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诂”字增义释疑
1
作者 薛诗艺 《现代语文》 2021年第12期22-26,共5页
从其字形来看,“诂”的本义是以今言解释古言。在一些辞典中,则增加了“以通语解释方言”之义。由于时人对“训诂”与“诂”的语义未加区分,又误认为“异言”包含方言,加之对《尔雅·释诂》中的“诂”认识不清,因而为“诂”增义。... 从其字形来看,“诂”的本义是以今言解释古言。在一些辞典中,则增加了“以通语解释方言”之义。由于时人对“训诂”与“诂”的语义未加区分,又误认为“异言”包含方言,加之对《尔雅·释诂》中的“诂”认识不清,因而为“诂”增义。“古今异言”不可割裂理解,“异言”并不包含方言,而“诂”是《尔雅》解释体式的一种,只有“解释”之义,并无“以方言分释诂篇”一说。同时,《方言》是从历时的角度进行收集工作,对共时层面的着墨又大于历时层面,因此,并不能从“方言”所体现出历时层面的语言差异而为“诂”增义。为确保辞典释义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不宜对“诂”增释共时层面的语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诂” 辞典 词义补充
下载PDF
《尔雅•释诂》“美也”“和也”条异文考辨 被引量:1
2
作者 窦秀艳 任开迪 《现代语文》 2022年第6期31-36,共6页
《尔雅》产生于战国至秦汉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辞书,也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两千年来,《尔雅》的载体经历了竹简、木牍、缣帛、纸张等形式,其书写也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阶段,由抄写到刻印,版本众多,异文歧出。尤其是在宋元... 《尔雅》产生于战国至秦汉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辞书,也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两千年来,《尔雅》的载体经历了竹简、木牍、缣帛、纸张等形式,其书写也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阶段,由抄写到刻印,版本众多,异文歧出。尤其是在宋元明时期,《尔雅》刊刻较多,形成了很多版本系统,产生了丰富的异文。这些异文并非简单地写刻讹误,更多地是反映了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发展应用的复杂状况。以《尔雅•释诂》篇“美也”条、“和也”条为例,探讨这两条中5组版本异文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 版本 异文 考辨
下载PDF
《古今字诂》佚文辑校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天运 《励耘语言学刊》 2011年第1期244-277,共34页
张揖《古今字诂》原本已亡佚,幸有部分材料被清代学者钩沉辑佚,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清人辑本共有7种。本文试图对清代7位学者辑佚的90条《古今字诂》佚文材料进行辑校,以期为今后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更为丰富、可靠的材料。
关键词 张揖 《古今字 辑校
下载PDF
“诗无达诂”的批评方法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光波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1-74,共4页
“诗无达诂”说虽产生于西汉,但与先秦哲学思维方式、先秦人对诗的引用解释和汉初今文经学的学术方法有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同时和诗歌之中意、象、境的复杂性分不开。从古代诗论对此问题的探讨,可见构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 “诗无达诂”说虽产生于西汉,但与先秦哲学思维方式、先秦人对诗的引用解释和汉初今文经学的学术方法有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同时和诗歌之中意、象、境的复杂性分不开。从古代诗论对此问题的探讨,可见构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诗无达 批评方法
下载PDF
训诂与诠释的同异——兼论《教要序论》释词与近代中西方语言文化的融异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玉梅 申雨喆 朴秀智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第4期455-475,共21页
传统训诂与古代诠释学之同:训诂与诠释是近义词,传统训诂与古代诠释学学科定位相似,二者发展阶段相类。两门学科之异:训诂与诠释内涵有异,两门学科的内容、任务、方法有异。明清时期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的《教要序论》是中西方语言文... 传统训诂与古代诠释学之同:训诂与诠释是近义词,传统训诂与古代诠释学学科定位相似,二者发展阶段相类。两门学科之异:训诂与诠释内涵有异,两门学科的内容、任务、方法有异。明清时期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的《教要序论》是中西方语言文化融异的代表作,它所代表的圣经诠释学与传统训诂学在解释词意方面的融合之处有:1.二者均释行文中的重点词、疑难词。2.二者均释外来词。3.二者均释专有名词或词组。融异之处有:1.训诂常用义界,《教要序论》喜用定义。2.诠释不用"因形释义"之法。3.训诂"重意",诠释"重理"。结论:1.圣经诠释学与传统训诂学相融的一个客观原因是它们的基本任务都是解释经典,二者天然有着近似的使命。一个主观原因是传教士采用了利玛窦"合儒"策略。2.相异的客观原因:圣经诠释学属于外来文化、后来文化,语言载体是拉丁文等西文,这使它无法直接套用汉语汉字的"因形释义"等方法。主观原因是圣经诠释学选用定义法以使自己概念清晰、逻辑缜密,具有征信力,以说服中国人皈依其教。3.训诂学的内容很丰富,西方诠释学"就是",或者"相当于"中国训诂学的说法失之片面,不够科学。一点启示:当今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应该借鉴西来文化的传播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文化 融异 《教要序论》 诠释 解释词语
