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言意之辩”与符号论的困境
1
作者
白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98-401,共4页
"言意之辩"与符号论者面临着相同的困境:语言符号系统和其所指意义之间的矛盾。他们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在指出文学符号系统的具象性、不确定性方面有着共识。但在解决这种困境的方法论上都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其根源在于...
"言意之辩"与符号论者面临着相同的困境:语言符号系统和其所指意义之间的矛盾。他们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在指出文学符号系统的具象性、不确定性方面有着共识。但在解决这种困境的方法论上都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其根源在于有着同样的对人类理性的怀疑和对各自文化或科学的误读。比较中西方文艺批评在这方面的异同,目的就是寻求中西方批评精神的融合,解除方法论所面临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辩”
符号论
象
方法论
“得意忘言”
能指
结构主义
比兴手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玄学“言意之辩”中的“忘”
被引量:
5
2
作者
康中乾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0-57,共8页
言意问题是魏晋玄学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言”是名言概念,即语言;“意”是意义、意旨、意蕴等,即思想。言和意有固有的内在联系:意非言不昌,言非意不立。在中国哲学中,先秦诸子就注意到了言意关系。但把言意关系作为一个基本的...
言意问题是魏晋玄学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言”是名言概念,即语言;“意”是意义、意旨、意蕴等,即思想。言和意有固有的内在联系:意非言不昌,言非意不立。在中国哲学中,先秦诸子就注意到了言意关系。但把言意关系作为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来探讨,则是魏晋玄学的思想特色。魏晋玄学关于言意问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言尽意”和“言不尽意”。前者以西晋的欧阳建为代表,他有《言尽意论》一文,论述了“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的思想。后者则有苟粲、王弼、嵇康、郭象、僧肇等魏晋时代的绝大多数玄学名流。他们的基本观点是:言不能尽意。言虽然不能尽意,但又不能彻底地抛掉言,还不得不用言,这怎么办呢?他们的基本主张和方法就是“忘言”。那么,怎么去“忘”呢?怎样才能忘掉言呢?忘掉言后思维处在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和状态中呢?下面试就玄学“言意之辩”中的“忘”的问题权抒拙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言意之辩”
“忘”
魏晋时期
《易传》
“象”
原文传递
孔子语言哲学思想探微
被引量:
13
3
作者
彭传华
宋喻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4,共7页
先秦儒家语言哲学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围绕"名实"、"言意"关系两大语言哲学重要问题,以正名理论为基础,展开对语言哲学的探索。其"名实之辩"的内容包括: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名实关...
先秦儒家语言哲学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围绕"名实"、"言意"关系两大语言哲学重要问题,以正名理论为基础,展开对语言哲学的探索。其"名实之辩"的内容包括: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名实关系是互动的辩证关系;检验名实是否相符的标准为"礼"。其"言意之辩"的主要内容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言道两个方面。孔子语言哲学凸显语言的规范功能,本质上是以道德行为实用主义为取向,以语用学为圭臬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语言哲学
“名实之
辩”
“言意之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九、言意之辩和关于意义的怀疑主义论证——中西哲学比较的一个案例
被引量:
2
4
作者
陈波
《世界哲学》
2004年第5期26-28,共3页
本文把"言意之辩"看成是由中国哲学家集体完成的,看成中国哲学文化中一个仍然活着的传统.而奎因(W.V.Quine)等人构造的关于意义的怀疑主义论证,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深厚久远的传统的延续,这就是注重经验与实证,注重语言和逻辑...
本文把"言意之辩"看成是由中国哲学家集体完成的,看成中国哲学文化中一个仍然活着的传统.而奎因(W.V.Quine)等人构造的关于意义的怀疑主义论证,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深厚久远的传统的延续,这就是注重经验与实证,注重语言和逻辑.这就为跨时代比较这两者提供了合理性根据,并且我认为,这种比较对于揭示中西哲学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与深层结构具有关键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比较研究
“言意之辩”
意义
怀疑主义论证
维特根斯坦
方法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言意之辩”与符号论的困境
1
作者
白寅
机构
中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98-401,共4页
文摘
"言意之辩"与符号论者面临着相同的困境:语言符号系统和其所指意义之间的矛盾。他们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在指出文学符号系统的具象性、不确定性方面有着共识。但在解决这种困境的方法论上都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其根源在于有着同样的对人类理性的怀疑和对各自文化或科学的误读。比较中西方文艺批评在这方面的异同,目的就是寻求中西方批评精神的融合,解除方法论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
“言意之辩”
符号论
象
方法论
“得意忘言”
能指
结构主义
比兴手法
Keywords
'dispute about rel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imagination
semiotics
methodology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玄学“言意之辩”中的“忘”
被引量:
5
2
作者
康中乾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0-57,共8页
文摘
言意问题是魏晋玄学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言”是名言概念,即语言;“意”是意义、意旨、意蕴等,即思想。言和意有固有的内在联系:意非言不昌,言非意不立。在中国哲学中,先秦诸子就注意到了言意关系。但把言意关系作为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来探讨,则是魏晋玄学的思想特色。魏晋玄学关于言意问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言尽意”和“言不尽意”。前者以西晋的欧阳建为代表,他有《言尽意论》一文,论述了“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的思想。后者则有苟粲、王弼、嵇康、郭象、僧肇等魏晋时代的绝大多数玄学名流。他们的基本观点是:言不能尽意。言虽然不能尽意,但又不能彻底地抛掉言,还不得不用言,这怎么办呢?他们的基本主张和方法就是“忘言”。那么,怎么去“忘”呢?怎样才能忘掉言呢?忘掉言后思维处在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和状态中呢?下面试就玄学“言意之辩”中的“忘”的问题权抒拙见。
关键词
玄学
“言意之辩”
“忘”
魏晋时期
《易传》
“象”
分类号
B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孔子语言哲学思想探微
被引量:
13
3
作者
彭传华
宋喻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外语系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4,共7页
文摘
先秦儒家语言哲学肇始于孔子,他开创性地围绕"名实"、"言意"关系两大语言哲学重要问题,以正名理论为基础,展开对语言哲学的探索。其"名实之辩"的内容包括:保证名实相符的方法是"正名";名实关系是互动的辩证关系;检验名实是否相符的标准为"礼"。其"言意之辩"的主要内容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言道两个方面。孔子语言哲学凸显语言的规范功能,本质上是以道德行为实用主义为取向,以语用学为圭臬的。
关键词
孔子
语言哲学
“名实之
辩”
“言意之辩”
Keywords
Confuciu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debate on name and actuality
debate on language and meaning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九、言意之辩和关于意义的怀疑主义论证——中西哲学比较的一个案例
被引量:
2
4
作者
陈波
出处
《世界哲学》
2004年第5期26-28,共3页
文摘
本文把"言意之辩"看成是由中国哲学家集体完成的,看成中国哲学文化中一个仍然活着的传统.而奎因(W.V.Quine)等人构造的关于意义的怀疑主义论证,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深厚久远的传统的延续,这就是注重经验与实证,注重语言和逻辑.这就为跨时代比较这两者提供了合理性根据,并且我认为,这种比较对于揭示中西哲学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与深层结构具有关键性意义.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比较研究
“言意之辩”
意义
怀疑主义论证
维特根斯坦
方法论
分类号
B08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言意之辩”与符号论的困境
白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玄学“言意之辩”中的“忘”
康中乾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
5
原文传递
3
孔子语言哲学思想探微
彭传华
宋喻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九、言意之辩和关于意义的怀疑主义论证——中西哲学比较的一个案例
陈波
《世界哲学》
2004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