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文学接受思想的异曲同工——“诗无达诂”说与接受美学理论的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晶 刘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188,共7页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诗学阐释理念是他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诗学命题。"诗无达诂"一说常常被视为一种审美接受差异,这在无形之中与西方接受美学观点有了不谋而合之处。西方接受美学是在汲取了...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诗学阐释理念是他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诗学命题。"诗无达诂"一说常常被视为一种审美接受差异,这在无形之中与西方接受美学观点有了不谋而合之处。西方接受美学是在汲取了阐释学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打破了此前将文学研究的重心集中到作家或者作品本身的局限,强调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与动态性。对"诗无达诂"说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两种文学接受思想的本质差异与通约之处,并实现两者跨越自身文化体系的沟通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接受美学 异质性 可通约性
下载PDF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金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8-176,共9页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的"诗无达诂"在理论内涵上仍遵循着"《诗》无达诂"的阐释理路:"从变"、"从义"。"从变"侧重阐释的自由性,其具体表现有:"见仁见智"、"原意悖谬"、"诗无达诂而不诂";"从义"则强调阐释的限制性,其具体表现有:"本事求诂"、"坐实求诂"、"另类求诂",充分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特色,并与西方阐释学有着密切的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达诂” “诗无达诂” “从变从义” 中国阐释学 西方阐释学
下载PDF
“诗无达诂”的艾柯诠释学思考
3
作者 张广奎 李燕霞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5-149,共5页
在中国传统的文艺鉴赏中,人们常用"诗无达诂"的原则来看待审美的差异问题。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作品的这种开放性也就成了诠释者永恒的追求。通过中国传统的"诗无达诂"诠释学理论与西方诠释学家艾柯关于"开放的... 在中国传统的文艺鉴赏中,人们常用"诗无达诂"的原则来看待审美的差异问题。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作品的这种开放性也就成了诠释者永恒的追求。通过中国传统的"诗无达诂"诠释学理论与西方诠释学家艾柯关于"开放的作品"的印证,以威廉·布莱克《天真的预言》中译本为例,探讨了"诗无达诂"诠释论的开放性对诗歌鉴赏与翻译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艾柯 诠释学 翻译
下载PDF
“诗无达诂”论 被引量:1
4
作者 周甲辰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9期97-98,共2页
关键词 “诗无达诂” 《春秋》 “以意逆志” 《易》 意义阐释 歌文本 “知音”
下载PDF
论“诗无达诂”的文学释义方式 被引量:3
5
作者 邓新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32-36,共5页
“诗无达诂”是古代文论中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纲领性的理论命题 ,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释义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 ,他们不仅高扬解释者在文学释义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赋予... “诗无达诂”是古代文论中一个有关文学释义的纲领性理论命题。围绕这个纲领性的理论命题 ,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和批评家对文学释义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 ,他们不仅高扬解释者在文学释义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赋予解释者参与作品意义重建的权利 ,而且还能正确认识和处理释义活动中解释者与解释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诗无达诂” 从变从义 文学释义学
下载PDF
中国诗学一个要深入研究的命题——“诗无达诂”学术研讨会述要 被引量:1
6
作者 唐德胜 李更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43-45,42,共4页
