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
1
作者 邓新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5-38,共4页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味"这个概念曾被诗论家们普遍地用来评价诗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观点———"诗味"说。"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古人对诗歌审美本...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味"这个概念曾被诗论家们普遍地用来评价诗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观点———"诗味"说。"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古人对诗歌审美本质和特征的认识的逐步深化。认真研究"诗味"说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评论 “诗味” 审美 文艺批评
下载PDF
“将进酒”的汉唐音义与“音韵学+诗学”的诗味今读
2
作者 罗漫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73,共10页
“将qiāng进酒”音义之争引发的“蝴蝶效应”,是部分音韵学人强制推行“全部以今音读古诗”,致使部分“古诗不古”以及“美诗”退化为“非诗”:无韵、无律、无诗味。如何在“音韵学+诗学”的协同规约下,进行杜甫式“不薄今人爱古人”... “将qiāng进酒”音义之争引发的“蝴蝶效应”,是部分音韵学人强制推行“全部以今音读古诗”,致使部分“古诗不古”以及“美诗”退化为“非诗”:无韵、无律、无诗味。如何在“音韵学+诗学”的协同规约下,进行杜甫式“不薄今人爱古人”的协同研辩,坚守“汉唐古体诗有韵、唐宋格律诗有律”的“诗味今读”,成为汉唐以降古诗今读全部问题的根本所在。现有辞书并非全部韵读标准,一些真正的韵读标准尚有遗漏,亟待利用大数据+智能检索不断地发现、确认与增补。只有在文学史语境里通观汉唐“将进酒”一以贯之的音与义,才可能更深入理解汉唐《将qiāng进酒》的系列诗篇,尤其是李白“宰酒”的巅峰之作《将进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将qiāng进酒” “诗今读” 音韵 两美并存
下载PDF
“味外之旨”说——司空图“诗味”说新论 被引量:6
3
作者 陶礼天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5-126,共12页
对司空图的“诗味”论 ,研究者众多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分析检讨 ,并对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与禅学的渊源关系、“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说及其与诗之“境”、“格”的关系等问题 ,作出了新的考论。
关键词 外之旨” 司空图 “诗味” 古代艺术理论 禅学 抒情艺术
原文传递
“诗味论”溯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秀臣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6-193,共8页
"诗味论"的产生有着深远的理论背景,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是"诗味论"形成的思想来源。上古"五行学说"与"声、色、味、时"的"五体"结构为"声"与"味&qu... "诗味论"的产生有着深远的理论背景,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是"诗味论"形成的思想来源。上古"五行学说"与"声、色、味、时"的"五体"结构为"声"与"味"的联系提供了中国式哲学的逻辑前提,"声亦如味"、"诗以声为用"为"诗味论"的形成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作为听觉的"声"和作为味觉的"味"最终在"诗"中发生"感觉挪移","诗声"有了味道,"诗味论"成为中国传统诗学中影响深远、独具特色的重要理论。在诗的世界里,诉诸"诗声"的味道是"情感",诗的味道即是情感的味道,"情感"是"诗味论"的理论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 “五行学说” “五体”结构 “声亦如味” “诗以声为用”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学诗味论探微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庆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91-98,共8页
中国古典诗学诗味论探微张庆民一、导言西方古典美学史上自柏拉图至黑格尔,都强调味觉与审美无关。柏拉图说:“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微笑柄”(帕拉图文艺对话录;)。中世... 中国古典诗学诗味论探微张庆民一、导言西方古典美学史上自柏拉图至黑格尔,都强调味觉与审美无关。柏拉图说:“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微笑柄”(帕拉图文艺对话录;)。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说:“与美关系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 司空图 外之旨 韵外之致 象外之象 “诗论” “滋味” 景外之景 歌创作 味”
下载PDF
司空图“味”论中的诗之二维审美空间及其生成
6
作者 梁小悦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10,共10页
司空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味”的理论范畴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诗学理论“韵味”说,并在深入论述“味”中延展出极具特色的二维审美空间。本研究在司空图论述“味”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与文献研究的方式,从审美心理的视角重... 司空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味”的理论范畴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诗学理论“韵味”说,并在深入论述“味”中延展出极具特色的二维审美空间。本研究在司空图论述“味”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与文献研究的方式,从审美心理的视角重点探究司空图“味”论中存在的诗之二维审美空间及其生成过程,并逐步揭示司空图诗论中“味”审美空间的构成要素、生成路径、审美鉴赏特点及呈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味” “诗论” 二维审美空间 生成
