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子的“践形”观与仁义之道视域下的道德正当性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志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34-39,共6页
孟子在与告子相互争辩中确立了人性善和仁义内在的观点,但如何将人性之善和内在于人性中的仁义等德性外显出来,这是孟子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其独特的"践形"观。"践形"即是将内在德性充分表现于外在形体之中... 孟子在与告子相互争辩中确立了人性善和仁义内在的观点,但如何将人性之善和内在于人性中的仁义等德性外显出来,这是孟子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其独特的"践形"观。"践形"即是将内在德性充分表现于外在形体之中,最终达到内在德性与外在行为的完美统一,这种德行之间的统一性在孟子那里以善与正当性的关系得以突显。这篇文章首先结合出土简帛中的儒家文献考察了孟子的"践形"观,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分析孟子仁义之道下的道德正当性观念,从而阐明孟子道德形而上学的内外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践形” 仁义之道 道德正当性
下载PDF
论“儒家精神” 被引量:2
2
作者 顾士敏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0年第4期98-106,共9页
“儒家精神” ,是中国文化中一件不可能忘却的“遗嘱”。无论在任何意义上 ,都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释读为某种“哲学”或某种“宗教” ,也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诠释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或一种行为的“实践”。因此提出一... “儒家精神” ,是中国文化中一件不可能忘却的“遗嘱”。无论在任何意义上 ,都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释读为某种“哲学”或某种“宗教” ,也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诠释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或一种行为的“实践”。因此提出一个“儒家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精神” “性” 民族文化 “践形”
全文增补中
论孟子的精神修炼 被引量:7
3
作者 匡钊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52,共11页
孟子对人心的探索和对于精神修炼工夫的发掘,使早期儒家在这方面的思想变得真正丰满与完整。孟子曾用一系列大体对等的术语来指称精神修炼工夫,如"存心"、"求放心"、"养心"。对于"养心",孟子... 孟子对人心的探索和对于精神修炼工夫的发掘,使早期儒家在这方面的思想变得真正丰满与完整。孟子曾用一系列大体对等的术语来指称精神修炼工夫,如"存心"、"求放心"、"养心"。对于"养心",孟子首先明确将其与"寡欲"联系起来,这与他对于"求在我者"和"求在外者"的分辨有关,人欲属于"求无益于得"的那些内容,在精神修炼中应通过负面的工夫加以制约。对于"养心"的目标,在孟子看来大约不外就是让"良心"袒露,既不受外来因素也不受内在欲望的威胁,对于这样的精神状态,孟子称之为"不动心"。达到此种状态,需通过"知言养气"的修养技术。这套工夫论是孟子对精神修炼的全部理解中最重要的部分,可被视为"知言"、"集义"与"养气"两种精神修炼技术的平行开展。孟子"知天"、"事天"的言论,最终是在"天人有分"的前提下,强调我们应通过精神修炼之途径而达成理想人性,在取决于人自己的修身与不取决于自己的命运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修炼 知言养气 践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