1992年春夏期间,《广州日报》“艺苑”版连续发表文章,就中国古代诗学“诗无达诂”这一命题展开讨论,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了促使这一讨论进一步深化,由《学术研究》杂志社和广东古代文论研究会主办的首次“诗无达诂”专题学术讨论会于... 1992年春夏期间,《广州日报》“艺苑”版连续发表文章,就中国古代诗学“诗无达诂”这一命题展开讨论,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了促使这一讨论进一步深化,由《学术研究》杂志社和广东古代文论研究会主办的首次“诗无达诂”专题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0月2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广州市部分高校的会员、特邀学者及主办单位代表共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气氛热烈,与会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诗无达诂”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比较深入的讨论,取得了可喜的理论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中国 述要 学术研讨会 中文系 歌鉴赏学 华南师范大学 黄维梁 经》
下载PDF
浅论“诗无达诂”说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妙玲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39-42,共4页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初衷是为了给汉代儒生自主阐释《诗经》提供理论依据,却在客观上强调文学阐释的相对性和多样性,从而赋予阐释以批评学的意义。“诗无达诂”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关涉文学...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初衷是为了给汉代儒生自主阐释《诗经》提供理论依据,却在客观上强调文学阐释的相对性和多样性,从而赋予阐释以批评学的意义。“诗无达诂”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关涉文学作品自身的特性与阐释主体接受的能动性,又关涉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内涵 产生原因 文学阐释
下载PDF
“诗无达诂”和诗求达诂 被引量:1
8
作者 周静敏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51-55,共5页
“诗无达诂”和诗求达诂貌似相悖,实则同理。“诗无达诂”强调读解诗歌不能局限于诗歌的直观意义,重在意会想象、捕捉意象、领略意境、品尝旨味。本文以我国古典诗歌所负载的抒情内容的特殊性和诗语存在方式的独特性──孤立性、隐潜... “诗无达诂”和诗求达诂貌似相悖,实则同理。“诗无达诂”强调读解诗歌不能局限于诗歌的直观意义,重在意会想象、捕捉意象、领略意境、品尝旨味。本文以我国古典诗歌所负载的抒情内容的特殊性和诗语存在方式的独特性──孤立性、隐潜性、情绪性、虚拟性为视角,考察了“诗无达诂”作为诗歌读解方法论,它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客观实际情状的,它是我国诗学理论上民族特色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中国古典 审美趣味 古代汉语 情绪性 情感色彩 读解方法 歌语言 存在方式
下载PDF
论“文学误读”与“诗无达诂”
9
作者 钟文华 《金融教育研究》 2009年第S1期241-244,共4页
中国古代的的"诗无达诂"论长期都是意义生成和解读的一种方式,在近代西方,新的价值观与技术为"误读"提供了基础,二者都有助于打破对任何文学艺术作品所作的权威性、垄断性、终极性阐释,有利于"百家争鸣,百花齐... 中国古代的的"诗无达诂"论长期都是意义生成和解读的一种方式,在近代西方,新的价值观与技术为"误读"提供了基础,二者都有助于打破对任何文学艺术作品所作的权威性、垄断性、终极性阐释,有利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学误读的生成原因,包括文学语言、读者、作品及社会权力运作等。阐释是读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碰撞、互补、互相激活的过程,阐释者可以对文学文本进行自由的感发与联想,但阐释者对文学文本的感发和联想需建立在对文学文本客观内涵充分占有的基础之上,不能完全摆脱文本的限制。阐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阅读更有味道,而且永远都有挑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读” “诗无达诂” 解读 阐释
下载PDF
“诗无达诂”的批评方法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光波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1-74,共4页
“诗无达诂”说虽产生于西汉,但与先秦哲学思维方式、先秦人对诗的引用解释和汉初今文经学的学术方法有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同时和诗歌之中意、象、境的复杂性分不开。从古代诗论对此问题的探讨,可见构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 “诗无达诂”说虽产生于西汉,但与先秦哲学思维方式、先秦人对诗的引用解释和汉初今文经学的学术方法有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同时和诗歌之中意、象、境的复杂性分不开。从古代诗论对此问题的探讨,可见构建中国文学解释学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诗无 批评方法
下载PDF
从“诗无达诂”谈起……——对课改状态下个性化阅读的一些思考
11
作者 李林圃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09年第2期43-44,共2页
