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庄子》的“适”与“迹”——庄子自然论范畴的诠释 被引量:1
1
作者 涂光社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44-48,共5页
庄子人生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精神上的完全自主和自由,充分地享受现世的自然生命,所以倡导作“逍遥游”。这种追求也体现在他关于“适”与“迹”的论述中,“适”的核心是体验和享受生命的快乐,消除“迹”的宗旨在于将生命精神的运作... 庄子人生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精神上的完全自主和自由,充分地享受现世的自然生命,所以倡导作“逍遥游”。这种追求也体现在他关于“适”与“迹”的论述中,“适”的核心是体验和享受生命的快乐,消除“迹”的宗旨在于将生命精神的运作融入自然。“适”与“迹”是庄子自然论中的重要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适” “迹”
下载PDF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2
作者 赵立伟 《汉字汉语研究》 2020年第3期40-46,55,124,125,共10页
"迹"在古文字及古隶阶段均从"朿"得声,西汉元成时期开始出现从"亦"的"迹"字,这一更替过程至东汉时期最终完成,语音的发展和形体的演变是促使这一声符替代现象发生完成的根本原因。由此可以推断... "迹"在古文字及古隶阶段均从"朿"得声,西汉元成时期开始出现从"亦"的"迹"字,这一更替过程至东汉时期最终完成,语音的发展和形体的演变是促使这一声符替代现象发生完成的根本原因。由此可以推断,锡铎旁转的现象在西汉晚期便已存在,并非如学界之前所认为的那样至东汉才开始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符替换 锡铎旁转
下载PDF
“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 被引量:2
3
作者 商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9-112,共14页
关于胜迹书写,向来有“地以一诗传”的说法。因此可以借助“迹”的概念来考察“地”,并通过“文”的范畴对题写胜迹的现象做出解释。题写胜迹并不是为了创造一个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性的地点,而是在真实或想象的胜迹遗址和地标建筑基址上... 关于胜迹书写,向来有“地以一诗传”的说法。因此可以借助“迹”的概念来考察“地”,并通过“文”的范畴对题写胜迹的现象做出解释。题写胜迹并不是为了创造一个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性的地点,而是在真实或想象的胜迹遗址和地标建筑基址上,形成一个具有内在感知结构、普遍性文学母题和文字修辞法度的诗歌空间,由此塑造读者对胜迹的体验和想象。这一诗歌空间具备自我衍生的潜力,它将胜迹文本化,并且反过来造就了文本化的胜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与实 金陵凤凰台 诗歌空间
原文传递
论郭象的“名教”即“自然”之辨
4
作者 邵丽坤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8-32,共5页
做为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玄学思潮在郭象那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他将前代思想家关于名教和自然的论争进行了综合,并以"性分"和"迹"、"所以迹"等概念和范畴沟通"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做为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玄学思潮在郭象那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他将前代思想家关于名教和自然的论争进行了综合,并以"性分"和"迹"、"所以迹"等概念和范畴沟通"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使二者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和谐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玄学 “名教” “自然” “迹” “所以迹”
下载PDF
孟子《诗》说与汉代《诗》的经学化——以鲁诗“四始”说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9-172,共4页
鲁诗"四始"说不仅是对鲁诗诗学价值的最早定位,同时也是对汉代诗学意义的首次系统化表达。然而从清代开始,"四始"说被视为无人能解的学术之谜,通过对"四始"说与孟子诗学观的比较会发现,鲁诗"四始&qu... 鲁诗"四始"说不仅是对鲁诗诗学价值的最早定位,同时也是对汉代诗学意义的首次系统化表达。然而从清代开始,"四始"说被视为无人能解的学术之谜,通过对"四始"说与孟子诗学观的比较会发现,鲁诗"四始"说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说的继承。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鲁诗"四始"说的真正内涵,也有助于理清孟子与鲁诗乃至整个汉代四家诗之间的诗学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鲁诗 “四始” 经学 “迹熄诗亡”说
下载PDF
南北朝史书词语考释三则
6
作者 王彦坤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3-155,共3页
