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1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道”制起源新论
1
作者 胡小鹏 杨彦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6,共11页
战国时期,秦国在统一进程中,根据被征服地区的顺逆程度,对新征服的非秦族群地区采取置郡县直辖和设立附属臣邦两种模式。秦属臣邦在保留原有“王侯君长”的同时,设置官员进行监督导化,秦“道”制即起源于臣邦中的“道官”系统,并在臣邦... 战国时期,秦国在统一进程中,根据被征服地区的顺逆程度,对新征服的非秦族群地区采取置郡县直辖和设立附属臣邦两种模式。秦属臣邦在保留原有“王侯君长”的同时,设置官员进行监督导化,秦“道”制即起源于臣邦中的“道官”系统,并在臣邦秦制化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发展为管理非华夏族群地区的与县平级的地方行政机构。从秦简文与封泥材料看,“道”即“導”,“道”制本意就是导化蛮夷,与交通道路无关。臣邦与“道”的主官为“丞”,意为辅佐,隐含“導”义,与县、都官主官称呼有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国 秦王朝 臣邦 “道”制
下载PDF
中国传统“道-艺”观论要
2
作者 韩文革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58,共11页
中国传统“道-艺”观对中国艺术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道-艺”二元结构中去认识和处理艺术问题,充分彰显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民族性。中国传统“道-艺”观既丰富又立体,其中,“道器”论是对本体(本原之道)与实在(艺术之象)之隐显... 中国传统“道-艺”观对中国艺术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道-艺”二元结构中去认识和处理艺术问题,充分彰显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民族性。中国传统“道-艺”观既丰富又立体,其中,“道器”论是对本体(本原之道)与实在(艺术之象)之隐显关系的总体归纳;“道贯”论是对艺术创造中“一”与“多”关系的辩证提摄;“载道”论确立了中国古代艺术社会学“道主而艺从”的文艺认知格局;“同道”论主要涉及文化原型和艺术同构内秘之诠解;“乐道”论表征着中国古代艺术对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之合一的高度提倡。全面了解中国传统“道-艺”观,对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艺术的生命意识、宇宙意识和超越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艺术 “道-艺”观 民族性
下载PDF
“道进乎技”的科技劳动伦理意蕴
3
作者 王志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8-62,共5页
“道进乎技”是道家技术思想的理论特质。道家将“道”的观念、“道”的气质、“道”的神妙渗透到技巧、技能、诀窍之中,发挥“道”的内在调节作用,促使技术操作者在充分发挥技术效能的同时,赋予技术丰富的人文伦理精神。道家科技劳动... “道进乎技”是道家技术思想的理论特质。道家将“道”的观念、“道”的气质、“道”的神妙渗透到技巧、技能、诀窍之中,发挥“道”的内在调节作用,促使技术操作者在充分发挥技术效能的同时,赋予技术丰富的人文伦理精神。道家科技劳动伦理要求:正确审视科技负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遏制非自然欲望的劳动,追求科学生存之道;倡导劳动依循自然规律,祈求天人自然合一;实现“道”与“技”的最佳结合点,促使科技劳动成为一种自由而又合规律的劳动。“道进乎技”思想对于丰富现代科技劳动伦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进乎技 科技劳动伦理
下载PDF
“道”与“艺”:论苏轼的尚意书法
4
作者 王银辉 张岚媗 《中州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尚意”作为苏轼凝聚的独特书风,蕴藏着“道”与“艺”两个维度。“艺”是苏轼书法尚意精神的实现路径与外在显现,是他将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寓于点画之间的匠心独运,将古法烂熟于心后的独创一格;“道”作为苏轼尚意书法的核心与精... “尚意”作为苏轼凝聚的独特书风,蕴藏着“道”与“艺”两个维度。“艺”是苏轼书法尚意精神的实现路径与外在显现,是他将所闻、所见、所思、所感寓于点画之间的匠心独运,将古法烂熟于心后的独创一格;“道”作为苏轼尚意书法的核心与精髓,不仅体现儒家兼济天下的抱负,也包含老庄的自然文艺观和佛家的空静思想。从“道”与“艺”两个维度探析苏轼的尚意书法,可以从其书法中感悟其对生死及天地的认知,结合其生命体验品味其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变化,从而进一步领略滋养其书法艺术的中国传统的意趣、审美和气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尚意书法 “道 “艺”
下载PDF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道”与“术”
5
作者 王博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6-90,共5页
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但是,偏重工具性、轻视人文性的既有教学模式极大限制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从“道”“术”及其辩证统一关系来看,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创新需要以... 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但是,偏重工具性、轻视人文性的既有教学模式极大限制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从“道”“术”及其辩证统一关系来看,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创新需要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之“道”为指引,弘扬立德树人的正道,寓“道”于“术”,提升育人能力;“术”以载“道”,强化育人保障;因“道”择“术”,优化教学设计,从而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 育人优势 育人功能 “道 “术” 工具性 人文性
下载PDF
“道”文化心灵精神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话语塑造
6
作者 张宏辉 郑春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8,214,共14页
