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由“讽”和“谕”的字义来看“讽谕”的意味
1
作者
南哲镇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1-62,共2页
“讽谕”是包括修辞方法和特定目的等较复杂的修辞概念。而“讽”具有“用委婉的语言劝告、讽刺、指责等”意味,“谕”具有告知、比喻、教导等意味。可以说,“讽”和“谕”的字义反映着“讽谕”的概念和特点等。因此,通过“讽”和“谕...
“讽谕”是包括修辞方法和特定目的等较复杂的修辞概念。而“讽”具有“用委婉的语言劝告、讽刺、指责等”意味,“谕”具有告知、比喻、教导等意味。可以说,“讽”和“谕”的字义反映着“讽谕”的概念和特点等。因此,通过“讽”和“谕”的字义分析,我们可以理解“讽谕”的正确概念和特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方法
“讽
谕”
汉语
讽
刺意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长恨歌》“讽谕说”质疑
被引量:
1
2
作者
傅兴林
《河池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40-45,共6页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 ,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 ,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重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 ,对“讽谕...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 ,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 ,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重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 ,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 ,从而指出 ,推崇“讽谕说”者 ,是在忽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 ,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白居易
主题研判
“讽
谕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策林》与白居易“讽谕诗”溯源
3
作者
唐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77-84,共8页
白居易为应试编纂《策林》,其中与政治和文学相关的内容,反映出白居易对"讽教"的特别关注和独到见解。白居易的"讽教"观源于《诗经》的"美刺比兴",但《诗经》强调自上而下的政治教化,而白居易强调自下而...
白居易为应试编纂《策林》,其中与政治和文学相关的内容,反映出白居易对"讽教"的特别关注和独到见解。白居易的"讽教"观源于《诗经》的"美刺比兴",但《诗经》强调自上而下的政治教化,而白居易强调自下而上的讽谕、箴规,这种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诗歌主张,成为其创作"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的理论基础。同时,"讽谕诗"的创作也与白居易自身的因素密切相关,其"惟歌生民病"的"讽谕"精神,一是出自"兼济天下"的道义情怀,二是本于"贵民"的政治思想,三是源于诗人的个人遭际。从理论到创作实践,"讽谕诗"经白居易发展成熟,后来成为唐朝诗人以诗讽谏的一种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策林》
白居易
“讽
谕诗”
溯源
“惟歌生民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杰姆逊“国族讽寓”的三种流行译法及其反思
4
作者
宁宝剑
朱维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63-68,共6页
杰姆逊的"国族讽寓"(national allegory)理论在中国主要有三种译法:"民族寓言"、"民族讽喻"和"民族讽寓"。其中张京媛的"民族寓言"译法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它是典型的归化翻译,体...
杰姆逊的"国族讽寓"(national allegory)理论在中国主要有三种译法:"民族寓言"、"民族讽喻"和"民族讽寓"。其中张京媛的"民族寓言"译法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它是典型的归化翻译,体现了归化翻译的优点和缺陷。新译法"国族讽寓"也许更为合理,更能全面、辩证理解杰姆逊理论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寓言”
“民族
讽
喻”
“民族
讽
寓”
“国族
讽
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汉语修辞“讽刺”浅谈(下)——兼与“讽谕”比析
5
作者
郁桂平
季绍德
《盐城电大学报》
2000年第3期20-22,共3页
即把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形变相,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关键词
古汉语
“讽
刺”
“讽
谕”
夸张法
写谬法
反说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乐语传统与古史传述
被引量:
1
6
作者
夏德靠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5-142,共8页
先秦时期的教学内容不但在人的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深刻影响文献的生成与流布。乐语传统中的"道"、"讽"、"诵"侧重对如何引述文本内容能力的培养,"道古"这一话语方式突出历史对现实...
