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透视主义”的透视鲁迅——对文学史述史机制中有关鲁迅评价的几点反思
1
作者 贾振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11,共5页
近百年鲁迅研究和评价史上有两个极致:一是毛泽东,一个是苏雪林。前者赞誉鲁迅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新中国的圣人”、“三个伟大”、“九个最”,评价之高中国自古以来好像也未有几人堪享此荣,他旋转乾坤后更是一言定河山,不... 近百年鲁迅研究和评价史上有两个极致:一是毛泽东,一个是苏雪林。前者赞誉鲁迅为“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新中国的圣人”、“三个伟大”、“九个最”,评价之高中国自古以来好像也未有几人堪享此荣,他旋转乾坤后更是一言定河山,不但左右鲁迅研究的走向,而且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律令甚至思维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透视主义” 评价 反思 史述 文学 新中国 思维习惯
下载PDF
《山居秋暝》的“透视主义”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彭舒羽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47-50,66,共5页
运用"透视主义"的文本层次分析方法,对古典诗歌《山居秋暝》进行了分析,尝试打破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之界限,从声音层面的平仄和押韵、以"空"字为例的语词意义单元、意蕴深厚的多种意象、包蕴诗情和禅境的意境四个... 运用"透视主义"的文本层次分析方法,对古典诗歌《山居秋暝》进行了分析,尝试打破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之界限,从声音层面的平仄和押韵、以"空"字为例的语词意义单元、意蕴深厚的多种意象、包蕴诗情和禅境的意境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得出该诗音韵美、语义丰、意象深、意境宏的审美价值,并阐明当下阅读古诗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居秋暝》 “透视主义” 文本层次分析
下载PDF
韦勒克的批评史研究方法述评 被引量:7
3
作者 杨冬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24,共6页
关键词 批评史 韦勒克 文学批评 研究方法 文学理论 批评家 近代文学 相对主义 “透视主义” 理论主张
下载PDF
论韦勒克的文学史观 被引量:5
4
作者 乔国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4-87,共14页
自从出现文学史这种记载文学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史书体裁以来,国内外各类文学史著作数量之多编写体例之杂芜、混乱已非同一般。但文学史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史书,其性质、写作方法等如何,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 自从出现文学史这种记载文学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史书体裁以来,国内外各类文学史著作数量之多编写体例之杂芜、混乱已非同一般。但文学史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史书,其性质、写作方法等如何,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至今对我们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撰写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有人甚至奉为圭皋。该书从不同的侧面详细探讨了文学史的性质、文学史的写作方法等,在阐明自己文学史观的同时并指出了某些已有的文学史观的错误。韦勒克文学史观的理论继承了艾略特所开创的那种从历史的维度、宏观且动态地考察文学作品的传统,而且就其理论的本质而言,他的包括文学价值观在内的一整套文学史观,就是在综合了艾略特与兰瑟姆的本体论诗学和艾略特的"有机整体观"以及"非个性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并发扬光大的。从这一观点出发,韦勒克构建了自己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是在对文学这种意向性存在的"经验客体"进行的批评中,归纳或"提炼"出表达"决定性结构"或价值体系(包括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的文学理论,然后在此理论的指导下,以文学系统内的、"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的前后逻辑关系,在综合通过读者、批评家等人头脑的文学批评的基础上,构成文学史的写作框架。当然,韦勒克文学史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首先,从总体上看,韦勒克对文学存在的认识是偏颇的;其次,韦勒克的文学史观中其实还杂糅了阐释学和新历史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最后,韦勒克的文学进化观也是值得商榷的。韦勒克的文学史观说到底,其实还是坚持对文学内部的研究,而不是与其相关的历史的、社会的、思想史的或心理等背景的研究,没有超出"新批评"对文学的认知范围。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勒克 文学史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透视主义” “文学重建论” 新批评
下载PDF
艾略特的诗歌理论与新批评 被引量:1
5
作者 尹建民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41-46,共6页
艾略特的诗歌理论与新批评尹建民T·S·艾略特是西方现代诗派的先驱人物,他1922年发表的长诗(荒原)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艾略特又是一位著名的批评家,其“非人格”(Im... 艾略特的诗歌理论与新批评尹建民T·S·艾略特是西方现代诗派的先驱人物,他1922年发表的长诗(荒原)在世界文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艾略特又是一位著名的批评家,其“非人格”(Impersonalit)的诗歌批评理论对于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新批评 诗歌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作品 结构主义 文本意义 理查兹 “透视主义” 情感体验
下载PDF
“日神精神”的流变和美的生成──关于尼采美学思想的一点思考
6
作者 乔延军 《云梦学刊》 1996年第2期52-55,共4页
尼采早期美学思想中的“酒神”和“日神”来自于他对古希腊哲学的继承,对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发扬。靠着对古希腊宇宙本体论和永恒生成思想的深刻理解,尼采合“酒神”与“日神”而成“强力意志”,“强力意志”使人作为一次“美的事件”... 尼采早期美学思想中的“酒神”和“日神”来自于他对古希腊哲学的继承,对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发扬。靠着对古希腊宇宙本体论和永恒生成思想的深刻理解,尼采合“酒神”与“日神”而成“强力意志”,“强力意志”使人作为一次“美的事件”在宇宙间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神 日神 “强力意志” “透视主义”
下载PDF
“变脸”后的难题与可能——对一种批评方法的反思
7
作者 杜国景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7-171,共5页
80年代"变脸"后的文学批评,对新中国前三十年文学的正面价值似有难言之隐,多以"反读"代替正读、"发现"代替判断、阐释代替评价。个中原由,除历史本身的某些负面效应,批评方法的缺失也值得反思。借助韦勒... 80年代"变脸"后的文学批评,对新中国前三十年文学的正面价值似有难言之隐,多以"反读"代替正读、"发现"代替判断、阐释代替评价。个中原由,除历史本身的某些负面效应,批评方法的缺失也值得反思。借助韦勒克文学理论的反历史主义立场及其"透视主义"观点,批评似可得到拓展。在"透视主义"的视野下,文本内部呈现方式出现了新的可能性,并可带来外部意义关联的另一种可理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方法 “变脸” “透视主义” 反历史主义 文学批评 80年代 正面价值 负面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