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说“趁”及相关问题
1
作者 殷晓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6,共7页
现在广泛存在于北方方言区的动词"撵"和历史上的动词"趁",二者可能系同词异写关系。与"趁"同在"赶逐"概念域的"赶"自唐末产生,实力不断加强,可能在宋末已成为流行大江南北的通语词,... 现在广泛存在于北方方言区的动词"撵"和历史上的动词"趁",二者可能系同词异写关系。与"趁"同在"赶逐"概念域的"赶"自唐末产生,实力不断加强,可能在宋末已成为流行大江南北的通语词,之后更是在元明清长达六百年的时间内横跨"追赶""驱逐"两个概念域,且是当时的绝对主导词;之后其在"追赶"概念域中的主导地位被"追"重新夺回,"赶"退为通语中"驱逐"义动词的代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词异写 追赶 驱逐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杨氏家藏方》趁痛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机制
2
作者 邱志豪 夏瑞博 +3 位作者 陈嘉茜 曾明梅 陈雨莹 杨科朋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4年第10期1-4,21,共5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趁痛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等4个数据库获取趁痛散药物信息,通过GeneCards等5个数据库筛选已知的强直性脊柱炎靶点;利用Cytoscape等工具构建Venny图、相关网络图;利用DAVID对...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趁痛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等4个数据库获取趁痛散药物信息,通过GeneCards等5个数据库筛选已知的强直性脊柱炎靶点;利用Cytoscape等工具构建Venny图、相关网络图;利用DAVID对交集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并借助微生信对结果可视化;从PDB中获得靶蛋白导入Autodock,进行虚拟分子对接分析。结果:经过筛选趁痛散共有103个中药成分作用于99个交集靶点;构建PPI网络图筛选3个核心靶点;构建中药-靶点网络图筛选3个中药成分;GO功能分析主要涉及对外反应等;KEGG富集分析得到IL-17信号通路等关键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趁痛散中的槲皮素等与血清白蛋白等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研究预测了趁痛散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可能作用机制,但还须后续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杨氏家藏方 趁痛散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说“趁”——基于晋唐间(5-10世纪)演变史的考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真大成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9-173,192,共15页
本文考察表追赶义的"趁"在晋唐间(5-10世纪)的发展演变。"趁"最早记载于5世纪的文献,是当时陕甘一带的方言词。它在6世纪末7世纪初时逐渐行用,不过使用区域仍有局限。7世纪后,"趁"使用得更为普遍。至晚... 本文考察表追赶义的"趁"在晋唐间(5-10世纪)的发展演变。"趁"最早记载于5世纪的文献,是当时陕甘一带的方言词。它在6世纪末7世纪初时逐渐行用,不过使用区域仍有局限。7世纪后,"趁"使用得更为普遍。至晚在中晚唐时期,"趁"已行用南北,成为通语词。随着"趁"的使用时间与空间不断延续、扩大,词义日渐丰富,组合功能逐渐增强。同时"趁"在追逐语义场中与"追"、"逐"展开竞争,以其强烈的口语性表现得相当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词 方言词 通语 词义 组合功能 聚合关系
原文传递
东南方言多功能介词“趁”的语义演变 被引量:3
4
作者 吴福祥 金小栋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3-469,共7页
东南方言中,介词“趁”除了表示利用时机,还表示经由、源点、依据、方向与伴随。这些功能都是从追逐义动词“趁”直接或间接演变而来的。文章构拟了“趁”的语义演变路径:“追逐>利用时机”、“追逐>跟随>经由/依据/伴随”、... 东南方言中,介词“趁”除了表示利用时机,还表示经由、源点、依据、方向与伴随。这些功能都是从追逐义动词“趁”直接或间接演变而来的。文章构拟了“趁”的语义演变路径:“追逐>利用时机”、“追逐>跟随>经由/依据/伴随”、“经由>处所源点>时间源点”、“追逐>赶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方言 多功能介词 “趁” 追逐义 跟随义 语义演变
