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新样态研究
1
作者 尹焕晴 马楠 郭平 《文教资料》 2024年第8期82-86,共5页
数字化“赋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描绘了新图景,注入了强大动能。在数字化“赋能”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呈现了智能化、双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新样态,并展现出教学与技术深融、教学时空多维化与教学过程交互联动的鲜明... 数字化“赋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描绘了新图景,注入了强大动能。在数字化“赋能”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呈现了智能化、双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新样态,并展现出教学与技术深融、教学时空多维化与教学过程交互联动的鲜明特征。但在实际运用中,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面临认知、应用、机制等层面的现实困境。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实效性,要凝聚数字化认知共识、优化数字化应用要素、完善数字化机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赋能” 思政课教学模式 新样态
下载PDF
红色校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的建设理路
2
作者 刘晓霞 何添福 谢琦 《文教资料》 2024年第8期96-99,共4页
进入新时代,地方高校要用好红色校本资源,将红色校史文化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全过程。通过探讨学理逻辑、厘清价值逻辑、明确实践逻辑,拓展红色校史在“大思政课”中的“赋能”理路和研学视域,对于当代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赓续红... 进入新时代,地方高校要用好红色校本资源,将红色校史文化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全过程。通过探讨学理逻辑、厘清价值逻辑、明确实践逻辑,拓展红色校史在“大思政课”中的“赋能”理路和研学视域,对于当代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挺膺时代担当,努力成长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校史 文化“赋能” 大思政课
下载PDF
融媒体直播“赋能”新闻传播力——跨界融合多形态创新
3
作者 周俊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第7期76-78,共3页
信息化背景下,融媒体应运而生。随着直播与各行业的有效融合,不同信息传播渠道之间的信息壁垒逐步被打破和消融,媒体行业的跨界融合多形态也在逐步演变与发展。当前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媒体行业领域的市场竞争也日益... 信息化背景下,融媒体应运而生。随着直播与各行业的有效融合,不同信息传播渠道之间的信息壁垒逐步被打破和消融,媒体行业的跨界融合多形态也在逐步演变与发展。当前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媒体行业领域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而传统媒体的发展形势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何引导传统媒体实现跨界融合多形态创新,让融媒体直播“赋能”新闻传播力已成为当前媒体行业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第四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为例,分析跨界融合多形态下融媒体直播目标以及跨界融合多形态创新与融媒体直播的价值,提出跨界融合多形态下融媒体直播“赋能”新闻传播力的路径,以充分发挥跨界融合与融媒体直播优势,创新新闻媒体内容与形式,增强受众群体黏性,构建直播品牌,提升新闻传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融合 多形态创新 融媒体 直播“赋能” 新闻传播力
下载PDF
信息技术“赋能”中职英语教学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复旺 薛鸿燕 《职业》 2021年第5期78-79,共2页
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并进行创新已成为新时代对中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中职英语教师应遵循课程要求,转变观念,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让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赋能”。同时,中职英语教师应该... 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并进行创新已成为新时代对中职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中职英语教师应遵循课程要求,转变观念,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让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赋能”。同时,中职英语教师应该运用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建立信息化学习平台,让信息技术为中职英语教学“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英语 信息技术 应用 “赋能”
下载PDF
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赋能”对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汪丽红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第21期231-232,共2页
产业的不断革新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产业建设、促进人的发展的双重使命,其发展迎来了最好时期。产业与教学互相融合不仅可以助力教育改革和发展,而且对提升人才综合质量有促进作用,教师作为培育社会人才的... 产业的不断革新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产业建设、促进人的发展的双重使命,其发展迎来了最好时期。产业与教学互相融合不仅可以助力教育改革和发展,而且对提升人才综合质量有促进作用,教师作为培育社会人才的关键性人物,对其“赋能”以及如何“赋能”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课题,基于“产教融合”视角,本文探索了如何为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赋能”,如何建设更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群,如何搭建产教融合的多元化教育共享平台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教师“赋能”
