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用声音运动的“镜像”效应体现电子音乐创作的多重思维——刘健的《半坡的月圆之夜》音乐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林励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36,共15页
文章分析了作曲家刘健运用"隐性"的电子音乐音色思维来展开《半坡的月圆之夜》音乐的写作特征,指出该作品运用新律笛子和小堂鼓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乐器,通过新演奏法的演绎,以及在音色形态上构成的相互联系,总结出作曲家在... 文章分析了作曲家刘健运用"隐性"的电子音乐音色思维来展开《半坡的月圆之夜》音乐的写作特征,指出该作品运用新律笛子和小堂鼓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乐器,通过新演奏法的演绎,以及在音色形态上构成的相互联系,总结出作曲家在创作该作品时所体现的技术特征以及创作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健 《半坡的月圆之夜》 “隐性”的音色思维 “镜像”效应 特殊演奏法 音色形态 声音运动 空间观念 技术特征 创作观念
下载PDF
“镜像”与“真实”——世纪初“诗歌道德伦理”现象的反思
2
作者 张立群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14-18,共5页
随着世纪之初,中国诗坛理论研讨和创作新质的出现,"诗歌道德伦理"话题已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这既是超越以往写作的现象,同时,也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责任感的一个必然。本文从具体现象入手,通过写作与现实之间的"镜像&qu... 随着世纪之初,中国诗坛理论研讨和创作新质的出现,"诗歌道德伦理"话题已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这既是超越以往写作的现象,同时,也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责任感的一个必然。本文从具体现象入手,通过写作与现实之间的"镜像"关系和艺术"真实"性,思考其发生、发展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较为全面的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将问题的研讨导向一个更为广阔、深入的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道德伦理 “镜像” “真实”
下载PDF
王尔德作品中体现的“镜像”理论探析
3
作者 杨霓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1期70-74,共5页
拉康关于自我建构的精神分析理论拓展了文学批评的视野。王尔德在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童话《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和《少年国王》中较好地体现了"镜像"这一自我建构的主题。这些心理学主题的作品凸显了王尔德创作理念及... 拉康关于自我建构的精神分析理论拓展了文学批评的视野。王尔德在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童话《西班牙公主的生日》和《少年国王》中较好地体现了"镜像"这一自我建构的主题。这些心理学主题的作品凸显了王尔德创作理念及创作技巧的超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小说及童话 “镜像” 自我建构 精神分析
下载PDF
“镜像”理论视域下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意义建构 被引量:4
4
作者 郑敏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79-81,共3页
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城市形象宣传片如何完成意义建构进而达到预期宣传目的,成为城市管理者以及相关学者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运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试图对城市形象宣传片意义建构的前提、基础、... 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城市形象宣传片如何完成意义建构进而达到预期宣传目的,成为城市管理者以及相关学者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运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试图对城市形象宣传片意义建构的前提、基础、方式及结果等做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理论 形象宣传片 意义建构
下载PDF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镜像”教学法探寻——设计教学与奥尔夫教法的契合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昊 姚志奇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2期73-76,共4页
在高职高专视觉设计艺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导入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核心理念,寻求二者之间在知识传输与训练的契合点,尝试某些"镜像"式训练模式,有望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改变被动接受固化知识的状态,使学生在追求原本性艺术趣... 在高职高专视觉设计艺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导入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核心理念,寻求二者之间在知识传输与训练的契合点,尝试某些"镜像"式训练模式,有望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改变被动接受固化知识的状态,使学生在追求原本性艺术趣味的游戏中获得认知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教学法 高职高专视觉设计基础训练 奥尔夫音乐教育
下载PDF
对照记--论都市书写的“镜像”式观照 被引量:1
6
作者 葛亮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4-130,共7页