下载PDF
训诂术语札记
6
作者 傅定淼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85-87,共3页
本文补充讨论训诂术语“读为、读曰”、“读如、读若”的运用功能 ,并指出 :“之言、之为言”用以释义而无关读音的例子不限于先秦文献正文 ;“音”也是训诂术语 ,可以用来解释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 ,可以校异文、讹字 ,也可以用来注... 本文补充讨论训诂术语“读为、读曰”、“读如、读若”的运用功能 ,并指出 :“之言、之为言”用以释义而无关读音的例子不限于先秦文献正文 ;“音”也是训诂术语 ,可以用来解释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 ,可以校异文、讹字 ,也可以用来注音兼释义或单纯地释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语 读为 读日 读如 读若 之言 之为言
下载PDF
王念孙《释大》“大”义探微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精盛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8-94,共7页
王念孙的《释大》是第一篇系统地研究同源词的专门论文,对后人研究同源词有诸多的启示,所释词虽然一般不与“大”同源,但大多确有“大”义。根据音义密合原则,运用义素分析法,把王念孙的“大”义加以细分,对王氏列入分组名单的词重新分... 王念孙的《释大》是第一篇系统地研究同源词的专门论文,对后人研究同源词有诸多的启示,所释词虽然一般不与“大”同源,但大多确有“大”义。根据音义密合原则,运用义素分析法,把王念孙的“大”义加以细分,对王氏列入分组名单的词重新分组,解析了其“大”义,探讨了“大”义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大》 同源词 义素分析法 探微
下载PDF
近代长沙话声母特点及演变 被引量:5
8
作者 田范芬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1-117,共7页
《训诂谐音》和《湘音检字》记录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长沙方言。比较两书,并且结合现代方言,发现:长沙话全浊塞音、塞擦音入声清化后本读送气音,一部分字后来变读不送气音,知二庄组合口读舌面音,尖团音合并是近一个世纪产生的音变... 《训诂谐音》和《湘音检字》记录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长沙方言。比较两书,并且结合现代方言,发现:长沙话全浊塞音、塞擦音入声清化后本读送气音,一部分字后来变读不送气音,知二庄组合口读舌面音,尖团音合并是近一个世纪产生的音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谐音》 《湘音检字》 长沙话 声母演变
下载PDF
论段玉裁的“以声为义”说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慎怡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94-98,121-122,共7页
段玉裁的“以声为义”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依据声旁,由声求义”;“不限形体,于音得义”。本文就《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条例,对“以声为义”说及其得失作了论述。
关键词 段玉裁 “以声为义”说
下载PDF
试论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的语言学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云路 徐曼曼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31,共6页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的语言学价值,一是保留了丰富的方俗语词,二是有了朴素的语法观念,三是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义。
关键词 《春秋公羊传解 语言学 价值
原文传递
《尔雅·释诂》校勘四则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子帆 刘礼堂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2-115,共4页
《尔雅·释诂》有严格的编排体例,通过对《释诂》编排体例的分析,可知《释诂》经文有伪、脱、倒、衍的现象。《释诂》1.072经文衍一"阬"字。《释诂》1.159经文脱一"繇"字。《释诂》1.184经文"貉"当作... 《尔雅·释诂》有严格的编排体例,通过对《释诂》编排体例的分析,可知《释诂》经文有伪、脱、倒、衍的现象。《释诂》1.072经文衍一"阬"字。《释诂》1.159经文脱一"繇"字。《释诂》1.184经文"貉"当作"络"。《释诂》1.191经文"无禄"、"卒"倒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雅》 《释 体例 校勘
原文传递
训诂学定义争论之我见
12
作者 刘志成 《语言历史论丛》 2013年第1期15-33,共19页
本文调查了目前通行的几十种训诂学教材和有影响的文章对训诂学定义之表述,以概念的逻辑分析方法探索它们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从而阐述个人对训诂学定义的看法,以为训诂学是以版本文献所反映的古代汉语语义为研究重点的汉语文... 本文调查了目前通行的几十种训诂学教材和有影响的文章对训诂学定义之表述,以概念的逻辑分析方法探索它们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从而阐述个人对训诂学定义的看法,以为训诂学是以版本文献所反映的古代汉语语义为研究重点的汉语文字学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义 争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