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晚清小说“妓女”与“贞女”形象的并置现象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6-36,共11页
文人阶层的衰落与民族主义初兴是清末民初社会的两大特征,此时的小说创作出现了追怀晚明的情绪,常表现为对晚明秦淮名妓的再想象。晚清感伤主义美学初兴,又多寄托于多情的贞女形象。"妓女"与"贞女"并置的文学现象,... 文人阶层的衰落与民族主义初兴是清末民初社会的两大特征,此时的小说创作出现了追怀晚明的情绪,常表现为对晚明秦淮名妓的再想象。晚清感伤主义美学初兴,又多寄托于多情的贞女形象。"妓女"与"贞女"并置的文学现象,喻示着晚清社会的文化逻辑:相对于都市妓业商业化的现实,文人感伤忆旧中的理想妓女标志着"青楼—士子"传统的消逝和晚清社会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浪漫主义的、高度情感化与伦理化的女性形象也蕴含着对新的民族主体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小说 感伤主义 “妓女”形象 “贞女”形象
原文传递
18世纪末中国西南教区女性与巴黎外方传教会“本土化”传教策略
2
作者 李晨哲 《国际汉学》 2023年第4期92-98,157,共8页
作为清代来华传教士团体,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路线与耶稣会截然不同,往往采取直接布道的方法。随着清代传教形势的变化,巴黎外方传教会越来越注重培养本土传道员,逐渐实现天主教“本土化”。本文以西南地区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活动为... 作为清代来华传教士团体,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传教路线与耶稣会截然不同,往往采取直接布道的方法。随着清代传教形势的变化,巴黎外方传教会越来越注重培养本土传道员,逐渐实现天主教“本土化”。本文以西南地区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活动为切入点,利用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馆的相关档案原稿和《中国与东印度地区有教益的新书简》,指出本土传道员在西南地区天主教传播中的贡献。巴黎外方传教会士利用“本土化”策略,培养“贞女教师”,组织女性教民参与幼童洗礼和堂区小学教育,发挥妇女在传教活动中的作用。同时,该举措从客观上提升了清代妇女,特别是社会下层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生活的参与度,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提升和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外方传教会 中国西南地区 本土化 传道员 “贞女教师”
下载PDF
“女神”形象的原型回归——沈从文“神话”情结的典型体现
3
作者 张翠敏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89-96,共8页
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始终有一个"神话"情结,这尤其表现在表达他理想的湘西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身上,就像他自己试图构筑的一所"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一样,这些女主人公集真善美于一身,像希腊女神一样不食人间烟... 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始终有一个"神话"情结,这尤其表现在表达他理想的湘西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身上,就像他自己试图构筑的一所"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一样,这些女主人公集真善美于一身,像希腊女神一样不食人间烟火,她们是"仙女"、是"贞女",更是"女神",沈从文正是通过塑造这些"女神"形象,表达了他的"神话"原型情结,而这也正与"文学是移位的神话"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相契合。本文从沈从文湘西小说塑造的众多湘西少女形象入手,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阐释他"女神"形象的原型回归塑造的背后是他"神话"情结的典型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形象 原型回归 “神话”情结 “仙女” “贞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