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言不尽意”论的现代诠释 被引量:1
1
作者 高文强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24-26,共3页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研究 ,实可溯源至古希腊哲学。不过 ,如果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作一番考察 ,就可以发现 ,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样存在现代语言哲学的萌芽。本文正是从此点出发 ,考察了“言不尽意”论的现代哲学意义。并通过分析力图勾勒出...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研究 ,实可溯源至古希腊哲学。不过 ,如果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作一番考察 ,就可以发现 ,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样存在现代语言哲学的萌芽。本文正是从此点出发 ,考察了“言不尽意”论的现代哲学意义。并通过分析力图勾勒出其与现代语言哲学的共通之处及其不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哲学 语言哲学 “言不尽意”论 现代诠释
下载PDF
《周易》的“言不尽意”论
2
作者 任中杰 《北方论丛》 CSSCI 1989年第2期64-70,共7页
在言意关系问题上,《周易》主张“言尽意”论,还是主张“言不尽意”论?迄今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认为,《周易》主张的是“言不尽意力论。“言不尽意”论,讨论的是言、意关系问题,亦即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意念的关系问题。... 在言意关系问题上,《周易》主张“言尽意”论,还是主张“言不尽意”论?迄今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认为,《周易》主张的是“言不尽意力论。“言不尽意”论,讨论的是言、意关系问题,亦即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意念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哲学与美学上具有普遍性意义;因此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加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不尽意 《周易》 语言与思维 关系问题 尽意 主张 学术界 普遍性
下载PDF
对"言不尽意"论的辨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晓丽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35,共10页
"言意之辨"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主要论题之一,溯其源可追至老庄道说、仲尼经典,观其后,则尤为启发了文艺创作领域内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探索。本文首先梳理"言不尽意"论的理论渊源,辨析其中值得肯定的民族智慧和理论洞察... "言意之辨"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主要论题之一,溯其源可追至老庄道说、仲尼经典,观其后,则尤为启发了文艺创作领域内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探索。本文首先梳理"言不尽意"论的理论渊源,辨析其中值得肯定的民族智慧和理论洞察力,以及存在的诸多不完善、甚至是抵牾、谬误之处。再结合现当代西方哲学、美学的相关成果,提出自己对其中"言不尽意"这一方观点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不尽意”论 魏晋时期 玄学 语言学
下载PDF
“言不尽意”与“立象以尽意”——《周易》的言意观探微 被引量:5
4
作者 孟庆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3-18,共6页
《周易》言意观的核心是"立象以尽意"。其实质是"实象"与"虚象"相结合,用"附意于象外"的"义象"来尽吉凶之意。同时,因为卦象和艺术形象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也成为中国古代"象外之... 《周易》言意观的核心是"立象以尽意"。其实质是"实象"与"虚象"相结合,用"附意于象外"的"义象"来尽吉凶之意。同时,因为卦象和艺术形象有诸多相通之处,这也成为中国古代"象外之象"等超象显现理论的滥觞。而且,其价值还不止于义理层面,在语言艺术的操作层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立象以尽意” “义象” “象外之象” 言意观 卦象 艺术形象 “言不尽意
下载PDF
“言不尽意”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诸葛志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9-24,共6页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作者传情、说理、状物、述事时经常感受到的问题。原因是什么?本文作了探讨,探讨的思路是从不同的角度评述历代各家看法,最后以当代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作参考性的结论。
关键词 思维科学 “言不尽意 语言文字 文字表达
下载PDF
魔力·障碍·超越——浅谈“言不尽意”与“言外之意”
6
作者 王凤银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2005年第8期19-20,23,共3页
语言作为一种表意和交流的符号,容纳了人类精神的所有可能,同时也划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精神地平线.语言是文学的工具,又是文学的对象.作家感受到言不尽意的痛苦,追求言外之意以解除这种痛苦.
