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赤壁”现象管窥中华文化语汇的英译
1
作者 陆霞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9-52,共4页
近日,电影《赤壁》因其英文译名"RedCliff"引起广大受众及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质疑。针对该片名英译的"音译VS意译"之争,本文从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理论溯源、全球化进程中译者的文化心理嬗变、中华文化语汇英译... 近日,电影《赤壁》因其英文译名"RedCliff"引起广大受众及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质疑。针对该片名英译的"音译VS意译"之争,本文从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理论溯源、全球化进程中译者的文化心理嬗变、中华文化语汇英译标准的建立与实施等方面就"赤壁"现象提出个人的管窥之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 归化 异化 英译
下载PDF
“赤壁”玩转快捷键
2
作者 薛苓昕 《小学科学(学生版)》 2010年第4期30-31,共2页
同学们,看到这些快捷键和它们的使用功能是不是觉得很枯燥。也不容易记住和应用起来,不用急着翻页,接下来我就讲一个既好玩又方便记忆的故事给你们听’
关键词 “赤壁” 网络游戏 游戏介绍 初等教育
下载PDF
悟与恋:苏“赤壁系列”的内在精神
3
作者 陈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151-154,共4页
苏轼所创作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视为一个“赤壁系列”。前、后二赋主要是儒、释、道思想和优美与壮美的相互补充,词正是对二赋的集中概括,而“二赋一词”间一以贯之的,则是苏子兼收并蓄的精神。
关键词 苏轼 “赤壁系列” 兼收并蓄
下载PDF
苏东坡《赤壁赋》纪游的正是矶窝湖——答王琳祥评“东坡‘泛舟矶窝湖’之失”
4
作者 饶学刚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4-8,共5页
苏东坡《赤壁赋》纪游的就是矶窝湖,其理由有四:①黄州长江边确实存在矶窝湖,在"赤壁三矶下","县西北二里";②东坡游的不是所谓急流的赤壁摩崖上游,而是长江的洄水湾矶窝湖;③古人说东坡"每泛舟游矶窝湖,遗有... 苏东坡《赤壁赋》纪游的就是矶窝湖,其理由有四:①黄州长江边确实存在矶窝湖,在"赤壁三矶下","县西北二里";②东坡游的不是所谓急流的赤壁摩崖上游,而是长江的洄水湾矶窝湖;③古人说东坡"每泛舟游矶窝湖,遗有二赋"的观点是客观的,应当受到尊重;④唯独东坡在夜游矶窝湖时,方能见到"月出于东山之上"的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 “赤壁三矶下” 游矶窝湖 学术争鸣
下载PDF
历代题咏“赤壁图”诗内容述论
5
作者 孙玉祥 张克锋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9-13,共5页
苏轼《前赤壁图》《后赤壁图》是文学经典,影响巨大。许多画家以二赋为题材创作"赤壁图",又有诗人对"赤壁图"进行题咏。历代大约一百多首"赤壁图"诗内容丰富,包括对江山之美的描绘,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对... 苏轼《前赤壁图》《后赤壁图》是文学经典,影响巨大。许多画家以二赋为题材创作"赤壁图",又有诗人对"赤壁图"进行题咏。历代大约一百多首"赤壁图"诗内容丰富,包括对江山之美的描绘,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对江山永恒、人生如梦的感叹,对苏轼的敬仰与礼赞,以及对怀才不遇之悲的抒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 赤壁 题咏“赤壁图”诗
下载PDF
“相缪”之“缪”该怎么读?——《赤壁赋》“缪”字音读订误
6
作者 陈明洁 《汉字汉语研究》 2023年第3期63-69,126,共8页
《赤壁赋》中“山川相缪”之“缪”,当代选文大都注释为“缭”的通假字,读音或注为“liáo”,或注为“liǎo”。考察古代诗、词、赋等作品中,“相缪”之“缪”处于韵脚位置时,所押为中古平水韵中的尤韵,“缭”则属萧韵,二韵不能通... 《赤壁赋》中“山川相缪”之“缪”,当代选文大都注释为“缭”的通假字,读音或注为“liáo”,或注为“liǎo”。考察古代诗、词、赋等作品中,“相缪”之“缪”处于韵脚位置时,所押为中古平水韵中的尤韵,“缭”则属萧韵,二韵不能通押。早在先秦文献中,已经有用“缪”来表示“樛”的绞结、盘绕之义,古书注解亦多有说明,且两字在不同的文献中屡见异文。由此可知,“缪”应是“樛”的通假字,中古音反切“居虬切”,今音当读为“ji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 相缪 音读 订误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Structural Determination of a Glucan from the Spores of Ganoderma lucidum
7
