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进我国涉法涉诉信访法治化的思考 被引量:4
1
作者 刘伟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61,共4页
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政治参与、民意表达、权力监督的制度,这一制度在实施中遭遇涉法涉诉信访复杂化、非理性化等挑战。由于相关立法不完善,存在司法腐败现象及不科学、不合理的考核制度等,司法功能的有限性与信访功能的... 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政治参与、民意表达、权力监督的制度,这一制度在实施中遭遇涉法涉诉信访复杂化、非理性化等挑战。由于相关立法不完善,存在司法腐败现象及不科学、不合理的考核制度等,司法功能的有限性与信访功能的扩张性之间已呈现出博弈之势。"诉""访"分离是涉法涉诉信访法治化的前提,完善案件受理机制是涉法涉诉信访法治化的关键,依法及时终结案件是涉法涉诉信访法治化的有效途径。应当完善冤假错案追究机制、司法救助机制和对无理闹访者的责任追究机制,为涉法涉诉信访法治化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法涉信访 “诉”“访”分离 依法终结
下载PDF
诉判同一与变更罪名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昌林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101,共5页
法院在刑事诉讼中有最终确定罪名和适用罚条的权力。但是 ,法院的这一权力应当受到控审分离、不告不理、辩护原则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并不得迳行做出恶化被告人的处境的判决。本文对法院变更起诉指控的罪名和罚条问题作了比较分析 ,并阐... 法院在刑事诉讼中有最终确定罪名和适用罚条的权力。但是 ,法院的这一权力应当受到控审分离、不告不理、辩护原则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并不得迳行做出恶化被告人的处境的判决。本文对法院变更起诉指控的罪名和罚条问题作了比较分析 ,并阐明了我国法院在刑事判决中变更起诉指控的罪名和罚条应当遵循的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 罪名 讼客体 讼职能 辩护原则 “诉判同一” 中国 裁判 罪名变更
下载PDF
清代的上控、直诉与京控 被引量:9
3
作者 柏桦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5-72,共8页
清代文献没有直诉之名,多见的是叩阍、京控、上控。当代的研究并没有加以细致分析,甚至讲:"叩阍,又称京控,俗称告御状"。不但将京控纳入直诉来论述,而且不加区别,其误解是明显的。因为《清史稿·刑法志三》将京控与叩阍... 清代文献没有直诉之名,多见的是叩阍、京控、上控。当代的研究并没有加以细致分析,甚至讲:"叩阍,又称京控,俗称告御状"。不但将京控纳入直诉来论述,而且不加区别,其误解是明显的。因为《清史稿·刑法志三》将京控与叩阍分别定义,而且京控与叩阍的审理程序也不相同,本文就这个问题,从审理程序及量刑定罪方面展开论述,并且通过叩阍、京控、上控案件的审理过程,分析其中的不同,以期在更正前讹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京控与叩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叩阍 京控 上控
下载PDF
话语标记“告诉你”的语义解释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恩旭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5-112,共8页
话语标记"告诉你"继承了"告诉"句的"告知"功能。语用环境是外因,句法配置是内因,内因决定了"告诉你"可以发展为话语标记。"告知"是"告诉你"的基本功能,其他功能在这一功... 话语标记"告诉你"继承了"告诉"句的"告知"功能。语用环境是外因,句法配置是内因,内因决定了"告诉你"可以发展为话语标记。"告知"是"告诉你"的基本功能,其他功能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话语标记"告诉你"是语用化的结果,不是语法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你” 告知 功能 语用化
下载PDF
论公益诉讼对传统诉讼的挑战 被引量:11
5
作者 颜运秋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3期51-57,共7页
近年来 ,私人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不断增加 ,这被大多数的比较法学者认为是诉讼法今后最主要的发展 ,这也可能给诉讼的形式及特性带来巨大的变化。具体来说 ,在当事人制度、诉权理论和诉的利益理论等方面 ,公益诉讼向传统诉讼... 近年来 ,私人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不断增加 ,这被大多数的比较法学者认为是诉讼法今后最主要的发展 ,这也可能给诉讼的形式及特性带来巨大的变化。具体来说 ,在当事人制度、诉权理论和诉的利益理论等方面 ,公益诉讼向传统诉讼提出了挑战 ,为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 传统 讼当事人制度 权理论 “诉的利益”
下载PDF
“诉求”意义之“诉求”
6
作者 邢梅萍 任永军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诉求” 中学 语文 用法 词义 语言知识
下载PDF
解读“诉累”
7
作者 曹飞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4-65,共2页
文章阐述了诉讼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司法的独立性与专门性,对“诉累”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 司法 独立性 专门性 “诉累”
下载PDF
关于“诉”的诉说
8
作者 张国函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3-23,60,共2页
关键词 法律常识 “诉” 思想政治课 中学 概念辨析
原文传递
“诉辩式”审判方式与现代司法理念
9
作者 李力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5期39-41,共3页
“诉辩式”审判方式是现行审判方式的代表,形成于特定的法制环境,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判方式。在现代司法理念的推动下,“诉辩式”审判方式吸收了传统审判方式中折射出的优良品质,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司法理念,承载着现行审判方式进步的成果... “诉辩式”审判方式是现行审判方式的代表,形成于特定的法制环境,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判方式。在现代司法理念的推动下,“诉辩式”审判方式吸收了传统审判方式中折射出的优良品质,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司法理念,承载着现行审判方式进步的成果。现代司法理念是人们对法治社会的普遍性期待,“诉辩式”审判方式在与现代司法理念的磨合中创造性地积聚着经验规则。但带有惰性的制度有时会滞后于时代,司法独立制度的不健全,就是制约“诉辩式”审判方式发展的症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辩式”审判方式 现代司法理念