关键词 “言外之意” “言不尽意 人类精神 地平线 语言 文学 痛苦
下载PDF
“言不尽意”与接受之维
7
作者 王林生 《阴山学刊》 2010年第1期49-52,共4页
"言不尽意"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由于"言不尽意"的存在,使得文本中充斥着意义的未定点和空白,也就使得接受者可以依据自己不同的视野对作品中的意义未定点和空白做出不同的具体化和填充。
关键词 “言不尽意 未定点和空白 期待视野
下载PDF
“言不尽意”:中国古典美学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于立勇 甄业萍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84-85,90,共3页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命题,“言不尽意”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这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关,作为世界本体的“道”是与“物”相统一的,“道”体现于生活的各处,并不只体现在言中。“言不尽意”重视创作主体情感的传达,包括潜意识等审...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命题,“言不尽意”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这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关,作为世界本体的“道”是与“物”相统一的,“道”体现于生活的各处,并不只体现在言中。“言不尽意”重视创作主体情感的传达,包括潜意识等审美体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等,反映出来的是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不重逻辑、而是讲究“体悟”的特点。“言不尽意”最终追求的是言外之意,所以“得意忘言”,应尽量创造富于启示性和诱发力的形象,在形象中蕴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不尽意 中国古代文艺 美学特征
下载PDF
“言不及义”“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
9
作者 王洪钟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言不及义” “言不尽意 “词不达意” 区别 中学 语文 语言知识 词义
下载PDF
“言不尽意”在婚姻中的现代性解读——《马原报告》赏析
10
作者 王玉玲 《写作》 2009年第6期43-45,共3页
微型小说《马原报告》是滕刚婚姻、爱情系列的一篇,主要探视了语言这个人类赖以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婚姻中的作用,表达了“言不尽意”的创作意图,“言不尽意”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论乃至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怎样把一个古老的话题... 微型小说《马原报告》是滕刚婚姻、爱情系列的一篇,主要探视了语言这个人类赖以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婚姻中的作用,表达了“言不尽意”的创作意图,“言不尽意”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论乃至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怎样把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小小说领域中进行阐释,并且演绎成功,需要作者选取独特的切入视角以及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不尽意 婚姻 马原 现代性 现代语言学 赏析 解读 中国传统哲学
下载PDF
《文赋》中的“言尽意”论思想探微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晓萍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9-42,共4页
关于“言”、“意”关系问题的论争不外乎两种意见,即“言不尽意”论和“言尽意”论。其中“言不尽意”论对文艺理论产生的影响一直在文艺理论界和美学界受到重视。而从逻辑思辨角度来考察“,言尽意”论对文学理论的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忽... 关于“言”、“意”关系问题的论争不外乎两种意见,即“言不尽意”论和“言尽意”论。其中“言不尽意”论对文艺理论产生的影响一直在文艺理论界和美学界受到重视。而从逻辑思辨角度来考察“,言尽意”论对文学理论的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赋》的理论思想不仅受到“言不尽意”论的影响,在本质上还受到了“言尽意”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辩 “言不尽意”论 “言尽意”论 文学理论
下载PDF
新媒体艺术传播与言意关系再审视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屹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共4页
自古而来,人们对言意关系的探讨始终不绝于耳,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观点:一曰“言不尽意”,可追溯到《周易》;一曰言以“足志”,发端于孔子。在古代媒介贫乏、技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言不尽意”之说似乎更占上风。而当历史发展到... 自古而来,人们对言意关系的探讨始终不绝于耳,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观点:一曰“言不尽意”,可追溯到《周易》;一曰言以“足志”,发端于孔子。在古代媒介贫乏、技术手段有限的情况下,“言不尽意”之说似乎更占上风。而当历史发展到互联网络的今天,各种新的媒体频繁出现,这一观点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关系 新媒体 艺术传播 “言不尽意 再审 《周易》 互联网络 孔子
下载PDF
从古代的“言意之辨”看语言的局限 被引量:2
13
作者 纪秀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3-16,共4页
“言意之辨”是我国古代玄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 ,它不仅涉及到哲学认识论的一些问题 ,而且涉及到“道不可言”、“言不尽意”、“意不称物”等重要的有关语言局限的问题。本文着重从“言不尽意”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它对后世文论的... “言意之辨”是我国古代玄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 ,它不仅涉及到哲学认识论的一些问题 ,而且涉及到“道不可言”、“言不尽意”、“意不称物”等重要的有关语言局限的问题。本文着重从“言不尽意”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它对后世文论的影响等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言意之辨” “言不尽意 局限性
下载PDF
视觉诗中的符号象似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见 刘莹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6年第10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语言符号 视觉诗 象似性 语言表达 情感符号 “言不尽意 修辞手段 经验结构
下载PDF
心象与形象——意象绘画中象的缘起
15