作者 鲍幸峰 方积年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3期312-315,共4页
A water soluble, (1 -->6)-branched, (1 -->4) linked D-glucan (LB-B1), [alpha](D)(21) = +174.2 degrees (c 0.87, H2O), was obtained from a hot-water extract of the sporoderm-broken spores of Ganoderma lucidun (Fr.... A water soluble, (1 -->6)-branched, (1 -->4) linked D-glucan (LB-B1), [alpha](D)(21) = +174.2 degrees (c 0.87, H2O), was obtained from a hot-water extract of the sporoderm-broken spores of Ganoderma lucidun (Fr.) Karst by HPSEC, with 0.001 mol/L sodium hydroxide as the eluant, the molecular weight (Mw) of LB-B1 was estimated to be 9.3 x 10(3). From the results of total hydrolysis, methylation analysis, acetolysis and 1D, 2D-NMR experiment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LB-B1 was composed of repeating units with the following structure: alpha -D-Glc(p)-(1 -->6)-alpha -D-Glc(p)-(1 -->6)-alpha -D-Glc(p) 1 down arrow 6 (-->4)-alpha -D-Glc(p)-(1 -->4)-alpha -D-Glc(p)-(1 -->4)-alpha -D-Glc(p)-(1 -->4)-alpha -D-Glc(p)-(1 -->4-)-alpha -D-Glc(p)-(1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ucan POLYSACCHARIDE sporoderm-broken spores of Ganoderma lucidum
下载PDF
走进青海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小林 马建青 +1 位作者 高忠咏 马吉福 《青海国土经略》 2004年第3期44-46,共3页
关键词 国家地质公园 地貌 “赤壁丹霞” 青藏高原 气候环境
下载PDF
前后《赤壁赋》优劣之争与苏轼思想的再认识 被引量:1
9
作者 徐晓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88,共8页
黄州期间是苏轼文学创作和思想转变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明代以来围绕《赤壁》二赋之优劣展开了广泛探讨,梳理之后可以发现,抛开技巧、结构的具体对比,明清针对《赤壁》二赋的争论焦点,实际正指向于文章的思想层面。因此,二赋的优劣对比... 黄州期间是苏轼文学创作和思想转变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明代以来围绕《赤壁》二赋之优劣展开了广泛探讨,梳理之后可以发现,抛开技巧、结构的具体对比,明清针对《赤壁》二赋的争论焦点,实际正指向于文章的思想层面。因此,二赋的优劣对比,隐含着苏轼人生思考状况的考察,而这与他逐渐形成的体道方式有关。苏轼体道方式的框架与《东坡易传》中对"道""性"的阐发相呼应,它超越了佛、道、儒的简单叙述,在不断的人生实践中,形成了苏轼旷达适意的观物处世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赤壁赋》 《东坡易传》
原文传递
“乐水行舟”:苏轼的性命观及其在中国艺术中的回响
10
作者 王一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5,共11页
“乐水行舟”意象是苏轼性命观念的重要载体,苏轼通过这一主题探求同际遇变化及生命流逝的和解之方。舟和水分别触及苏轼关于生存困境和君子本性的思考,“乐水行舟”内含“尽性至命”“性命一如”并获终极安顿的完整语境。苏轼对“乐水... “乐水行舟”意象是苏轼性命观念的重要载体,苏轼通过这一主题探求同际遇变化及生命流逝的和解之方。舟和水分别触及苏轼关于生存困境和君子本性的思考,“乐水行舟”内含“尽性至命”“性命一如”并获终极安顿的完整语境。苏轼对“乐水行舟”的书写影响有二:舟与水的视觉情境因凝集苏轼个人命运而具有典范意义,其象征意味为后世众多东坡乐水图像共享;有关性命的哲思赋予中国古代艺术中常见的渔隐和舟游主题以丰富内涵,在后者对“乐水行舟”的表现中,水与舟的组合亦具有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的意义关联。探究苏轼在这些常见的古代艺术现象中扮演的角色,有助于深化今人对中国文艺思想和艺术哲学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命 赤壁 海上苏 文人画 图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