下载PDF
“赋能”模式在新护士培训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罗秀莲 罗润嫦 吴毓芳 《哈尔滨医药》 2018年第6期553-555,共3页
目的对新护士培训管理应用"赋能"模式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间的新护士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分别采用"赋能"培训模式和常规培训模式。连续培训3个月后,... 目的对新护士培训管理应用"赋能"模式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间的新护士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分别采用"赋能"培训模式和常规培训模式。连续培训3个月后,比较两种不同培训模式在新护士培训管理中的应用情况。结果从培训考核结果比较,观察组护士的安全管理能力、临床理论、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及判断思维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培训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满意度(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赋能"培训模式在新护士培训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保证培训质量,值得推广和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护士 培训管理 “赋能”模式
下载PDF
教学资源为线上线下教学“赋能”的探索
7
作者 蔡体健 刘志伟 +1 位作者 莫佳 王登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7期149-151,共3页
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累积,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增强教学资源对教学的“赋能”效应,已成为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问题。针对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组织规划、教育效果等问题,该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中的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等核心教育理念,探... 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累积,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增强教学资源对教学的“赋能”效应,已成为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问题。针对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组织规划、教育效果等问题,该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中的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等核心教育理念,探索数字图像处理教学资源建设的改革路径,研究教学资源的规划建设方法、提高教学资源的“赋能”效应以及教学资源辅助线上线下教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资源建设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工程教育认证 “赋能”效应 教学辅助 思维引导
原文传递
从“赋权”到“赋能”的企业组织结构演进——基于韩都衣舍案例的研究 被引量:115
8
作者 罗仲伟 李先军 +1 位作者 宋翔 李亚光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4-192,共19页
本文从演进的视角探索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试图揭示信息时代企业组织结构新的基本原理。围绕时代转换背景,论文分析现代公司制度下的企业赋权组织原理,指出信息技术革命引致企业内部的组织性质发生重大改变,雇佣... 本文从演进的视角探索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试图揭示信息时代企业组织结构新的基本原理。围绕时代转换背景,论文分析现代公司制度下的企业赋权组织原理,指出信息技术革命引致企业内部的组织性质发生重大改变,雇佣关系被合作关系所取代,相应地"赋能"正在取代"赋权"成为实现组织激励约束功能的基本组织原理,由此提出一套企业组织结构赋能原理的基本假说。本文以韩都衣舍的组织结构创新实践为案例,分析该企业以信息技术运用为基础,运用互联网快速学习、整合资源、创新迭代、自我裂变、不断进化,通过持续的组织试验逐步形成"以产品小组为核心的单品全程运营体系"的过程。论述其重构企业组织结构,以组织平台化支撑和小组自组织方式实现组织激励约束,从而通过案例实证证实赋能组织原理并检验其逻辑合理性。本文在定义赋能组织原理内涵、揭示其作用机理的同时论证了运用这一组织原理的四个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演进 组织结构 “赋权”原理 “赋能”原理 平台与小组 单案例研究
原文传递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赋权”理论探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王锡苓 孙莉 祖昊 《今传媒》 2012年第4期14-17,共4页
针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传播研究及实践的困境,学者们提出了"赋权"理论及其传播策略。该理论以关注边缘人群的权力为起点,以参与式发展为核心,为传播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赋权过程或机制包括边缘人群对其所属社会或社... 针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传播研究及实践的困境,学者们提出了"赋权"理论及其传播策略。该理论以关注边缘人群的权力为起点,以参与式发展为核心,为传播促进社会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赋权过程或机制包括边缘人群对其所属社会或社区的全面认识,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需要的援助的诊断,以及与社区成员和外部专业人员的互动沟通以寻求解决方案,最终促进社区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边缘人群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学习经验、分享知识技能。外部专业人员为社区和个人提供支持、协调与援助,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边缘群体,他们在参与式的发展中分享知识,并最终收获发展的益处。本文试图论述赋权理论及其在发展传播研究中的应用,认为赋权理论为我国发展传播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权”理论 参与式发展 边缘群体
