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时代归属与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高坤顺
吴庆勋
彭靖淞
郭颖
马正武
-
机构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
出处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6,共8页
-
基金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海域勘探新领域及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16ZX05024-003)”部分研究成果
-
文摘
钻探揭示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地层结构在东西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寒武纪地势西高东低、中生代末地势西低东高,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跷跷板”现象。综合运用钻井、锆石U-Pb年代学、微古生物化石、三维地震等资料,明确了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基底时代归属,刻画了中生界、古生界残余地层分布特征。渤海西部前寒武系为变质岩基底,其年龄大致可以分为2 500 Ma左右和3 000 Ma左右两组,属于前中元古界;郯庐断裂东侧前寒武系古生物分析首次在渤海海域探井中发现新元古代疑源类化石,明确该区前寒武系碳酸盐岩为新元古界。郯庐断裂以西普遍残存古生界和局部残存侏罗系,郯庐断裂以东古生界几乎剥蚀殆尽,无侏罗系。南华纪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以及印支期华南、华北两板块剪刀式碰撞是造成研究区前新生代构造演化“跷跷板”现象的主要原因。
-
关键词
渤海
前新生代
基底时代
构造演化
郯庐断裂
“跷跷板”现象
南华纪
锆石U-PB定年
疑源类化石
-
Keywords
Bohai sea
pre-Cenozoic
age of the basement
tectonic evolution
Tanlu fault
"seesaw" phenomenon
Nanhua period
zircon U-Pb dating
acritarchs fossil
-
分类号
TE12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
-
题名两种可能演变情形下20世纪热盐环流演变特征的重建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程军
郭品文
张福颖
刘征宇
刘林蔚
丘文先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Center for Climatic Research &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北京大学气候与海-气实验室、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江苏省宿迁市气象局
-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78-1790,共13页
-
基金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编号:2012CB9552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130105,40776017)
+2 种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编号:GYHY200906016)
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试验室开放课题(编号:KLME0507)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资助
-
文摘
作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成员,热盐环流在20世纪的演变特征对于其自身演变规律及其相应气候影响的研究十分关键.研究该问题两种途径(直接观测与间接重建)的结论存在显著差异(减弱与非减弱),且可信度皆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基于热盐环流强度改变所引起的最显著气候影响—南北半球间海气界面温度(表面海温及气温)的"翘翘板"现象,在两种可能的演变情形下,由相应的模式试验建立海气界面温度"跷跷板"现象强度与热盐环流强度异常间的统计模型,继而由多个实测海气界面温度资料集对该时期热盐环流的强度异常进行重建.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减弱情形下热盐环流的强度异常与"跷跷板"现象的强度之间在10a以上尺度范围内显著相关,非减弱情形下两者在40a以上尺度范围内显著相关.本文两种情形下的重建结果相一致,同时指出工业革命以来热盐环流的演变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增强"4个阶段,且年代以上尺度范围内的变化幅度约1Sv.4个演变阶段的转换时间分别为20世纪10年代中期、20世纪40年代及20世纪70年代中期.本文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的重建结果,指出该时期热盐环流可能未发生趋势性的减弱,还是以年代际波动为主.
-
关键词
热盐环流
20世纪
重建
“跷跷板”现象
表层海温
表层气温
-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