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流媒体的国家形象塑造——基于《光明日报》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
1
作者 杨培宇 《科技传播》 2024年第9期101-105,共5页
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2021—2023年《光明日报》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内容与报道框架进行分析。借助甘姆森和雷恩的“诠释包裹”理论,分析不同报道主题的框架包裹。研究发现报道框架具有如下特点:建构宏观框架,塑造大国形象;注... 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2021—2023年《光明日报》对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内容与报道框架进行分析。借助甘姆森和雷恩的“诠释包裹”理论,分析不同报道主题的框架包裹。研究发现报道框架具有如下特点:建构宏观框架,塑造大国形象;注重时度效原则,提前预热议题;在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注重正面宣传与报道;善用评论,说理严谨透彻。与此同时,塑造了世界和平的推动者、冰雪经济的领航者、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等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道框架 主流媒体 新闻报道 “诠释包裹”理论 国家形象
下载PDF
公共卫生危机与国家形象的媒介话语建构——基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考察
2
作者 白星宇 《新闻文化建设》 2021年第3期32-33,共2页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快速、有效遏制住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经济秩序逐步恢复。《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体,肩负着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冠肺...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快速、有效遏制住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经济秩序逐步恢复。《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体,肩负着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文本为语料,采用“诠释包裹”的分析框架,分析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自塑和它塑过程。研究发现,在自我呈现上,《人民日报》(海外版)塑造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卫者”“世界防疫的典范者”和“全球抗疫的贡献者”的中国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诠释包裹” 话语研究 疫情报道
下载PDF
环境新闻的话语修辞:以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为基准点的三角对比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淳 张玉川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1-64,118,119,共16页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环境议题的报道框架存在差异已是共识,但更为重要的是究竟何者更接近真实环境状况。《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以国家环境监测网的数据为主,是反映中国年度环境状况的公开报告,相对接近环境真实状况。本文以2014—2018年...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环境议题的报道框架存在差异已是共识,但更为重要的是究竟何者更接近真实环境状况。《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以国家环境监测网的数据为主,是反映中国年度环境状况的公开报告,相对接近环境真实状况。本文以2014—201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为基准点,以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闻成立)至2018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与澎湃新闻的环境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利用Ibarra和Kitsuse提出的四个话语修辞维度归纳了两家媒体关于环境议题的五种"诠释包裹"。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与现实环境状况重合率较高,即"事实再现";澎湃新闻覆盖面低,侧重于热点的追踪报道,即"热点追逐"。基于新媒体在环境报道中的特点,传统媒体注重公众话语、拓展传播渠道、重视科学认称等有助于实现环境传播的媒体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新闻 话语修辞 “诠释包裹”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