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南子》中的“道德经”对于文化强国的意义
1
作者 孙仁歌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7-30,共4页
阐释抑或释读《淮南子》一书中的若干命题,不单是一种学术研究行为,而且也是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提取正能量滋养的价值取向。以正确的读书观训诂《淮南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为今鉴,“德”为今用,正能量之无限耳。的确,《淮南子... 阐释抑或释读《淮南子》一书中的若干命题,不单是一种学术研究行为,而且也是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提取正能量滋养的价值取向。以正确的读书观训诂《淮南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为今鉴,“德”为今用,正能量之无限耳。的确,《淮南子》源于道家也传承道家之思想,不乏可取之“经”;而其自身也不惜笔墨弘扬圣人之“德”、养生之“道”;尧舜德操,观照古今,滋润亿民,今人时习之,为人为文皆会受益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 《淮南子》 “道德经” 文化强国
下载PDF
基于“道德银行”的高校实践育人平台管理研究
2
作者 刘亚辉 《管理学家》 2024年第22期25-29,共5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精神的价值理念与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和重要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需要多途径多方法多模式并行,方能产生实效。笔者工作的高校通过“道德银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精神的价值理念与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和重要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需要多途径多方法多模式并行,方能产生实效。笔者工作的高校通过“道德银行”实践育人平台的实践表明,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融入课堂教学,以“知”涵养;融入社会实践,以“行”涵养;融入校园文化,以“情”涵养;融入日常管理,以“治”涵养,加快“四融入、四涵养”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银行” 高校 实践育人平台
下载PDF
依据、隐患与对策:职业体育领域中“道德条款”的应用研析
3
作者 王桢 谭广鑫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近年来,受文娱产业的带动,“道德条款”被引入到职业体育领域,成为预防与惩罚职业运动员言行道德失范的重要手段。该条款所拥有的行为规训、责任切割、损害补救等多种机能,使其不仅在体育商业代言、赞助中得到应用,也在体育劳动合同、... 近年来,受文娱产业的带动,“道德条款”被引入到职业体育领域,成为预防与惩罚职业运动员言行道德失范的重要手段。该条款所拥有的行为规训、责任切割、损害补救等多种机能,使其不仅在体育商业代言、赞助中得到应用,也在体育劳动合同、人才培养及其行业管理方面得到了推广。然而,该条款在职业体育领域中的应用时间较短,并且尚未与体育深度融合,以致出现了边界模糊、过度扩张、与隐私保护冲突等隐患。为了排除这些应用隐患、发挥其应有机能,应当在厘清道德失范行为边界的基础上,划定合理的适用范围,兼顾职业运动员个人隐私保护与权利保障,为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体育 “道德条款” 理论依据 存在隐患 排除对策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家校合作
4
作者 房丽丽 王传梅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9-72,共4页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借助信息技术教学优势,使教学内容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新颖独特方式呈现,对于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推进家校有效沟通与合作、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都将起到积极作用。立...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借助信息技术教学优势,使教学内容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新颖独特方式呈现,对于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推进家校有效沟通与合作、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都将起到积极作用。立足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圆点,从家校合作视角出发,聚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家校合作育人教学策略,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家校合作共育模式认知半径,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家校合作 核心素养
下载PDF
党代会报告中的“道德”话语:语义向度及价值意蕴
5
作者 张自永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3期35-41,共7页
“道德”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具有特定内涵和实践指向。历届党代会报告对“道德”话语的塑造,包含公民道德、革命道德、传统道德和政治道德等多重语义向度。在百余年实践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展现了“道德”话语塑造的... “道德”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具有特定内涵和实践指向。历届党代会报告对“道德”话语的塑造,包含公民道德、革命道德、传统道德和政治道德等多重语义向度。在百余年实践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展现了“道德”话语塑造的价值意蕴,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提高人民道德水准的基本价值追求,以及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奠定道德基础的高远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所塑造的“道德”话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党代会 政治话语 公民道德 政德
下载PDF
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路径探析
6
作者 朱坤茜 《教育进展》 2024年第7期1421-1425,共5页
近年来,党和国家就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凸显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学科渗透角度来说,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 近年来,党和国家就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凸显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学科渗透角度来说,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课程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要注重挖掘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资源,完善以劳动为底色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推动家校合作,共建劳动育人环境,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初中 “道德与法治” 融入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优化作业设计探讨
7
作者 高丰 《文理导航》 2024年第25期55-57,共3页