南北朝史书中,"拔迹"有"起家,出身"、"起行,登程"、"兴起,崛起"等义,"保合"有"保守,保持"、"安定和谐,安集"之义,"锐"有"坚定,坚决"、&qu... 南北朝史书中,"拔迹"有"起家,出身"、"起行,登程"、"兴起,崛起"等义,"保合"有"保守,保持"、"安定和谐,安集"之义,"锐"有"坚定,坚决"、"专一,专心"之义,均不为当代大型字典、词典所收录。史书所见辞书漏收词语之普查、考释工作,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合 考释
下载PDF
工程机械构件非线性振动的数值仿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晓宏 曹会宁 刘红军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2-105,共4页
利用等效线性化的方法分析了工程机械结构的间隙非线性振动问题。计算模型采用工程机械中常见的带间隙和初载偏移的非线性系统,给出了这类系统的等效刚度和幅频特性。
关键词 非线性振动 等效线性化 工程机械 数值仿真
下载PDF
石涛“一画”论初探
8
作者 皮运汤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7-41,共5页
石涛的“一画”论博大精深 ,自成体系 ,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深远。其所说一画是万物生成演化的根本法则。作为法则 ,它是充满灵气之法 ,自由之法 ,变化无迹之法。而其实质则是形神统一体、天人合一体、内在生命力及其表现统一体。石涛将... 石涛的“一画”论博大精深 ,自成体系 ,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深远。其所说一画是万物生成演化的根本法则。作为法则 ,它是充满灵气之法 ,自由之法 ,变化无迹之法。而其实质则是形神统一体、天人合一体、内在生命力及其表现统一体。石涛将其引申为审美创造法则 ,以指导人们如宇宙创生那样创造出活生生的第二自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涛 “一画”论 美学理论 “无法” 审美观
下载PDF
石涛“神遇”说的创作论构成逻辑及价值意义--石涛画学创作论研究之二
9
作者 张逸 Shi Tao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4-20,共7页
石涛《画语录》之《山川章第八》提出"神遇"说,旨在阐发中国绘画艺术主客体心灵精神交流会通境界。从庄子"神遇而不以目视"到石涛"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其渊源发展不仅融入道家"自然""无... 石涛《画语录》之《山川章第八》提出"神遇"说,旨在阐发中国绘画艺术主客体心灵精神交流会通境界。从庄子"神遇而不以目视"到石涛"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其渊源发展不仅融入道家"自然""无为"之道,而且汇通儒家强调主体进取创造精神之理,落实在其"一画"说与"画从心"说基础上,聚焦于艺术感悟理论阐发,构建文艺创作之心物交感、神与物游、应感妙悟、情景交融、意与境偕、人文化成、笔与墨会等内涵外延与理论构成,具有深远的创作实践与文艺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涛《画语录》 “神遇” “迹化” 创作主客体关系 艺术感悟
下载PDF
建筑文化遗产的继往开来与当前意义--基于华人历史经验与社会脉络的论说
10
作者 王琛發 《地方文化研究》 2017年第3期25-32,48,共9页
每座建筑的历史文化源于建筑自身以及它周遭环境发生的各种人、物、事的变化。城镇或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也是当地建筑文化互动互构与此消彼长演变的综合表达。这意味着,建筑本身或特定建筑与周遭环境互构形成的"场所",是其整... 每座建筑的历史文化源于建筑自身以及它周遭环境发生的各种人、物、事的变化。城镇或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也是当地建筑文化互动互构与此消彼长演变的综合表达。这意味着,建筑本身或特定建筑与周遭环境互构形成的"场所",是其整体景观地区的文化载体兼历史标征,让人们拼凑、诠释无从完整重现的过去,也藉此叙述过去、现在、未来的合理或不当。而汉语"古迹"的原来涵义重视"古"而关注在"人、事"之"迹",这涉及华人传统思维方式,是以使用者/参观者的心意为本,带出具有情境感受的建筑之"迹",以"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发思古之幽情"达"文以载道"之效。这样的观念,对于华人如何追随祖辈传统、活用建筑文化遗产,很有指导意义。而当前真相,一方面是"全球化"对各国国族建构带来"文化同质化"压力,另一方面是"全球化"和"国家体制"孕育的"流动空间",还有国族建构引起的对待少数族群/地方社会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冲击着弱势方原来的传统社会结构与社会价值,动摇其传承空间。这些群体如何认识与叙述自身文化遗产,涉及他们如何诠释与重构自身的历史定位、文化认知与社会生活空间,也涉及群体如何维续或扩大自身不论在物质、形而上领域的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少数族群/地方社会 话语 认同 记忆
下载PDF
《真迹题跋录》与王翚《临〈富春山居图〉》第一本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鹏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4-122,共9页
