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譬”、“喻”之辨——从名辩学和因明学的角度
1
作者 周柏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32-35,共4页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qu... "譬"、"喻"因含义相近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名辩思想和因明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它们在缘起、论证方法、悟他目的等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但从推理的结构、形式的稳定性等方面来看,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名辩学之"譬"是一种独立的推论形式,而因明学之"喻"只是推论中前提的一部分;形式上名辩学之"譬"相对稳定,因明学之"喻"不同时期有较大差别;方法上名辩学之"譬"大多使用类比、比喻说明问题并且例证详尽,因明学之"喻"与"譬"大致类似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辩学 因明学 “譬” “喻” 因明论式
下载PDF
古代二“譬”——比喻和类比的区分标准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朝阳 《学术问题研究》 2007年第1期53-58,共6页
"譬"一词在我国古代应用广泛,备受推崇。"譬"是比喻还是类比?中国哲学史研究者大多认为是比喻。实际上,"譬"一词含有两个意义,可指比喻,也可指类比。严格区分二者,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大方法论意义在于... "譬"一词在我国古代应用广泛,备受推崇。"譬"是比喻还是类比?中国哲学史研究者大多认为是比喻。实际上,"譬"一词含有两个意义,可指比喻,也可指类比。严格区分二者,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大方法论意义在于:如果运用"譬"的某个实例是类比,我们对古人论证的思想观点或许可以接受;如果是比喻,是修辞,我们对其论点则不必信从。通过界说比喻和类比,考察"譬"的歧义以及"类"与类比意义的"譬"的关系,明确区分二"譬"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譬” 比喻 类比
下载PDF
先秦汉语“譬”系列比方句式研究——从《墨子》入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萍 《语言学论丛》 2019年第2期287-312,共26页
先秦汉语"譬"系列比方句有"譬之V比方""譬V比方"系列(V比方主要指"如、若、犹"等比喻动词)以及"譬之(诸)""譬于"等句式。《墨子》中该系列比方句多达48例,且共有九种句式... 先秦汉语"譬"系列比方句有"譬之V比方""譬V比方"系列(V比方主要指"如、若、犹"等比喻动词)以及"譬之(诸)""譬于"等句式。《墨子》中该系列比方句多达48例,且共有九种句式,为先秦典籍中"譬"系列比方句数量最多、用法最丰富。从《墨子》"譬"式比方句入手,上溯源头,下索流变,梳理出先秦汉语中"譬"系列比方句式使用及演变的情况,《墨子》语料在这一句式研究中凸显出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汉语 “譬”系列比方句 《墨子》
原文传递
从《荀子》“譬(辟)”的用法看其论说特色
4
作者 张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22-26,共5页
《荀子》中“譬(辟)”相关比方指称词及“譬(辟)之犹/若”“譬(辟)之是犹”等比方句的用法均具有独特性,集中体现了《荀子》“学者之文”的特色。“譬(辟)称”丰富了汉语比方指称复合词的集合,“譬谕”奠定了“比方”义范畴重要指称词... 《荀子》中“譬(辟)”相关比方指称词及“譬(辟)之犹/若”“譬(辟)之是犹”等比方句的用法均具有独特性,集中体现了《荀子》“学者之文”的特色。“譬(辟)称”丰富了汉语比方指称复合词的集合,“譬谕”奠定了“比方”义范畴重要指称词“譬喻”的构词基础。“譬(辟)之犹/若”句式引起两个或三个比方成分,延展了“譬(辟)”式比方句的句式内容,又通过重复“犹/若”将多个比方成分与“譬”关联;“譬(辟)之是犹”具有独创性,是“譬之犹”句式的强化形式,句法严密,堪称汉语“比方”义范畴“最完美格式”。《荀子》独特的“譬(辟)”式比方句式,兼顾说理的透彻与句法形式的完美。《荀子》“譬(辟)”的用法,从言谈理论及论说实践两方面推进了汉语“比方”义范畴的发展,提升了先秦论说文的修辞性与论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譬(辟)” “比方”义范畴 “譬(辟)之是犹” 论说文
下载PDF
“譬”的本质是什么
5
作者 周山 《探索与争鸣》 1986年第4期16-17,共2页
“譬”是中国古代的类比方法。它究竟是不是一种逻辑方法,在我们的逻辑学教科书中应不应有其位置?我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这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关键词 “譬” 逻辑学 类比方法 中国 本质属性
全文增补中
作为翻译原则和方法的“推己及人”与“能近取譬”——以宇文所安的曹丕《典论·论文》英译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蔡新乐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2-90,共9页
因汉语的特点,汉译英之中不可避免要处理钱锺书所说的"人化或生命化",其中牵涉儒家的"恕道"。而"推己及人"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翻译,在思想上重视的是善于"体贴":如何转化原作之中的意涵和形象... 因汉语的特点,汉译英之中不可避免要处理钱锺书所说的"人化或生命化",其中牵涉儒家的"恕道"。而"推己及人"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翻译,在思想上重视的是善于"体贴":如何转化原作之中的意涵和形象,而表现在形式上则需要"能近取譬",亦即如何以具体、具象的方式传递其中的信息。宇文所安所作的曹丕《典论·论文》英译因背离了这两方面的要求,因而,其译文多有差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恕道 推己及人 能近取 宇文所安 论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