在“双减”背景下,规范优化作业管理,发挥作业育人价值,达到减量增质的目的,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优化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更能够引领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基于此... 在“双减”背景下,规范优化作业管理,发挥作业育人价值,达到减量增质的目的,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优化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更能够引领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基于此,为落实“双减”政策,为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提质增效,本文围绕作业设计展开研究,并结合案例分析等方法给出了如下参考建议:指向学生发展,明确作业目标,优化作业设计;立足单元教学,优化作业内容;重视实践学习,创新作业形式;注重作业分层,减轻学习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道德与法治” 作业设计
下载PDF
庄子寓言中的“道”与“道德”
8
作者 朱慧娟 《湛江文学》 2024年第2期0023-0025,共3页
庄子的寓言借助“寓言”“重言”“卮言”三种言说方式,建构了有机的寓言话语体系。无论是前两者的故事本体,还是“卮言”的寓言论辩,其目的都在借助形象描述与夸张想象,委婉强调无为顺天的哲学观念,教化世人向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的... 庄子的寓言借助“寓言”“重言”“卮言”三种言说方式,建构了有机的寓言话语体系。无论是前两者的故事本体,还是“卮言”的寓言论辩,其目的都在借助形象描述与夸张想象,委婉强调无为顺天的哲学观念,教化世人向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的道德追求,远离是非无序,最终达到美好而远大的“道”之境界。文章探源“寓言”理论,分析《庄子》寓言建构的“三言”世界,并对“道”与“道德”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寓言 “道” “道德
下载PDF
指向法治意识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9
作者 温伟光 《教师博览(下旬刊)》 2024年第6期7-9,共3页
本文聚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阐述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意义,并对指向法治意识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进行了一般性的探究,认为以教材为基础,与生活实际、时政新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加深学生... 本文聚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阐述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意义,并对指向法治意识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进行了一般性的探究,认为以教材为基础,与生活实际、时政新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 初中教育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赵静怡 朱文清 《品位·经典》 2024年第14期56-58,75,共4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底,是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紧贴“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中。非遗融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底,是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紧贴“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中。非遗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这一方式也将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文化自信的扎根、非遗的有效传承与持续创新,因而把非遗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其必要性与价值。虽然目前融入过程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度过低、教师对非遗资源的运用度欠佳、学校对非遗平台的建设度不强等问题,但可以通过完善评价方式、创新教学方式、整合非遗资源等方面来改善目前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德与法治”课程 课程资源
下载PDF
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关于德育实效问题的根源探讨与视角转换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许锋华 杜时忠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57,共4页
传统德育是以“道德人”假设为基础的,由于对“道德人”理解的偏狭,“道德人”在本质上就成为了“义务人”、“责任人”。德育目标过高只是德育低效的表层根源,而“道德人”假设才是传统德育实效性低迷的深层根源。从“道德人”到“经... 传统德育是以“道德人”假设为基础的,由于对“道德人”理解的偏狭,“道德人”在本质上就成为了“义务人”、“责任人”。德育目标过高只是德育低效的表层根源,而“道德人”假设才是传统德育实效性低迷的深层根源。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德育基础的置换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建设是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人” “经济人” 德育实效 制度建设
下载PDF
“道德银行”的困境及其伦理启示 被引量:8
12
作者 程建军 叶方兴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28,共5页
"道德银行"是近年来推出的旨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种创新式的方式,其伦理实质是用一种功利化的方式推进美德建设。"道德银行"的实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困境:在理论上,"道德银行"与美德存在着内... "道德银行"是近年来推出的旨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种创新式的方式,其伦理实质是用一种功利化的方式推进美德建设。"道德银行"的实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困境:在理论上,"道德银行"与美德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在实践中,"道德银行"容易产生伪善。"道德银行"所产生的困境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道德建设应合理地明晰道德的层次,结合道德自身的特点;道德建设尤其是美德建设不能采用功利化的推行手段;应在充分考量现实道德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不同的伦理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银行” 伦理 美德
下载PDF
生态主义“伦理”—“道德”形态的逻辑进路 被引量:46
13
作者 牛庆燕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1-96,共6页
在人类文明的演化史上,生态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关注生物个体—关爱生命整体—关怀生态实体的生命演进历程。如果说,"生物中心主义"关注生物个体的生命权益,但由于缺乏普遍的"实体性"依托,最终处于"... 在人类文明的演化史上,生态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关注生物个体—关爱生命整体—关怀生态实体的生命演进历程。如果说,"生物中心主义"关注生物个体的生命权益,但由于缺乏普遍的"实体性"依托,最终处于"作恶的待发点上",遭遇"伦理"—"道德"形态的分裂与对峙,那么,"生态中心主义"则将伦理关怀的中心由个体生命拓展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但是"居留地"的可靠性遭遇"意志自由"的抽象普遍性,同样无可避免地陷入"伦理"—"道德"形态的悖论与风险之中。人类生态觉悟的辩证运动继续向前推进,未来社会应当建构接纳、包容、整合甚至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多元对话的生态主义"伦理"—"道德"共生互动的价值生态和理论形态,这是生态时代人与世界关系的文明生态觉悟,也是一场世界观的革命和"形态论"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伦理”—“道德”形态 文明的生态