先秦时期的教学内容不但在人的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深刻影响文献的生成与流布。乐语传统中的"道"、"讽"、"诵"侧重对如何引述文本内容能力的培养,"道古"这一话语方式突出历史对现实政治或日常生活的范导意义,从而敦促人们对历史及其相关文献应予以重视,并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对这些文献加以引用。这样,一方面乐语是周代宾客飨射旅酬仪式的重要环节,它主要表现为对乐歌的评论以及用乐歌做规诲讽谏和应对交际,在这种情形下,"乐语"本身就形成一种仪式性、阐释性文本。另一方面,历史文本在教学环节中得以生成与流布,因此,可以说乐语传统影响先秦文献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语传统
“道”
“讽”
“诵”
历史文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
被引量:
9
7
作者
谢思炜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72,共7页
白居易的讽谕诗与其创作目的和风格要求相适应,使用了大量典故(事典)和书面成语(语典),尽管其中大部分都不生僻,但也有被后人误解之例。此外,讽谕诗使用口语词的情况在整个唐诗中也不算突出。白诗的浅切易懂并非来自它的口语化或近俗,...
白居易的讽谕诗与其创作目的和风格要求相适应,使用了大量典故(事典)和书面成语(语典),尽管其中大部分都不生僻,但也有被后人误解之例。此外,讽谕诗使用口语词的情况在整个唐诗中也不算突出。白诗的浅切易懂并非来自它的口语化或近俗,而是由于它题旨清楚、合于书面语规范和言事真切。宋人“俗”的评语模糊了白诗的实际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讽
谕诗
用典
口语词
浅切
俗
原文传递
汉语成语中的“讽宋”现象
被引量:
1
8
作者
庞可慧
《寻根》
2005年第4期95-98,共4页
成语是汉语语汇中的重要单位,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刘洁修:<成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成语从产生到定型并被人们广泛引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成语大多数是古人创造的.在我们现在所看...
成语是汉语语汇中的重要单位,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刘洁修:<成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成语从产生到定型并被人们广泛引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成语大多数是古人创造的.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追溯到先秦的经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成语
“讽
宋”现象
历史文化
中国
原文传递
题名
由“讽”和“谕”的字义来看“讽谕”的意味
1
作者
南哲镇
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处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1-62,共2页
文摘
“讽谕”是包括修辞方法和特定目的等较复杂的修辞概念。而“讽”具有“用委婉的语言劝告、讽刺、指责等”意味,“谕”具有告知、比喻、教导等意味。可以说,“讽”和“谕”的字义反映着“讽谕”的概念和特点等。因此,通过“讽”和“谕”的字义分析,我们可以理解“讽谕”的正确概念和特点等。
关键词
修辞方法
“讽
谕”
汉语
讽
刺意味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恨歌》“讽谕说”质疑
被引量:
1
2
作者
傅兴林
机构
汉中师范学院
出处
《河池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40-45,共6页
文摘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 ,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 ,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重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 ,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 ,从而指出 ,推崇“讽谕说”者 ,是在忽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 ,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关键词
《长恨歌》
白居易
主题研判
“讽
谕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
Keywords
Eternal Regret Song
Parable Theory
Query.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策林》与白居易“讽谕诗”溯源
3
作者
唐婷
机构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77-84,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日韩<诗经>百家汇注"(项目编号:10&ZD101)
文摘
白居易为应试编纂《策林》,其中与政治和文学相关的内容,反映出白居易对"讽教"的特别关注和独到见解。白居易的"讽教"观源于《诗经》的"美刺比兴",但《诗经》强调自上而下的政治教化,而白居易强调自下而上的讽谕、箴规,这种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诗歌主张,成为其创作"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的理论基础。同时,"讽谕诗"的创作也与白居易自身的因素密切相关,其"惟歌生民病"的"讽谕"精神,一是出自"兼济天下"的道义情怀,二是本于"贵民"的政治思想,三是源于诗人的个人遭际。从理论到创作实践,"讽谕诗"经白居易发展成熟,后来成为唐朝诗人以诗讽谏的一种范式。