下载PDF
中西文论视域中的“赋、比、兴” 被引量:31
10
作者 叶嘉莹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16-122,共7页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象与情志关系"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的诗歌创作多出于理性的安排,从而降低了"兴"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而成为不重要的一环,其八种"情志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仅类于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的"比"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中西文论 物象与事象 心物关系
下载PDF
从“赋权”到“协同共进”:个人信息保护研究范式的转换 被引量:2
11
作者 麻昌华 唐鑫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1-159,共9页
“赋权”是我国个人信息立法和学术讨论的主流范式,但其提供的研究视角和制度方案等都已无法满足未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需求,应及时予以调整。法律与技术“协同共进”范式是研究个人信息保护议题的另一种思路,其集结的科学共同体成员都将... “赋权”是我国个人信息立法和学术讨论的主流范式,但其提供的研究视角和制度方案等都已无法满足未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需求,应及时予以调整。法律与技术“协同共进”范式是研究个人信息保护议题的另一种思路,其集结的科学共同体成员都将承诺在尊重和理解法律与技术各自特性和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寻求个人信息保护基础理论和保护路径的创新。该范式的形成不仅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作为支撑,而且有助于打破“赋权”范式的思维盲点,促进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交流协作,最终使我们获致一个比直接赋权更为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 “赋权”范式 法律与技术 协同共进
下载PDF
“辞”、”赋”、“颂“辨异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宗文 《江海学刊》 1984年第6期132-136,共5页
一 对屈原等人的作品,除了被称为“楚辞”(或简称作“辞”)而外,比较有影响的说法,至少有“诗”、“骚”、“赋”、“颂”等四种。其中,“诗”是泛指概称,“骚”为特指代称,前人多所阐述,意义明了,似可不必置辨;
关键词 “辞” 辨异 “楚辞” “诗” “骚” “赋 屈原
下载PDF
《鬼谷子》与“赋家之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天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6-99,共4页
作为战国纵横家典籍的《鬼谷子》一书,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活动中,不仅影响着“士”的精神面貌和说服艺术,而且影响着赋体文学的创作,这种影响在赋体创作中,主要是通过“养志”和“盛气”的内在品质和“分威”、“散势”的结构来实现,而就... 作为战国纵横家典籍的《鬼谷子》一书,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活动中,不仅影响着“士”的精神面貌和说服艺术,而且影响着赋体文学的创作,这种影响在赋体创作中,主要是通过“养志”和“盛气”的内在品质和“分威”、“散势”的结构来实现,而就其实践结果言,也可以从汉赋中,看到“赋家之心”和纵横家的共同、相通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谷子》 盛气 养志 说服 “赋家之心”
下载PDF
论柳永词的“赋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进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57-59,71,共4页
柳词之“赋法” ,主要吸收了宋玉辞赋、汉大赋、六朝小品文赋以及汉魏乐府的语辞和手法 ,表现在善于铺陈扬厉、体物写景、直叙其事、熔铸语辞等。故而善用赋法 ,雅俗相兼 ,使其词极富表现力 ,对后世词曲之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柳永 “赋法” 幔词 语言 章法结构
下载PDF
邛崃《竹麻号子》研究的赋学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小盾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9-165,共7页
《竹麻号子》是一种造纸劳动号子,保存在四川省邛崃、夹江两县。为协调劳动,采用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从其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种:一为夹江《竹麻号子》,保持了同造纸劳动的紧密联系,因而表现出腔调丰富、节奏规整、和部词生动活泼的特点... 《竹麻号子》是一种造纸劳动号子,保存在四川省邛崃、夹江两县。为协调劳动,采用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从其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种:一为夹江《竹麻号子》,保持了同造纸劳动的紧密联系,因而表现出腔调丰富、节奏规整、和部词生动活泼的特点;二为邛崃《竹麻号子》,因手工造纸工艺的消失而呈衰变状态,较具舞台化、歌唱化特点;三为由《竹麻号子》艺术团表演、展现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舞台的艺术化的《竹麻号子》。若用古代的文体名来作类比,这一现象可反映出从"风"到"赋"的跨越。周代乐官传述民歌有"风"、"赋"、"诵"三种方式,由"瞽"、"瞍"、"矇"等具有不同辨音能力的乐官承担。"风"为按民歌曲调原样进行传达,"赋"为用雅言诵的方式来转述民歌,"诵"为离开原来曲调的仪式性诵读。从"风"到"赋"、"诵"的转变有其必然性。这不仅因为古代人所采之风要用于仪式和王者听政,故须按仪式规范加以改制,须以雅言传述以达上听;而且因为,真正的民歌是同民众的劳动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旦脱离所生存的土壤便不免变质。这一点,是邛崃《竹麻号子》研究对于赋史研究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麻号子》 民歌的生存条件 从“风”到“赋”的转变
