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雅俗分野”到“雅俗合流”:民国时期上海对评剧的接受(1935—1937) 被引量:1
1
作者 姜岩 陈劲松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1-16,共6页
1935年,上海一度出现"评剧热",表现为报刊上涌现的大量演出信息与剧目评价;1937年,上海进入"孤岛时期",随着演员锐减与剧目匮乏,上海评剧逐渐萧条。上海特有的"雅俗文化"是审视这一现象的合理角度。1935... 1935年,上海一度出现"评剧热",表现为报刊上涌现的大量演出信息与剧目评价;1937年,上海进入"孤岛时期",随着演员锐减与剧目匮乏,上海评剧逐渐萧条。上海特有的"雅俗文化"是审视这一现象的合理角度。1935年,以冯叔鸾(马二先生)为代表的上海剧评家怒斥"蹦蹦戏"在市民阶层的风行,于是造成"雅俗分野",上海市教育局的"约谈"行为更是加深了二者的鸿沟;1936年,上海评剧进入全盛期,特点是"流派之争"与"起源之争",为"雅俗文化"提供彼此交流的机会;1937年,为振兴上海评剧,进步人士与市民阶级群策群力,他们要求戏曲革新的呼声使得"雅俗合流"。在此过程中,上海"求新求变"的戏曲生态与"雅俗互动"的文化品格得到巩固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文化 民国时期 上海评剧 “蹦蹦戏”
下载PDF
论张爱玲笔下的男性角色与现代的想象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梅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6期678-681,共4页
张爱玲塑造的一系列西化的男性角色是亲历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上海人"对现代的想象。张爱玲利用"上海人的观点"颠覆了"五四"文人的现代观,然后又以颓废的现代观消解了"上海人"的现代观,最后以&qu... 张爱玲塑造的一系列西化的男性角色是亲历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上海人"对现代的想象。张爱玲利用"上海人的观点"颠覆了"五四"文人的现代观,然后又以颓废的现代观消解了"上海人"的现代观,最后以"蹦蹦戏花旦"的传统形象反拨了西方的颓废的现代观。而对现代观的逐步消解和传统"花旦"形象的建构则是通过西化背景的男人与传统背景的女人之间的故事逻辑来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上海人的观点” 颓废 传统 “蹦蹦花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