下载PDF
“诉调对接”的理论透视及制度建构——司法救济与社会救济的互补性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冯伟 舒秋膂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3-79,共7页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剖析了"诉调对接"的内涵和正当性基础,从理论上寻求"诉调对接"的存在价值,指出"诉调对接"是实现司法救济与社会救济互补的最佳途径和有效平台。同时结合司法实践,就"诉调对接"...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剖析了"诉调对接"的内涵和正当性基础,从理论上寻求"诉调对接"的存在价值,指出"诉调对接"是实现司法救济与社会救济互补的最佳途径和有效平台。同时结合司法实践,就"诉调对接"的原则确定、流程设置、平台搭建、核心保障等问题提出具体设想,并对构建"诉调对接"的司法审查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就司法审查的程序启动、审查原则、结果判断、强制执行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救济 社会救济 “诉调对接” 理论透视 制度建构
下载PDF
论“诉辩式”审判方式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关系
11
作者 张长海 《巢湖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80-83,共4页
“诉辩式”审判方式是现行审判方式的代表,在现代司法理念的推动下,“诉辩式”审判方式吸收了传统审判方式中有益的部分,并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司法理念,承载着现行审判方式进步的成果。但司法独立制度的不健全,就是制约“诉辩式”审判方... “诉辩式”审判方式是现行审判方式的代表,在现代司法理念的推动下,“诉辩式”审判方式吸收了传统审判方式中有益的部分,并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司法理念,承载着现行审判方式进步的成果。但司法独立制度的不健全,就是制约“诉辩式”审判方式发展的症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辩式”审判方式 现代司法理念 司法独立制度 中国 职权主义 讼程序
下载PDF
民事再审:程序的发展及其解释适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亚新 《北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7-130,共14页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从早期的"信访申诉+法院依职权再审"的结构出发,经历了从"诉访不分"且强调职权性纠错的起点向诉讼与信访相对分离的程序结构转型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体实现了以当事人申请为启动再审的主要途径、结... 我国民事再审程序从早期的"信访申诉+法院依职权再审"的结构出发,经历了从"诉访不分"且强调职权性纠错的起点向诉讼与信访相对分离的程序结构转型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体实现了以当事人申请为启动再审的主要途径、结合检察机关和法院从外部和内部实施审判监督这样一种制度形态。但目前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运行状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当事人不服生效裁判而"多方投诉"的信访现象,仍给民事诉讼制度带来"终审不终"的压力和难题,因此,对再审或审判监督程序这一制度发展过程加以重述,就2012年民事诉讼法全面修订以来,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出台后民事再审程序设计及运行中的解释适用等众多问题进行全面探讨显得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再审 审判监督 “诉访分离”原则
下载PDF
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规则的中国路径——以审判阶段非法供述排除为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贾志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33-40,共8页
目前,我国审判阶段"排非"程序的适用情况较为混乱,缺乏一种稳定的程序模式。我国最初设立的"诉中诉"程序模式正在走向消亡,转而采用的是"不完全的诉中诉"模式。而"完全的诉前诉"模式应是最理想... 目前,我国审判阶段"排非"程序的适用情况较为混乱,缺乏一种稳定的程序模式。我国最初设立的"诉中诉"程序模式正在走向消亡,转而采用的是"不完全的诉中诉"模式。而"完全的诉前诉"模式应是最理想的"排非"程序选择。但出于我国整体制度环境和倾向保护辩方诉权的考虑,目前较为可行的是采取以"诉前诉"为主、以"诉中诉"为辅的"折衷的诉前诉"模式。以此为蓝图,可对我国"排非"程序规则进行有益的修正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排非”程序 证据合法性 “诉诉” “诉诉” 折衷
下载PDF
检查工作与法律常识
14
作者 徐明 《记者摇篮》 2003年第3期49-49,共1页