关键词
《诗经》
《策林》
白居易
“讽
谕诗”
溯源
“惟歌生民病”
Keywords
The Book of Songs
Celin
Bai Juyi
allegorical poems
source,“writing about the people's suffering”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杰姆逊“国族讽寓”的三种流行译法及其反思
4
作者
宁宝剑
朱维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63-68,共6页
文摘
杰姆逊的"国族讽寓"(national allegory)理论在中国主要有三种译法:"民族寓言"、"民族讽喻"和"民族讽寓"。其中张京媛的"民族寓言"译法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它是典型的归化翻译,体现了归化翻译的优点和缺陷。新译法"国族讽寓"也许更为合理,更能全面、辩证理解杰姆逊理论的内涵。
关键词
“民族寓言”
“民族
讽
喻”
“民族
讽
寓”
“国族
讽
寓”
Keywords
national allegory
national fable
national fengyu (
讽
喻)
national fengyu (
讽
寓)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汉语修辞“讽刺”浅谈(下)——兼与“讽谕”比析
5
作者
郁桂平
季绍德
机构
东台电大分校
出处
《盐城电大学报》
2000年第3期20-22,共3页
文摘
即把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形变相,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关键词
古汉语
“讽
刺”
“讽
谕”
夸张法
写谬法
反说法
分类号
H109.2 [语言文字—汉语]
H15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乐语传统与古史传述
被引量:
1
6
作者
夏德靠
机构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5-142,共8页
文摘
先秦时期的教学内容不但在人的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深刻影响文献的生成与流布。乐语传统中的"道"、"讽"、"诵"侧重对如何引述文本内容能力的培养,"道古"这一话语方式突出历史对现实政治或日常生活的范导意义,从而敦促人们对历史及其相关文献应予以重视,并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对这些文献加以引用。这样,一方面乐语是周代宾客飨射旅酬仪式的重要环节,它主要表现为对乐歌的评论以及用乐歌做规诲讽谏和应对交际,在这种情形下,"乐语"本身就形成一种仪式性、阐释性文本。另一方面,历史文本在教学环节中得以生成与流布,因此,可以说乐语传统影响先秦文献的形成。
关键词
乐语传统
“道”
“讽”
“诵”
历史文献
Keywords
musical language
way
satire
ode
historical literature
分类号
G0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
被引量:
9
7
作者
谢思炜
机构
清华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72,共7页
文摘
白居易的讽谕诗与其创作目的和风格要求相适应,使用了大量典故(事典)和书面成语(语典),尽管其中大部分都不生僻,但也有被后人误解之例。此外,讽谕诗使用口语词的情况在整个唐诗中也不算突出。白诗的浅切易懂并非来自它的口语化或近俗,而是由于它题旨清楚、合于书面语规范和言事真切。宋人“俗”的评语模糊了白诗的实际面貌。
关键词
讽
谕诗
用典
口语词
浅切
俗
Keywords
parable poems(
讽
谕诗),allegorical diction(用典),colloquial speech,alertness and apprehensibility(浅切),vulgarity(俗)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汉语成语中的“讽宋”现象
被引量:
1
8
作者
庞可慧
机构
商丘师范学院
出处
《寻根》
2005年第4期95-98,共4页
文摘
成语是汉语语汇中的重要单位,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刘洁修:<成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成语从产生到定型并被人们广泛引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成语大多数是古人创造的.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追溯到先秦的经书.
关键词
汉语
成语
“讽
宋”现象
历史文化
中国
分类号
H136.3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由“讽”和“谕”的字义来看“讽谕”的意味
南哲镇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长恨歌》“讽谕说”质疑
傅兴林
《河池师专学报》
200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策林》与白居易“讽谕诗”溯源
唐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杰姆逊“国族讽寓”的三种流行译法及其反思
宁宝剑
朱维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古汉语修辞“讽刺”浅谈(下)——兼与“讽谕”比析
郁桂平
季绍德
《盐城电大学报》
200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乐语传统与古史传述
夏德靠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
谢思炜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9
原文传递
8
汉语成语中的“讽宋”现象
庞可慧
《寻根》
2005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