作者 曾超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6-136,共1页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概念。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意”与“象”的言论:“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易传》),“象”可以表达“言”所不能表达的“意”。最早把“意”与“象”连用并形成一个新概念的是刘勰。他认为“烛...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概念。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意”与“象”的言论:“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易传》),“象”可以表达“言”所不能表达的“意”。最早把“意”与“象”连用并形成一个新概念的是刘勰。他认为“烛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他在肯定“言不尽意”的前提下,更强调意象带来的文外之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绘画 “言不尽意 缘起 形象 心象 中国古典美学 “象” “意”
下载PDF
文学不可言说之维
16
作者 江马益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3-45,共3页
一、“意”之不可言说之维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能为我们实实在在感觉到的真实,却不一定能清楚明白地言说出来,像“言不尽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现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上述追问的回答... 一、“意”之不可言说之维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能为我们实实在在感觉到的真实,却不一定能清楚明白地言说出来,像“言不尽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现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上述追问的回答,理论界通常指向的是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足,却较少涉及作为“意”之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实际上,当换个角度看,我们就会发现,除了“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足”外,“意”之“义”还有某种“神秘性”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言说 文学 “言不尽意 表情达意 “意” 日常生活 理论界 神秘性
下载PDF
论唐代长沙窑瓷上意笔画艺术
17
作者 王奋英 《创作与评论》 2014年第12期104-107,共4页
中国画本质而言就是写意。明确使用“写意”一词的元代汤重,在《画鉴》中首倡:“画当以意写之”“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而具有哲学意识的“写意精神”覆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以其生生不息、自强奋进的美... 中国画本质而言就是写意。明确使用“写意”一词的元代汤重,在《画鉴》中首倡:“画当以意写之”“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而具有哲学意识的“写意精神”覆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以其生生不息、自强奋进的美学精神流传至今。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实践完美结合的产物。“写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东方哲学和美学在艺术形式中高度统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儒家思想承载着古人通过观物以取象、取象以立意,对宇宙万物自然本质规律的理解、把握,及主观理念的相互结合,这种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对客观事物的领悟和精神传载,吹响了“写意精神”的序曲,促进了人们在诗文、书法、绘画及日常生活中对陶器、青铜礼器、玉器、瓷器等艺术领域的研究与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实践 长沙窑 笔画 唐代 “写意” 写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言不尽意
下载PDF
书籍设计中的古典意境美解析
18
作者 刘燕飞 《采写编》 2015年第6期30-31,共2页
一、古典意境美诠释 1、“意境”理论的发展历史 “意境”的前身是“意象”,先秦时期已经有人在思考言、象、意的关系,《易传》中有“立象以尽意”的记载,庄子也有“言不尽意”的相关表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这个关系的哲学思考... 一、古典意境美诠释 1、“意境”理论的发展历史 “意境”的前身是“意象”,先秦时期已经有人在思考言、象、意的关系,《易传》中有“立象以尽意”的记载,庄子也有“言不尽意”的相关表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这个关系的哲学思考更丰富,这个时期也是一个思想解放,艺术大发展的时期,“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目标被确立,大量的文艺理论著作中记载了对“意象”的深入探讨,这些成果对意境的产生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美 书籍设计 古典 “立象以尽意” 魏晋南北朝时期 解析 “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下载PDF
论《周易》的语言哲学思想
19
作者 赵同林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40-45,共6页
《周易》被冠以五经之首,其哲学思想丰厚深邃,其中的语言哲学思想同样博大精深。如:"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强调了环境在语言的产生和意义的获得中的作用;"言不尽意"对言意关系进行讨论;"立象以尽意"对语言... 《周易》被冠以五经之首,其哲学思想丰厚深邃,其中的语言哲学思想同样博大精深。如:"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强调了环境在语言的产生和意义的获得中的作用;"言不尽意"对言意关系进行讨论;"立象以尽意"对语言意义的描述则有着深刻的东方思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语言哲学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言不尽意 “立象以尽意” 言意关系
下载PDF
从《文心雕龙·隐秀》篇看中国古典美学的含蓄特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曾婷婷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3-17,共5页
刘勰的"隐秀"范畴利用文艺审美的规律,促成了"言意之辨"中的"言不尽意"论与"得意忘言"论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命题转化。其中,"隐"的哲学基础是"言不尽意",... 刘勰的"隐秀"范畴利用文艺审美的规律,促成了"言意之辨"中的"言不尽意"论与"得意忘言"论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命题转化。其中,"隐"的哲学基础是"言不尽意","秀"的哲学基础是"言尽意","隐秀"分别是针对非知性与知性领域而言的,"隐秀"实质是有机统一体,其重点在"隐",创造的是含蓄的关学风格。刘勰之后,倡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代不乏人。共同塑造了中国古典美学含蓄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美学 隐秀 含蓄 文心雕龙 “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言意之辨” 哲学基础 美的规律 美学命题 美学风格 “隐” “秀” 统一体 刘勰 知性 文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