下载PDF
道德悖论研究的话语权问题 被引量:8
14
作者 钱广荣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63,共4页
道德悖论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其中的道德悖论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和"道德困惑"多为道德悖论问题。道德悖论研究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和深厚的思想资源,其拓展和深入必将大大... 道德悖论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其中的道德悖论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和"道德困惑"多为道德悖论问题。道德悖论研究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和深厚的思想资源,其拓展和深入必将大大有助于推动我国伦理学的理论建设和道德实践,引发多领域的思维创新和进步,提升我们民族的思维品质。因此,其话语权是无庸置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悖论 道德悖论现象 “道德失范” “道德困惑” 话语权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道德矛盾”研究述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钱广荣 李靖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0,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存在着复杂的社会道德矛盾。学界使用"道德矛盾"话语也呈现多义混杂的状况,这不仅影响学术对话,也妨碍公众对道德矛盾包括道德悖论本真状态的认知。基于此,对当代中国学界关涉的"道德矛盾"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存在着复杂的社会道德矛盾。学界使用"道德矛盾"话语也呈现多义混杂的状况,这不仅影响学术对话,也妨碍公众对道德矛盾包括道德悖论本真状态的认知。基于此,对当代中国学界关涉的"道德矛盾"问题进行分析和辨别,并在此基础上客观界说道德悖论的内涵、理性解读"道德风险",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理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矛盾 “道德矛盾” 道德悖论 道德风险 唯物史观
下载PDF
“经济人”与“道德人”之价值冲突 被引量:9
16
作者 宋永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1-23,共3页
关键词 经济人 “道德人” 价值冲突 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道德 价值取向 精神文明 个人利益 冲击和挑战 道德目标
下载PDF
利他行为的“道德人”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玉珍 《当代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30-34,共5页
人们普遍认为 ,利他主义有三种表现形式 :即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 ;而人的行为动机有两种 :利己和利他。单纯从利己动机来各种解释利他行为存在着贫困性 ,引入“道德人”概念则可以对动机上无论是利己还是利他的利他行为有一个... 人们普遍认为 ,利他主义有三种表现形式 :即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 ;而人的行为动机有两种 :利己和利他。单纯从利己动机来各种解释利他行为存在着贫困性 ,引入“道德人”概念则可以对动机上无论是利己还是利他的利他行为有一个统一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他主义 行为动机 利他行为 “道德人”假说 “经济人”假说 亲缘利他 互惠利他
下载PDF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基于“道德人”与“经济人”融合的视角 被引量:10
18
作者 高长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63-68,共6页
本文从"斯密难题"出发,对"道德人"与"经济人"两种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多以"道德人"假设为价值取向基点,忽视了"经济人"价值取中的合理性成分是造成职... 本文从"斯密难题"出发,对"道德人"与"经济人"两种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多以"道德人"假设为价值取向基点,忽视了"经济人"价值取中的合理性成分是造成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根本原因;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学习要支付相应"成本",在"成本"支付过程中伴有不同时段、不同层次的利益诉求,"成本"的支付应以其是否得到对等补偿为前提。文章提出可以通过树立"道德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建立职业道德"成本补偿"机制、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等策略,实现"道德人"与"经济人"合理内核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有效整合,以有效提升我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道德 “道德人” “经济人” 价值整合
下载PDF
试论公民道德危机及化解策略 被引量:6
19
作者 金素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4-256,共3页
一、道德、公民道德与公民道德教育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以及个体的品行和素养。道德既具有维护社会经济生产秩序、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又具有提升人的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 一、道德、公民道德与公民道德教育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以及个体的品行和素养。道德既具有维护社会经济生产秩序、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又具有提升人的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主要包括:以原则、规则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道德教育 道德危机 化解策略 社会生活秩序 “道德 生产秩序 社会经济 思想品德
下载PDF
“道德环境”与文明——涂尔干之学的启发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铭铭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3-51,共9页
本文据作者2017年11月18日在北大文研院"纪念涂尔干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口头发言整理而成,述及年鉴派汉学成就、"道德环境"(社会)、文明论及学派形成等,夹叙作者个人在其学术实践中如何体会涂尔干相关思想的... 本文据作者2017年11月18日在北大文研院"纪念涂尔干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口头发言整理而成,述及年鉴派汉学成就、"道德环境"(社会)、文明论及学派形成等,夹叙作者个人在其学术实践中如何体会涂尔干相关思想的启迪。作者指出,涂尔干逝世百年了,但我们的处境(尤其是个体-实利主义和排他的国族主义制造的"氛围")并没有产生根本改变;"重新发现"这位前辈的教诲,学习其思想,对于我们更务实地看现实出现的问题及我们对它担当的责任,都深有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尔干 社会学年鉴派 汉学 “道德环境” 诸文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