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性电影”与黎锦晖的软性歌曲
1
作者 魏萍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7,共9页
本文尝试从电影歌曲的音乐形式入手,分析两部代表性的"软性电影"(《初恋》、《永远的微笑》)与黎派软性歌舞之间的相似特征;以此面向剖析黎锦晖及其黎派歌舞被左派批驳的根本原因;还原黎派歌舞文化的多元性,彰显历史的复杂性... 本文尝试从电影歌曲的音乐形式入手,分析两部代表性的"软性电影"(《初恋》、《永远的微笑》)与黎派软性歌舞之间的相似特征;以此面向剖析黎锦晖及其黎派歌舞被左派批驳的根本原因;还原黎派歌舞文化的多元性,彰显历史的复杂性;克服电影文化、批评史上长期将"软"、"硬"作二元对立的话语表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性电影” 黎锦晖 歌舞
原文传递
浅谈“软性电影论”
2
作者 张子佩 《语文教学通讯》 2021年第36期86-88,共3页
"软性电影论"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思潮,因其观点与时代导向相违背而受到批判。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软性电影论"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积极意义。引入"软性电影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对其主要观点进... "软性电影论"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思潮,因其观点与时代导向相违背而受到批判。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软性电影论"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积极意义。引入"软性电影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对其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多部影片,着重从"软性电影论"对电影创作和理论发展等方面的艺术贡献,以及对后世电影产生的正面影响等角度进行论述,从而并对"软性电影论"做出比较全面客观的剖析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软电影论” 电影理论与批评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电影话语与夏衍 被引量:2
3
作者 丁亚平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2-17,共6页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 电影话语 夏衍 电影剧作家 类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派前进意识 “软性电影”
下载PDF
抗战全面爆发前夕中国电影的生态面貌管窥——以1937年的《艺海风光》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袁庆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0-16,94,共7页
由三个短片组成的《艺海风光》,是"联华"—"华安"公司于1937年出品的第二部短故事片合集,同样属于新东家凝聚人气、巩固市场的应急之作。这部近几年才对外公映的(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影片再一次证明,全面抗战... 由三个短片组成的《艺海风光》,是"联华"—"华安"公司于1937年出品的第二部短故事片合集,同样属于新东家凝聚人气、巩固市场的应急之作。这部近几年才对外公映的(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影片再一次证明,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中国电影制作主流,主要涵盖国防电影(运动)和新市民电影形态。对《艺海风光》读解的当下价值和意义在于,国防电影、新市民电影与新民族主义电影,不仅是战前中国电影生态的全部面貌,而且也是抗战期间能够被不同地缘政治接纳和得以发展的电影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市民电影 新民族主义电影 国防电影 “软性电影” 大腿舞
下载PDF
再读“软性电影论” 被引量:5
5
作者 安燕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3-115,共3页
作为一种美学思潮,"软性电影论"在以往中国电影历史的叙述中,一直是一个被清算的对象.然而,当历史尘埃落定,使我们得以拭去种种意识形态的锈斑,仔细辨认"软性电影论"的思想来源、政治态度、艺术观念后,就会发现以... 作为一种美学思潮,"软性电影论"在以往中国电影历史的叙述中,一直是一个被清算的对象.然而,当历史尘埃落定,使我们得以拭去种种意识形态的锈斑,仔细辨认"软性电影论"的思想来源、政治态度、艺术观念后,就会发现以前对它的评价过于简单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电影论” 美学思想 中国 电影理论 历史叙述 娱乐功能 艺术审美
原文传递
论艺华公司的“软性”伦理片——以《小姊妹》《弹性女儿》为例
6
作者 周仲谋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31,共4页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艺华影业公司与明星、天一、联华、新华等公司并称为"三足两翼"。在长达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艺华公司摄制过大量的左翼电影、"软性电影"和"孤岛"娱乐片。本文以《小姊妹》和《弹性女儿...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艺华影业公司与明星、天一、联华、新华等公司并称为"三足两翼"。在长达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艺华公司摄制过大量的左翼电影、"软性电影"和"孤岛"娱乐片。本文以《小姊妹》和《弹性女儿》两部影片为例,初步探讨艺华公司的"软性电影"在伦理片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华公司 “软性电影” 伦理片 命运
原文传递
作为电影导演的穆时英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贺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83,共7页
穆时英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重要的电影理论家、批评家。与历来对其理论、批评话语的重视相比,关于其电影创作、导演方面成就的探讨,却是研究空白。本文利用新发掘的大量原始文献资料,考察其创作《中国万岁》《十... 穆时英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重要的电影理论家、批评家。与历来对其理论、批评话语的重视相比,关于其电影创作、导演方面成就的探讨,却是研究空白。本文利用新发掘的大量原始文献资料,考察其创作《中国万岁》《十五义士》两部电影剧本、自编自导《夜明珠》的重要史迹,并探究其导演生涯如何发端、终结,乃至其导演实践与理论、批评话语之间的互涉关系。本文指出,穆时英在电影界短暂、曲折但可圈可点的职业生涯与影艺探索,既是重写中国电影史不可或缺的章节,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值得深入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时英 电影导演 “软性电影” 职业生涯 “新感觉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