众所周知,《伐檀》是…首愤怒抨击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刺”诗,它的批判意义已经成为共识,不容质疑。然而在备课时翻阅资料,发现了汉儒董仲舒依据自己的“诗无达诂”之说对其做的另一翻“个性化”解读,认为“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 众所周知,《伐檀》是…首愤怒抨击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刺”诗,它的批判意义已经成为共识,不容质疑。然而在备课时翻阅资料,发现了汉儒董仲舒依据自己的“诗无达诂”之说对其做的另一翻“个性化”解读,认为“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歌颂统治阶级的“君子”“先其事,后其食”,是不会尸位素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个性化阅读 状态 课改 “君子” “个性化” 《伐檀》 批判意义
下载PDF
也谈“诗无达诂”
12
作者 韩旭 《基础教育论坛》 2013年第11期12-13,共2页
摘要:“诗无达诂”是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最初是为汉代儒生自主阐释僻经》提供的一个思路,但却运用到了文学鉴赏当中,并且它的应用很好地阐释了文学鉴赏的多义性,成为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诗无达诂”的产... 摘要:“诗无达诂”是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最初是为汉代儒生自主阐释僻经》提供的一个思路,但却运用到了文学鉴赏当中,并且它的应用很好地阐释了文学鉴赏的多义性,成为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诗无达诂”的产生是有其来源的,它之所以能广泛运用到文学鉴赏之中,一定有重要原因促成了这一结果.但是,“诗无迭诂”的应用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产生 原因 误区
下载PDF
论“诗无达诂”
13
作者 江景志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1992年第6期90-95,共6页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对一首诗①的解释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把诗的这种缺乏明确的、说一不二的阐释,难以复现作者原意的文学现象,称之为“诗无达诂”②.诗无达诂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写作意图、感情基调、思想倾向、...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对一首诗①的解释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们把诗的这种缺乏明确的、说一不二的阐释,难以复现作者原意的文学现象,称之为“诗无达诂”②.诗无达诂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写作意图、感情基调、思想倾向、意象结构乃至篇章句字都可以体现出来.语言是表情达意的,诗是用语言表达的.那么,诗何以会“无达诂”呢?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鉴赏者 的语言 用语言表 的意象 联想和想象 李商隐 倒文 思归
下载PDF
明代诗学“诗无达诂”多元解释思想和话语研究
14
作者 李有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3-58,共6页
给明代诗学解释多元论输送思想营养、提供精神动因的还要首推王阳明心学。在解释学看来,主体心性的高扬必然使接受者的阐释信心倍增,使得接受者总是从自我视域去观照一切历史流传物,不再轻易依赖权威和他者的理解。当"《诗》为活... 给明代诗学解释多元论输送思想营养、提供精神动因的还要首推王阳明心学。在解释学看来,主体心性的高扬必然使接受者的阐释信心倍增,使得接受者总是从自我视域去观照一切历史流传物,不再轻易依赖权威和他者的理解。当"《诗》为活物、《诗》为人所用、《诗》使人自悟、《诗》随触而自得、说《诗》者人自为说"都可以变为适用于一般诗歌的话语,那么"《诗无达诂》"在明人眼里自然就是"诗无达诂"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解释学 多元论 明代 “诗无达诂”
下载PDF
从“诗无达诂”论中国古代文学接受理论
15
作者 张勇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27-34,共8页
本文梳理并论述了以“诗无达诂”为导引和核心内涵的中国古代文学接受理论的发展线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总体特征,追溯了它的理论源头和对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诗无达诂” 中国古代文学接受理论
下载PDF
从“微言大义”到“诗无达诂”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明华 张金梅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3-136,共4页
在中国文化典籍中,《春秋》是鲁国重要的一部编年史书,《左传》、《公羊传》、《毂梁传》都是为《春秋》所作的传。饶有兴味的是,同是解读阐释《春秋》,《公羊传》和《毂梁传》和《左传》在汉代先后都被纳入了“学官”,在唐代又都... 在中国文化典籍中,《春秋》是鲁国重要的一部编年史书,《左传》、《公羊传》、《毂梁传》都是为《春秋》所作的传。饶有兴味的是,同是解读阐释《春秋》,《公羊传》和《毂梁传》和《左传》在汉代先后都被纳入了“学官”,在唐代又都成了备受推崇的“经”。这一解读阐释实践对中国古代诗学、美学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微言大义 中国文化典籍 《公羊传》 《毂梁传》 《春秋》 中国古代 《左传》