下载PDF
汉族文论中的“诗味说”对蒙古族文论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满全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2005年第3期34-37,共4页
从传播学视角考察汉族古典文论中的“诗味说”的生成、发展、传播以及对蒙古族文论的影响。哈斯宝、尹湛纳希等蒙古族作家接受汉族古典文论中的“诗味说”,并使用该学说鉴赏、批评或判断文学作品,给“诗味说”赋予了诸多文化信息,进而... 从传播学视角考察汉族古典文论中的“诗味说”的生成、发展、传播以及对蒙古族文论的影响。哈斯宝、尹湛纳希等蒙古族作家接受汉族古典文论中的“诗味说”,并使用该学说鉴赏、批评或判断文学作品,给“诗味说”赋予了诸多文化信息,进而在蒙古族文学批评领域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诗味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古典文论 “诗说” 蒙古族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
原文传递
A Survey of Translation of Robert Bums' "A Red, Red Rose" in China
8
作者 LI Zheng-shu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4期325-339,共15页
Robert Burns wrote about 700 poems and songs. But the first poem that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is "A Red, Red Rose". It was collected into a book compiled in 1908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11. It was retranslated ... Robert Burns wrote about 700 poems and songs. But the first poem that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is "A Red, Red Rose". It was collected into a book compiled in 1908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11. It was retranslated many times at different times, mostly by people who were both poets and translators at the same time. And almost all the translators were famous poets such as Su Manshu, Yuan Shuipai, Wang Zuoliang, Yuan Kejia, and Guo Moruo. These translators had their own unique taste and typical features. This article will present a survey of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at the same time give some comments on different ver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bert Bums "A Red Red Rose"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下载PDF
辨味批评的特色和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利群 《古籍研究》 2001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从孔子指出“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以味论乐、以味论诗的“诗味”说到司空图指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从而确立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性质和特征,提出以味辨诗、以味论诗的辨味批评... 从孔子指出“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以味论乐、以味论诗的“诗味”说到司空图指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从而确立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性质和特征,提出以味辨诗、以味论诗的辨味批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逐步走上了重体验、重感悟、重品鉴的诗性批评之路。司空图之后,以味论诗的辨味批评理论和实践蔚为大观,形成了异于西方古代批评的重理性、重思辨、重分析的诗性理论形态批评的特点,也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和特色,使辨味批评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味”理论 文学批评 审美意识 意境
原文传递
论《瀛奎律髓》对梅尧臣五律的评点 被引量:3
10
作者 聂巧平 李光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0-154,共5页
《瀛奎律髓》推崇梅尧臣五律 ,以为“宋代第一”。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从“诗味”的角度进行探源 ,认为梅诗有“味”是方回所云“宋代第一”的根本原因 ;“诗韵”是方回评点梅诗之“味”的另一说法。诗律表达之“圆熟工巧”与“自然风韵... 《瀛奎律髓》推崇梅尧臣五律 ,以为“宋代第一”。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从“诗味”的角度进行探源 ,认为梅诗有“味”是方回所云“宋代第一”的根本原因 ;“诗韵”是方回评点梅诗之“味”的另一说法。诗律表达之“圆熟工巧”与“自然风韵”又蕴涵着“味”。此与方回的“盛唐”诗学观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进一步阐释了《瀛奎律髓》对五律和七律两种诗体的不同批评标准 ,由此管窥方回的唐宋诗学整体观及其诗学发展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瀛奎律髓》 梅尧臣 五律 宋代 评点 学观点 批评标准 审美趣向 “诗韵” “诗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