随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完善,政法宣传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越来越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在普法多年的今天,本人踏上检查岗位时,就遇到了法律常识这一关。一、关于“人”的法律用语刑事诉讼,... 随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完善,政法宣传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越来越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在普法多年的今天,本人踏上检查岗位时,就遇到了法律常识这一关。一、关于“人”的法律用语刑事诉讼,公诉案件有公诉人、被告人。自诉案件有自诉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原告人、被告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查工作 法律常识 新闻工作者 “人” “诉”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民事“诉非融合”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凯 《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9,共17页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民事诉讼程序和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均已迈入数字化发展模式,但二者的公共服务功能供给不足,与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需求不匹配,亟待从民事“诉非融合”协同创新和底层逻辑重构的双重维度寻求解决之道。在...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民事诉讼程序和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均已迈入数字化发展模式,但二者的公共服务功能供给不足,与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需求不匹配,亟待从民事“诉非融合”协同创新和底层逻辑重构的双重维度寻求解决之道。在数字化协同创新方面,需进一步完善民事诉讼程序和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的衔接与融合,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多元化纠纷解决程序中的应用;在底层逻辑重构方面,应全方位融合民事诉讼程序与非诉讼程序,进行“一体化”制度融合,进而全面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提升民事“诉非融合”型“诉源治理”水平和能力,有效防范和控制社会风险,破解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妥善化解难题,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民事“诉非融合”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和社会治理效能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诉源治理” “诉非对接” “诉非融合”
原文传递
我国台湾地区诉愿制度之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文郁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61,共27页
诉愿乃是人民因行政机关所为违法或不当之行政处分侵害其权益,或机关怠于作出人民申请之行政处分而侵害其权益时,于行政体系内之救济制度。我国台湾地区之诉愿制度肇始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此后,诉愿即为人民对抗"国家"... 诉愿乃是人民因行政机关所为违法或不当之行政处分侵害其权益,或机关怠于作出人民申请之行政处分而侵害其权益时,于行政体系内之救济制度。我国台湾地区之诉愿制度肇始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自此后,诉愿即为人民对抗"国家"(行政机关)公权力侵害之重要基本权利。1930年之"诉愿法"确立了诉愿、再诉愿的两级制。1998年修正时,废除再诉愿,目前仅剩诉愿一级。且诉愿之性质、功能之加强和诉愿决定之拘束力在新修法中都有明确体现。但现行法仍有些规定或不合时宜,或因相关法规已修正,而有修正之必要。诉愿之提起改为向诉愿管辖机关提起、由委托机关作为诉愿管辖机关、增设拒为处分之课以义务诉愿都是未来可能之修法方向。在共同诉愿及诉愿参加上也宜有较大修正。而在诉愿制度之存废问题上,参照德日制度同时,也应注意到诉愿制度在我国台湾地区之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愿制度 “诉愿法”
原文传递
诉愿制度运作成效之实证评估架构——以中国台湾地区“内政部”2006—2009年诉愿案件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永健 《北大法律评论》 CSSCI 2013年第2期344-388,共45页
中国台湾地区每年有数万件诉愿案件,但却少见以诉愿决定为主题的实证研究。本文除以台湾地区“行政院”所公布的台湾地区“内政部诉愿会”相关统计数据为研究客体外,抽样台湾地区“内政部”2006年至2009年近900件诉愿案件,以逻辑回... 中国台湾地区每年有数万件诉愿案件,但却少见以诉愿决定为主题的实证研究。本文除以台湾地区“行政院”所公布的台湾地区“内政部诉愿会”相关统计数据为研究客体外,抽样台湾地区“内政部”2006年至2009年近900件诉愿案件,以逻辑回归模型、费雪精确检验、叙述统计,分析抽样案件。本文提出“诉愿程序更正比例”为新的指标,用以辅助评估台湾地区“内政部诉愿会”的运作成效。该指标计算诉愿程序所发现的行政处分错误,占诉愿暨诉讼程序所发现的行政处分错误之比率;台湾地区“内政部诉愿会”的诉愿程序更正比例为91%。此外,本文发现台湾地区“内政部诉愿会”倾向尊重原处分机关对“非法律专业”案件的事实认定;并且,诉愿决定书较少记叙“合目的性审查”的内容。再者,当事人较少陈述意见,台湾地区“内政部诉愿会”更少举行言词辩论。最后,台湾地区“内政部”诉愿审议时间一般短于台湾地区“高等行政法院”审议时间,但有23.8%的诉愿人未接受诉愿结果而向台湾地区“行政法院”提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律专业 “诉愿审议委员会” 台湾地区“内政部” 合目的性审查 法学实证研究
原文传递
试析外宣电视片的“诉求”策略
18
作者 应为众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3-66,共4页
问题的提出:外宣观念与文化差异 我们电视外宣的诉求意图很明确,就是向世界宣传中国,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了解中国秀美的自然风光,了解中国社会巨大变革带来的经济腾飞和精神面貌变化等).但通过电视外宣实践,... 问题的提出:外宣观念与文化差异 我们电视外宣的诉求意图很明确,就是向世界宣传中国,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了解中国秀美的自然风光,了解中国社会巨大变革带来的经济腾飞和精神面貌变化等).但通过电视外宣实践,我觉得有两方面的问题是不能不考虑的.一是外宣方法及外宣策略的把握;二是处理好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形成的文化差异.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会在信息传播时造成受众心理的逆反、隔膜或误读,对外宣传的效果就很难保证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宣电视片 “诉求”策略 中国 文化差异 创新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