香港与上海因其在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紧密联系进入学术批评视野。李碧华、黄碧云与王安忆等沪港两地作家的小说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清晰地表达了两座城市在文本中"镜像"式的互涉关系。近年文化界兴起的&qu... 香港与上海因其在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紧密联系进入学术批评视野。李碧华、黄碧云与王安忆等沪港两地作家的小说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清晰地表达了两座城市在文本中"镜像"式的互涉关系。近年文化界兴起的"老上海"风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香港制造"。出产于香港的"上海怀旧"以"精神还乡"的形式,体现出更为复杂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性” 上海/香港 “镜像”式互涉
下载PDF
“镜像”中的《离婚》——爱姑形象新析及其他 被引量:2
7
作者 章风云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8-60,共3页
在巴赫金“镜像”理论的观照下,鲁迅的《离婚》再度焕发出巨大生命力,文本承载着作者丰厚的思想底蕴及其对于女性命运的清醒审视和深层关注,忠实地再现了女性婚姻的历史境况,并超前揭示了两性解放进程中所遭遇的真正困境。
关键词 “镜像” 权势决定论 不变之变
下载PDF
在“镜像”中深化作品所开掘的主题——《原野》对国民性的批判
8
作者 杨春风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主题 “镜像” 曹禺 《原野》 国民性 戏剧评论 话剧艺术
下载PDF
韦伯恩《弦乐四重奏》Op.28的“镜像”序列运动与结构功能
9
作者 何华茂 《音乐探索》 2023年第4期109-124,共16页
韦伯恩晚期最后一部《弦乐四重奏》Op.28创作于1936—1938年,他为该作品预设了由三组“BACH动机”组成的十二音“镜像”序列结构,将序列组合的多种形式运用各乐章当中。从“镜像”序列结构形态、“镜像”序列运动布局和“镜像”序列运... 韦伯恩晚期最后一部《弦乐四重奏》Op.28创作于1936—1938年,他为该作品预设了由三组“BACH动机”组成的十二音“镜像”序列结构,将序列组合的多种形式运用各乐章当中。从“镜像”序列结构形态、“镜像”序列运动布局和“镜像”序列运动方式的视角,探析分组“镜像”序列与十二音完整序列的构建关系、序列运动与音乐发展的推动关系及序列运动与结构功能的内在关系,挖掘出乐曲“镜像”序列呈现及其发展方式,凸显作品中序列运动与结构功能互相支撑的结构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恩 “镜像”序列 序列布局 序列运动 结构功能
下载PDF
EMC为“镜像”增色
10
作者 建军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1998年第1期28-28,共1页
EMC公司近日宣布,其业界领先的业务持续性软件系列又添新品——TimeFinder多镜像软件。这款新软件以EMC的智能存储结构为基础,允许用户在不中断运行的情况下,复制多份大型机和开放系统的生产数据。
关键词 “镜像” 业务持续性 原始磁盘 镜像软件 EMC公司 智能存储 新软件 大型机 镜像 运行并行
下载PDF
利用“镜像”技术使闪存单元容量加倍
11
《世界电子元器件》 2002年第10期19-19,共1页
一种全新的可使存储单元容量加倍的新架构最近问世.这种新技术称为"MirrorBit",它可以使标准的闪存单元拥有比以前多一倍的存储容量,而性能和数据完整性完全不受影响.
关键词 “镜像”技术 闪存 容量 存储器
下载PDF
扭曲的“镜像”──西方文学中的“悍妇”形象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莉馨 《中国比较文学》 1998年第3期45-54,共10页
关键词 西方文学 “镜像” 男权文化 《美狄亚》 悍妇 女性 文学个性 麦克白夫人 文学类型 家庭天使
原文传递
形象建构的“镜像—溢出”效应——论跨文化形象学的认识论原则 被引量:8
13
作者 林曦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6,共6页
"跨文化形象学"讨论国家形象在异域中的建构性表达与传递,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可将其归结为形象建构的"镜像—溢出"效应。其中"镜像"效应针对表达,包含了"想象动机污染"、"事实无涉"... "跨文化形象学"讨论国家形象在异域中的建构性表达与传递,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可将其归结为形象建构的"镜像—溢出"效应。其中"镜像"效应针对表达,包含了"想象动机污染"、"事实无涉"、"具体情境"和"主观置信"四条原则,涉及对西方国家建构"中国形象"的分析与阐释;"溢出"效应针对传递,含有"霸权"、"形象差序"、"合谋"和"多元排除"四条原则,涉及西方"中国形象"建构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界流动的问题。这些原则源自康德的知性范畴论,在逻辑上体现层层递进的关系,为解读跨文化形象学提供明确的范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形象学 认识论原则 “镜像”效应 “溢出”效应
下载PDF
从“自我镜像”看《玉娇梨》的双美追求
14
作者 吴延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7-80,共4页
中国古代长篇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在小说史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存在价值。长期以来学界多从作者、版本考证、创作得失等不同的视角对其展开研究。然而对困扰读者的一些重要问题却缺少梳理,如小说虽也写到才子佳人谈婚论嫁,但并非只是消... 中国古代长篇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在小说史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存在价值。长期以来学界多从作者、版本考证、创作得失等不同的视角对其展开研究。然而对困扰读者的一些重要问题却缺少梳理,如小说虽也写到才子佳人谈婚论嫁,但并非只是消遣娱乐的才子佳人小说;作者借爱情以写其政治寓言,表现他的乱世焦虑和人生思考,同时也表明在男权社会里他对女性的尊重;"镜像"理论可以诠释才子、佳人在婚恋文化上的超越世俗情感的双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子佳人小说 《玉娇梨》 “镜像”理论 审美追求
下载PDF
“镜像”与欲望的女性悲剧
15
作者 陈燕 何姗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2年第8期173-175,共3页
运用当代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和拉康关于"欲望"的辩证阐述分析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人公渴望通过他人的认可来构建自我以及无意识欲望的寻求过程,揭示导致其悲剧... 运用当代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和拉康关于"欲望"的辩证阐述分析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人公渴望通过他人的认可来构建自我以及无意识欲望的寻求过程,揭示导致其悲剧命运的深层心理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 拉康 “镜像”理论 欲望