原文传递
“趁”之来源补论 被引量:2
5
作者 真大成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2,共3页
《集韵》"蹨,蹈也,逐也;或作跈、趁"乃是受到同形字的影响误将本来分属两个不同的词的含义混杂起来,表追逐、驱赶义的"趁"和"撚/蹨/捻/撵"是不同时期来源于方言的新词,二者之间只是历史同义词,没有词源... 《集韵》"蹨,蹈也,逐也;或作跈、趁"乃是受到同形字的影响误将本来分属两个不同的词的含义混杂起来,表追逐、驱赶义的"趁"和"撚/蹨/捻/撵"是不同时期来源于方言的新词,二者之间只是历史同义词,没有词源意义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源 《集韵》
原文传递
论“闻”之“趁”义的来源
6
作者 马菁屿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7-106,共10页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译经中多用“曼”表“趁”义,大约可与梵语的原始语尾“mo”(原形为mas,因句内连声变为mo)对应。唐以后的中土文献,多用“闻”表“趁”义,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部分地区方言中仍使用。“闻”之“趁”义的产生是...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译经中多用“曼”表“趁”义,大约可与梵语的原始语尾“mo”(原形为mas,因句内连声变为mo)对应。唐以后的中土文献,多用“闻”表“趁”义,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部分地区方言中仍使用。“闻”之“趁”义的产生是句法和词法赋予的。“闻”与“曼”古音同,都可用于将来时;与“看”意义相通,都可表听闻、趁义。三个词中“闻”具备音义结合的条件,是以胜出,替代了“曼、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原文传递
副词“趁机”的分布表现与语义特征
7
作者 张博闻 《现代语文》 2021年第10期37-42,共6页
副词“趁机”具有较强的唯状性,一般情况下紧贴谓语出现,主要表达“利用时机”义。在句类分布方面,“趁机”主要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在共现成分方面,“趁机”主要修饰自主动词和表示消极意义的动词,而且能够与“把”字句、“被”字... 副词“趁机”具有较强的唯状性,一般情况下紧贴谓语出现,主要表达“利用时机”义。在句类分布方面,“趁机”主要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在共现成分方面,“趁机”主要修饰自主动词和表示消极意义的动词,而且能够与“把”字句、“被”字句共现。根据“趁机”的分布表现,可以提取出其语义特征:目的凸显性、动量时量限制性、条件触发性与述人指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趁机” 分布 语义特征
下载PDF
中古新詞“趁”與文獻斷代
8
作者 真大成 向學春 《汉语史学报》 2019年第1期101-104,共4页
"趁"作爲中古新詞,在發展過程中所産生的新義新用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這種時代特徵有助於進行文獻斷代。文章以"趁"的某些新義新用法的時代性爲據,對《齊民要術》卷前《雜説》和王梵志詩、寒山詩的時代作出研判。
关键词 時代性 斷代
原文传递
“趁錢”南北詞義考——由偏指引起的詞義演變 被引量:1
9
作者 江藍生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115-128,共14页
'趁錢'在現代漢語方言中詞義南北兩分:北方的意思是'有錢','趁'爲'擁有'和'富有'義;南方'趁錢'的意思是'掙錢、賺錢','趁'爲'掙、賺(錢)'義。文中指出:'... '趁錢'在現代漢語方言中詞義南北兩分:北方的意思是'有錢','趁'爲'擁有'和'富有'義;南方'趁錢'的意思是'掙錢、賺錢','趁'爲'掙、賺(錢)'義。文中指出:'趁錢'偏指'能掙到錢'是該詞詞義演變的關鍵,基於能掙到錢就是有錢的聯想,遂使'趁錢'産生'有錢'義,'趁'對應産生出'擁有'和'富有'義。本文通過個案歷史考察,論證語義正向偏指是漢語某類詞義演變的特殊機制。文中還介紹了《現代漢語詞典》各版對'趁、趁錢'條目的處理或修訂,認爲有的詞典把'稱錢'作爲推薦詞形恐非所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語義正向偏指 趁錢 賺錢 掙錢 稱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