“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至高范畴和终极据点,在“思想-言说”结构及文化心灵方面形成了“道说希声”这一内在规训及根本特质。而正是“道说希声”,根本性地塑造了中国文化以“致和”“成善”“养德”为基本心灵特征与价值追求、以“乐和... “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至高范畴和终极据点,在“思想-言说”结构及文化心灵方面形成了“道说希声”这一内在规训及根本特质。而正是“道说希声”,根本性地塑造了中国文化以“致和”“成善”“养德”为基本心灵特征与价值追求、以“乐和”“忧患”“静朴”“逍遥”为根本精神、以“经世致用”与“味美趣美”为艺术审美追求的“道”文化心灵精神。“道”文化心灵精神作为一种深层性、稳定性、基因型的结构力量,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及其历史发展有着根本的轨导与牵制的作用,而且深刻影响和决定了中国文学及文论的话语形态与话语体系,建构和生成了中国文学及文论追求大宇宙及大生命关怀、致力感物抒怀、以“意象-语象”为中心(“象本位”)、基于“道”的核心范畴性表达等结构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 说希声 文化心灵 文学话语 感物 象本位
下载PDF
英语世界“道”的概念演进——以概念整合理论下对《道德经》英译本的阐释为例
7
作者 张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87-189,共3页
《道德经》是老子道家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道”是其核心概念。在英语世界中对“道”的理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概念整合理论为人们考察这一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由于年代、文化、生活经历等因素的不同,不同译者对原文会有不同的解... 《道德经》是老子道家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道”是其核心概念。在英语世界中对“道”的理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概念整合理论为人们考察这一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由于年代、文化、生活经历等因素的不同,不同译者对原文会有不同的解读,而目的语空间里的目标读者不同,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策略也不同,最终形成了各自的译文空间。这对中国哲学概念的译介具有启发意义,译介不仅存在“如何翻译”的问题,还有“由谁翻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 英语世界 概念演进 概念整合理论 德经》 英译
下载PDF
教师教学艺术的形成规律及其三重境界——基于“道”“术”哲学视角
8
作者 赵明洁 王梦颖 《教学研究》 2024年第3期56-61,92,共7页
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艺术的修炼需要经过“道”与“术”的不断竞逐,从“道”与“术”发展的不平衡逐步走向平衡。其中,“道”层面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开展教... 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艺术的修炼需要经过“道”与“术”的不断竞逐,从“道”与“术”发展的不平衡逐步走向平衡。其中,“道”层面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总原理和规律,是教师内心教学信念、教学智慧、教学勇气等的综合体。“术”层面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师为达成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切教学方法、策略、途径、手段等,是教师教学技巧的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道术竞逐历经三重境界:以“术”寻“道”、以“道”驭“术”和“道”“术”归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艺术 教学技术 教学风格 “道 “术”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道歌”艺术溯源及其流变
9
作者 李言统 马茹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8-26,共9页
“道歌”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从唐至今一直绵延不绝。它源于佛教人士对佛教义理的宗教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宗教文本。因其特殊影响,最终演变成对儒释道宗教思想认识和理解的一种诗赞体的民间说唱艺术,然后借助强大的信仰传统... “道歌”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从唐至今一直绵延不绝。它源于佛教人士对佛教义理的宗教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宗教文本。因其特殊影响,最终演变成对儒释道宗教思想认识和理解的一种诗赞体的民间说唱艺术,然后借助强大的信仰传统,获得不断的演绎和丰富,出现“道歌”的各种变体。对“道歌”与“小宝卷”的缘起、“道歌”的源流追溯以及在地化传承诸问题的学术探索,有助于理解和认识青藏高原东缘地带流传的“道歌子”、道拉、嘛呢经等民间说唱文本的发展及其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歌” 小宝卷 嘛呢经 溯源 流变
下载PDF
“道”之所向——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
10
作者 雷东亚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0-95,共6页
“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人类社会运行的本质与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指向历代中国人所向往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之道追求的是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两者相结合必然构建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本... “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人类社会运行的本质与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指向历代中国人所向往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之道追求的是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两者相结合必然构建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马克思主义之道、两者双向奔赴且互相成就、“道”之所向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第二个结合”的可能性、必然性、有机性和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结合 “道