下载PDF
“赋、比、兴”和审美距离的生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冠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95-98,共4页
"赋、比、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元修辞"。借用布洛的"审美距离"概念、参以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对它们的内涵及意义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就审美距离的生成而言,文学的修辞方式比它的表现对象更为重要。&qu... "赋、比、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元修辞"。借用布洛的"审美距离"概念、参以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对它们的内涵及意义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就审美距离的生成而言,文学的修辞方式比它的表现对象更为重要。"赋、比、兴"这三种修辞方式,可以从审美距离的角度加以考察;它们在不同的写作策略中被有效地运用,是保持理想的审美距离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审美距离 修辞 写作策略
下载PDF
《汉志·诗赋略》“赋”分四家说 被引量:1
17
作者 伏俊琏 《中华文史论丛》 2003年第76期166-182,共17页
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整理群书的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汉书·成帝纪》:“河平二年秋八月,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於天下。”何焯《义门读书记》:“刘向校中秘书,孟坚大书于... 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整理群书的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汉书·成帝纪》:“河平二年秋八月,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於天下。”何焯《义门读书记》:“刘向校中秘书,孟坚大书于帝纪,尊经籍也。”《汉书艺文志序》则有更详细的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 汉书艺文志 秘书 刘向 记载
下载PDF
“赋、比、兴”的思维层级及中国特色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波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33-39,共7页
中国诗歌中的“赋、比、兴”体现着原始思维的特性及其发展路径和层级,体现着由具体呈现出现象到发现了现象间的类似、关联和相通的思维进程。其中“兴”作为“整体性比喻”,即“象征”,由于特殊的诗歌实践和文化传统,还用在篇章的起首... 中国诗歌中的“赋、比、兴”体现着原始思维的特性及其发展路径和层级,体现着由具体呈现出现象到发现了现象间的类似、关联和相通的思维进程。其中“兴”作为“整体性比喻”,即“象征”,由于特殊的诗歌实践和文化传统,还用在篇章的起首发挥着调节音韵的作用,因此“兴”既体现着原始思维的共性和更高层级,又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诗歌表现方式和诗歌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思维层级 中国特色
下载PDF
“赋能文旅”行动下的云南特色村镇寨文化传播——“文化主体性”融合“新媒介”带来传播新动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衡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第15期108-110,共3页
新时代背景下,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科技助力云南文旅经济发展的"数字云南"和"IP战略"的实施、IP形象"云南云"的发布等,都为云南特色村镇寨文化传播践行导向信息流动和媒介平台应用的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科技助力云南文旅经济发展的"数字云南"和"IP战略"的实施、IP形象"云南云"的发布等,都为云南特色村镇寨文化传播践行导向信息流动和媒介平台应用的价值。然而,文化传播、文旅推广离不开文化自身的生态状况、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内蕴,载体、媒介、受众和人们的精神想往。因此"赋能文旅"培育文化主体性价值自觉;理解、善用新媒介,注重文化传承、生产、创意,激发村镇寨原住民族群体、个体主动参与传播的热情;建立广泛的多元主体性连接,在大众传媒的基础上,去中心化、差异化传播彰显本土文化内涵价值及行动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村镇寨文化 “赋能文旅” 文化主体性 媒介
下载PDF
流动性与稳固性:《文选》“赋”类篇题源流考论
20
作者 杨晓斌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3-164,共12页
对于《文选》中收录诗文的篇题,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从最初的编纂到后来流传中的变化与流动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其篇题的稳固性。以《文选》"赋"类为例,原作原有篇题,有些是《文选》编纂时改变原篇题而另拟新题,有些是在流... 对于《文选》中收录诗文的篇题,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从最初的编纂到后来流传中的变化与流动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其篇题的稳固性。以《文选》"赋"类为例,原作原有篇题,有些是《文选》编纂时改变原篇题而另拟新题,有些是在流传过程中抄写者、刊刻者误题的篇名。其中有以分篇小题为篇题者,也有以赋序小题为篇题者。以赋序小题为篇题者是在流传中的误题,改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编纂时分篇造成的。分篇之后,原篇题已不适用,内容与原篇题不相符合,于是另拟新题。当然,并非所有篇幅大的赋作都一定要分篇,也不是都能够分篇的。分篇的前提和条件,首先是由该赋作本身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的结构体式特征所决定的,其次也与该类赋作的写作成篇过程及其流传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赋”类 篇题 流动性 稳固性 分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