王翚一生临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已知的至少有七本,今存世有三本,分别收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临仿时间最早的为《过云楼书画记》卷六所引《真迹题跋录》记载的"石谷《富春山图》尚有壬寅... 王翚一生临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已知的至少有七本,今存世有三本,分别收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临仿时间最早的为《过云楼书画记》卷六所引《真迹题跋录》记载的"石谷《富春山图》尚有壬寅长夏避暑修吉堂临本"。因恽寿平与王时敏都曾经提到王翚在常州为唐宇昭临《富春山居图》,以致学界以为给唐宇昭的临本便是"壬寅本"。但顾氏过云楼旧藏《真迹题跋录》一书稿本还存世,据书中所记,知"壬寅本"并非为唐宇昭所临,而是另有其人。本文通过文献与书画材料,考证了《真迹题跋录》的作者以及"壬寅本"的上款人身份,并对王翚康熙十一年(1672年)与常州近园主人杨兆鲁的交游以及在近园的活动作一钩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跋录 富春山居图 杨兆鲁 杨沇
原文传递
日本近代旅行指南中的中国江南
12
作者 何荷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0-107,共8页
近代日本第一本有关江南的旅行指南《江南的名胜史迹》,通过与名胜史迹相链接的典故和诗歌铺陈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构江南形象的同时规训读者的江南认识;由苏州精养轩旅馆出版的《苏州指南》则将精养轩旅馆包装成一家联通中日致力于... 近代日本第一本有关江南的旅行指南《江南的名胜史迹》,通过与名胜史迹相链接的典故和诗歌铺陈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构江南形象的同时规训读者的江南认识;由苏州精养轩旅馆出版的《苏州指南》则将精养轩旅馆包装成一家联通中日致力于所谓的“日中亲善”的旅馆,同时借助“日中快速联络船”的开通带来的便利条件打造江南游览“专线”,推动江南成为了近代日本人中国旅行的热门目的地。相较于日本情报机构公然阐明的对中国的征服、占领和侵略,近代日本有关江南的旅行指南则用一种天真无辜的浪漫想象构建与江南的“一体感”和“亲近感”,以此触发国民视江南为日本国土之延长线的殖民欲望,无形中参与并融入到了近代日本开展江南经营与殖民的历史话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的名胜史 《苏州指南》 苏州精养轩 日中快速联络船
原文传递
先秦《诗》学新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广辉 许宁宁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共10页
《诗》是西周王官之学的首选教材。尽管先秦还不是经学时期,像《诗》这类文献已经具有了经典的地位。在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场合,卿大夫之间常以"赋诗断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志愿。春秋末期孔子教育学生要经常诵《诗》,且要... 《诗》是西周王官之学的首选教材。尽管先秦还不是经学时期,像《诗》这类文献已经具有了经典的地位。在各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场合,卿大夫之间常以"赋诗断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志愿。春秋末期孔子教育学生要经常诵《诗》,且要善于运用,并把解《诗》当作一种认识天道和人性的手段。战国中期孟子的"迹熄诗亡"说成为诗学史上的一大公案,众说纷纭。相比之下,我们比较赞同郑樵与吕祖谦的诠释,即所谓的"《诗》亡"是一个全称判断。他们所称之"亡",是"无有"之意,是说此后不复有《诗》一类诗篇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官之学 赋诗断章 孔子解《诗》之法 孟子“迹熄诗亡”说 《诗》
原文传递
论石涛“神遇”说的创作构成论意义
14
作者 张逸 《中外文论》 2016年第1期229-238,共10页
石涛'神遇'说旨在阐发中国绘画艺术主客体心灵的交流会通。从庄子'神遇而不以目视'到石涛'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其渊源发展不仅融入道家'自然''无为'之道,而且汇通儒家强调主体进取创造精神之... 石涛'神遇'说旨在阐发中国绘画艺术主客体心灵的交流会通。从庄子'神遇而不以目视'到石涛'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其渊源发展不仅融入道家'自然''无为'之道,而且汇通儒家强调主体进取创造精神之理,落实在其'一画'说与'画从心'说基础上,聚焦于艺术感悟理论阐发,构建文艺创作之心物交感、神与物游、应感妙悟、情景交融、意与境偕、人文化成、笔与墨会等内涵外延与理论构成,具有深远的创作实践与文艺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涛 《画语录》 “神遇” “迹化” 创作构成 艺术感悟
原文传递
A Study on the Controversy con-cerning the Private Life of Jesuit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Tang Ruowang)
15
作者 Jin Guoping Wu Zhiliang Zhao Baohua(Translate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5年第4期181-182,共2页
关键词 A Study on the Controversy con-cerning the Private Life of Jesuit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Tang Ruowa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