下载PDF
基于老子“道”与自然观的“生生”思想解读
11
作者 巩丽 《哲学进展》 2024年第2期396-400,共5页
“生生”思想并非儒家所特有,道家也有。“生生”是各种事物的产生与变化,而将“道生万物”作为其根本要义,并以其来阐释“生生”思想的内在维度,这才使得老子的“生生”思想呈现出整体性、系统性。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 “生生”思想并非儒家所特有,道家也有。“生生”是各种事物的产生与变化,而将“道生万物”作为其根本要义,并以其来阐释“生生”思想的内在维度,这才使得老子的“生生”思想呈现出整体性、系统性。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丰富的“生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老子“道”与自然观出发,围绕中国哲学中“生生”的重要概念,以此挖掘并阐述道教文化中“生生”思想的哲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思想 老子 “道 自然观
下载PDF
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词“道”和“德”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其教学启示
12
作者 张永缜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4年第7期35-37,共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被继承和弘扬,新时代的发展环境更需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我们应当从传统文化的核心词“道”和“德”入手,“道”和“德”与“仁、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被继承和弘扬,新时代的发展环境更需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我们应当从传统文化的核心词“道”和“德”入手,“道”和“德”与“仁、义、礼、智、信”共同构成传统文化的核心词,对“道”和“德”进行考辨和诠释,揭示其现实价值,尝试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并说明其对教学的启示,为文化自信增添新的内涵,为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奠定人文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道 “德” 教学启示
下载PDF
庄子寓言中的“道”与“道德”
13
作者 朱慧娟 《湛江文学》 2024年第2期0023-0025,共3页
庄子的寓言借助“寓言”“重言”“卮言”三种言说方式,建构了有机的寓言话语体系。无论是前两者的故事本体,还是“卮言”的寓言论辩,其目的都在借助形象描述与夸张想象,委婉强调无为顺天的哲学观念,教化世人向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的... 庄子的寓言借助“寓言”“重言”“卮言”三种言说方式,建构了有机的寓言话语体系。无论是前两者的故事本体,还是“卮言”的寓言论辩,其目的都在借助形象描述与夸张想象,委婉强调无为顺天的哲学观念,教化世人向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的道德追求,远离是非无序,最终达到美好而远大的“道”之境界。文章探源“寓言”理论,分析《庄子》寓言建构的“三言”世界,并对“道”与“道德”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寓言 “道 “道德”
下载PDF
《庄子·内篇》哲学的解释学研究——读周海春的《道之通见:〈庄子·内篇〉哲学注》
14
作者 杨清琦 《昭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6-112,共7页
在《道之通见:〈庄子·内篇〉哲学注》中,周海春教授站在“文本范畴解释学”的立场,以“道之通见”的观念系统为核心,对《庄子·内篇》文本进行了哲学式的注疏,通过文本互释的方法揭示其哲学意蕴和内在关联,这种“哲学注疏”体... 在《道之通见:〈庄子·内篇〉哲学注》中,周海春教授站在“文本范畴解释学”的立场,以“道之通见”的观念系统为核心,对《庄子·内篇》文本进行了哲学式的注疏,通过文本互释的方法揭示其哲学意蕴和内在关联,这种“哲学注疏”体例为解庄者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从哲学隐喻与概念论辩的角度分析了《庄子·内篇》哲学,给出了直觉体认与理性分析并重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以“道之通见”的视角反驳了认为中国哲学缺乏思辨与逻辑的观点;在坚持中国哲学立场的前提下,借助康德、海德格尔对《庄子·内篇》哲学进行了一种整体性的逻辑把握,实现了本体论、语言论、认识论、价值论等方面在“道之通见”上的统一,有助于读者从中领会中国哲学的真精神。周教授的研究方法可以为学界带来启示:从逻辑上把握文本,反映中国哲学的特征;以哲学原著的阐发为主,反映“中国哲学”的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内篇》 哲学 解释学 “道之通见”
下载PDF
从“乡土”到“国际”之道与术——评《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淑芹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5期103-107,共5页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具有特色地域性、文化性的乡土语言翻译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大多为零散化、碎片化的研究。周领顺教授的专著《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从“乡土语言”的术语定义出发,基于自创的译者行为批评理...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具有特色地域性、文化性的乡土语言翻译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大多为零散化、碎片化的研究。周领顺教授的专著《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从“乡土语言”的术语定义出发,基于自创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系统化地论述了汉语乡土语言英译与研究的“道”与“术”,明确文本研究、译者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三维立体化译研之“道”,指出宏观原则、中观视角、微观策略与方法的三阶层级化译研之“术”,为乡土语言翻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框架与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 译者行为批评 “道”与“术”
