份的形成却离不开"表演性"。这种表演不是"冒名",而是&qu... 亚裔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赵健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呼吁人们必须区分"真实"和"虚假"的亚/华裔美国作家,而在现实生活中,亚/华裔美国文化身份的形成却离不开"表演性"。这种表演不是"冒名",而是"扮演",虽削弱但并不废止文化身份本身。它既是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主宰下"东方主义"的必然产物,又是亚裔美国文化身份及主体性建构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裔美国人 文化身份 “表演性” 身份扮演
下载PDF
王小波的元小说对“唐传奇”的创造性重构
3
作者 尹琴 曾辉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13-118,共6页
王小波的三个文本《万寿寺》《红拂夜奔》和《寻找无双》在人物、背景、情节等因素涉及到唐传奇中的相关篇章,尽管人物名字及主要经历相似,但王小波却通过分层叙述的元小说叙述方式、"在而不属"的"表演性"人物的塑... 王小波的三个文本《万寿寺》《红拂夜奔》和《寻找无双》在人物、背景、情节等因素涉及到唐传奇中的相关篇章,尽管人物名字及主要经历相似,但王小波却通过分层叙述的元小说叙述方式、"在而不属"的"表演性"人物的塑造来实现对诗意世界的有意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元小说 双层叙述 “表演性”人物
下载PDF
浪漫主义的挽歌——《西哈诺》在当代中国的剧场实践
4
作者 杜怡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24年第2期11-20,共10页
《西哈诺》是法国戏剧家埃德蒙·罗斯丹于19世纪末所创作的浪漫主义戏剧。20世纪20年代末该剧传入中国,30年代数次登上戏剧舞台,获得了国内戏剧爱好者的好评。在当代剧场中,戏剧导演丁一滕在保留原作《西哈诺》的内核基础上,进行了... 《西哈诺》是法国戏剧家埃德蒙·罗斯丹于19世纪末所创作的浪漫主义戏剧。20世纪20年代末该剧传入中国,30年代数次登上戏剧舞台,获得了国内戏剧爱好者的好评。在当代剧场中,戏剧导演丁一滕在保留原作《西哈诺》的内核基础上,进行了跨文化的改编、移植、创排与表演,使罗斯丹剧作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在中国剧场中得以复苏与更新。丁一滕版《西哈诺》将不同文化传统的戏剧元素进行整合、挪用,彰显出导演一以贯之的“新程式”美学理念,同时也彰显出新锐导演在当代中国剧场实践领域的先锋性与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丁一滕 “表演性”欲望 “新程式”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