原文传递
“诗无达诂”论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立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23-32,共10页
一部作品一经问世,它的命运便掌握在读者手中。古拉丁语说:“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砌清周亮工说:“诗文之传,有幸有不幸焉。”(《书影》卷一)诗文命运的幸与不幸,受制于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活动。从文学作品传播的过程看,虽然文... 一部作品一经问世,它的命运便掌握在读者手中。古拉丁语说:“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砌清周亮工说:“诗文之传,有幸有不幸焉。”(《书影》卷一)诗文命运的幸与不幸,受制于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活动。从文学作品传播的过程看,虽然文学作品的文本是一个常量,是确定的,但它的传播却是变量,是一个流动不居的过程。作者在文本中所蕴含的意旨与文学接受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同的反应,或相合,或相乖,或不及、或过之,随之也带来了不同的价值判断,造成了种种“诗无达诂”的现象。“诗无达诂”作为一种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的现象,其中蕴含着重要的理论因素,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不揣浅陋,试图进一步挖掘它的基本理论,显示出其价值和意义,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文学接受者 作品传播 文学作品 价值判断 《书影》 接受活动 文学传播
原文传递
“诗无达诂”和“标准答案”——接受美学视野下对语文高考答案的反思和设想
18
作者 蒋远桥 《语文学习》 2012年第1期61-62,共2页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个人对作品的主观体验。以此为轴心对作品进行相应的解释和判断.它特别重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阅读、反应过程和接受效果。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作品意义是由读者赋予的,读者不同,作品的意义也不同,所以是诠释者决定文...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个人对作品的主观体验。以此为轴心对作品进行相应的解释和判断.它特别重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阅读、反应过程和接受效果。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作品意义是由读者赋予的,读者不同,作品的意义也不同,所以是诠释者决定文本,诠释决定意义。接受美学不仅对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发生了有益作用。比如《边城》、《合欢树》、《邂逅霍金》、《雨巷》、《老王》、《项链》、《诗经·蒹葭》、《孔雀东南飞》诸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和方法加以讲解,不再以单一的、绝对的、客观的见解去替代学生自主的、相对的、丰富的感受和判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扮演学生的引导者角色外,还更多地作为学生的伙伴,平等地参与他们的学习。即便是帮助、引导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视野 “诗无达诂” 语文高考 标准答案 接受美学理论 高中语文教学 《孔雀东南飞》 反思
原文传递
诗无达诂而可诂——读《毛泽东诗词解读》
19
作者 陈志昂 《前线》 1999年第1期48-48,共1页
吕祖荫同志精心撰写的《毛泽东诗词解读》已于近日出版,我为此书的顺利问世感到高兴。我之所以高兴,首先当然是因为我十分喜爱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因而欢迎诠释毛诗的新书出现;但同时也是因为吕祖荫同志的“解读”不同于一般的笺注之... 吕祖荫同志精心撰写的《毛泽东诗词解读》已于近日出版,我为此书的顺利问世感到高兴。我之所以高兴,首先当然是因为我十分喜爱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因而欢迎诠释毛诗的新书出现;但同时也是因为吕祖荫同志的“解读”不同于一般的笺注之作,确有独到的心得。诚如本书作者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诗无达诂” 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 沁园春·长沙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以意逆志 审美特色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革命
下载PDF
立足语言品析,品味诗歌之美——冲破“诗无达诂”的教学困境
20
作者 杨步红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第5期26-27,共2页
诗歌语言精炼纯美、想象奇特丰富、感情充沛真挚,作为一种精粹的文学样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然而,诗歌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难点,我们似乎也习惯于这么一个观念:诗无达诂,诗无解释。
关键词 “诗无达诂” 语言精炼 教学困境 品味 中学语文教材 文学样式 纯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