下载PDF
“由道变俗”与“道通为一”——严复的“天演”译述及其世界观转型
16
作者 段炼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50,61,共9页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严复以其深具洞见的论述以及对一系列西方学术经典的翻译,促成“天演”世界观在近代中国的形塑。在这一世界观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读书人逐渐接受“公理”“公例”“公法”等西方科学定律与政治法则。“天演”世...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严复以其深具洞见的论述以及对一系列西方学术经典的翻译,促成“天演”世界观在近代中国的形塑。在这一世界观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读书人逐渐接受“公理”“公例”“公法”等西方科学定律与政治法则。“天演”世界观由此呈现出“由道变俗”的世俗化价值取向。然而,严复的思想摆荡于中西之间,既接受多种“道”并存的历史现实,又高度认可中西学理的“道通为一”。因此,严复对于“天演”世界观的探索,无法简单概括为“寻求富强”的世俗努力和对于西方科学理性的全盘接纳。在“由道变俗”与“道通为一”的思想张力背后,是严复对于“超越富强”之“道”的深沉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演”世界观 严复 超越 世俗化 “道通为一”
下载PDF
明式家具“道”与“器”的美学特征探析
17
作者 周耀 顾正鸿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61-566,共6页
家具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取得的艺术成就备受世人瞩目。明式家具作为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以明式家具为研究对象,从造型、材料、装饰、构造... 家具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取得的艺术成就备受世人瞩目。明式家具作为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以明式家具为研究对象,从造型、材料、装饰、构造等多角度探究了明式家具“道”与“器”的美学特征,阐释了“道器合一”的造物理念,以期引发更多关于明式家具的美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式家具 “道 “器” 传统文化 美学
下载PDF
多元开放社会背景下领导者落实程序正义的“道”与“术”
18
作者 洪兆平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0-83,共4页
在多元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不断增强,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为此,各级领导者亟须学会通过法治的方式来协调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落实程序正义的“道”方面,需要了解蒂博和... 在多元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不断增强,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为此,各级领导者亟须学会通过法治的方式来协调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落实程序正义的“道”方面,需要了解蒂博和沃克的程序理论、利文撒尔的公平判断模型、林德和泰勒的群体价值模型及权威关系模型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在落实程序正义的“术”方面,需要着眼于程序正义与社会冲突的解决、程序正义与资源分配、程序正义与组织内部决策三个主要方面,掌握相关的实施要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者 程序正义 “道 “术”
下载PDF
论《淮南子》之“道”的翻译问题
19
作者 丁立福 魏永玉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4-19,54,共7页
爬梳《淮南子》英译史及“道”既有英译名后,发现这些英译名多半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下的音译法,与之相伴着词义空缺、文化走失、功能错乱等问题,继而从“归化”角度深入探究加注法、添加副文本、确定翻译目的等三种方法以消解上述问题... 爬梳《淮南子》英译史及“道”既有英译名后,发现这些英译名多半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下的音译法,与之相伴着词义空缺、文化走失、功能错乱等问题,继而从“归化”角度深入探究加注法、添加副文本、确定翻译目的等三种方法以消解上述问题,故此,翻译《淮南子》之“道”的上策应是基于特定翻译目的采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道 翻译问题 策略
下载PDF
先秦道家本体的辩证实质及其思想方法探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滕 王浦劬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6-81,共6页
先秦道家的“道”本体与辩证法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对道家之“道”的辩证实质,以及其中引申的思想方法,学界尚少有研究。先秦道家的“道”蕴含了超验与经验、决定与自主、虚无与实有、可知与不可知、“一”与“多”等方... 先秦道家的“道”本体与辩证法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对道家之“道”的辩证实质,以及其中引申的思想方法,学界尚少有研究。先秦道家的“道”蕴含了超验与经验、决定与自主、虚无与实有、可知与不可知、“一”与“多”等方面的矛盾,而辩证法既解决了这些矛盾,又成为“道”的实质内容,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要义。系统研究先秦道家本体的辩证内容和特征,分析其内蕴的思想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本体 “道 辩证实质 思想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