原文传递
从“镜像”到“心象”的转换——中国当代意象油画审美图式的建构 被引量:4
16
作者 宁婷 汪清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0-192,共3页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建构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质的当代意象油画审美图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比较传统西方油画与传统中国画,分析其审美图式的本质差异,提出了中国当代意象油画审美图式的建构路径,包括"大象无形"...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建构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质的当代意象油画审美图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比较传统西方油画与传统中国画,分析其审美图式的本质差异,提出了中国当代意象油画审美图式的建构路径,包括"大象无形"的审美之道、"冥思顿悟"的审美之境、"含蓄淡雅"的审美之情三个方面,以实现从"镜像"到"心象"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油画 审美图式 “镜像” “心象”
原文传递
意识形态的“镜像化”:以“一边倒”对外决策为个案的考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威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1-85,共5页
意识形态在"一边倒"对外决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表述为意识形态的"镜像化"。在这种"镜像化"中,"一边倒"是一种基于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决策行为。尽管"一边倒"... 意识形态在"一边倒"对外决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表述为意识形态的"镜像化"。在这种"镜像化"中,"一边倒"是一种基于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决策行为。尽管"一边倒"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的正确战略选择,但意识形态"镜像化"中"非红即白"两分法认知框架亦制约了毛泽东对外部世界和国际形势的全面性认知和判断,使得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外交"左倾化"进一步加深,强调以输出革命方式推动世界革命,使得中国的国际声誉下降,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这一点是我们研究当代中国和平外交需要认真思考和审慎反思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中国 “一边倒” 意识形态 “镜像化”
下载PDF
比喻的“镜像对称”及语用效果的认知阐释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文莉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1-44,共4页
本文以当代语用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倒喻,认为倒喻这一概念是无法成立的,根本就不存在比喻本体和喻体的颠倒,传统修辞学所谓的倒喻的“颠倒”实际上是语言运用时人们理解的颠倒,也即人们的理解与文本形式构成了一种“镜像对称”。本文同时... 本文以当代语用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倒喻,认为倒喻这一概念是无法成立的,根本就不存在比喻本体和喻体的颠倒,传统修辞学所谓的倒喻的“颠倒”实际上是语言运用时人们理解的颠倒,也即人们的理解与文本形式构成了一种“镜像对称”。本文同时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所谓倒喻能产生特殊效果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喻 倒喻 修辞学 语用 语义 “镜像对称”
下载PDF
镜像之像——对舒婷《致橡树》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华 《绥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71-74,共4页
本文试从西方后结构心理学的镜像理论入手对舒婷的早期代表作《致橡树》进行文本重读,对诗人在文本中的话语进行历史的分析。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舒婷诗歌中所体现的女性特有的微妙心理变化结合西方女性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女性的自我发... 本文试从西方后结构心理学的镜像理论入手对舒婷的早期代表作《致橡树》进行文本重读,对诗人在文本中的话语进行历史的分析。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舒婷诗歌中所体现的女性特有的微妙心理变化结合西方女性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女性的自我发展历史做以综合关照,并对《致橡树》的自身的文学价值提出重新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婷 《致橡树》 “镜像理论”
下载PDF
映照犹太传统文化中女性真实处境的一面镜子——对辛格代表作《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的“镜像阶段”论解读
20
作者 毕青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1期96-99,共4页
辛格代表作《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中的犹太少女燕特尔,为了学习犹太教法典,女扮男装,但最终迷失自我,被迫放弃了理想和爱情。以拉康的"镜像阶段"论解读,燕特尔荒诞行为表层之下所遮掩的是悲剧性心理冲突和精神异变。《犹太... 辛格代表作《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中的犹太少女燕特尔,为了学习犹太教法典,女扮男装,但最终迷失自我,被迫放弃了理想和爱情。以拉康的"镜像阶段"论解读,燕特尔荒诞行为表层之下所遮掩的是悲剧性心理冲突和精神异变。《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女性在犹太传统文化中的真实处境,也折射出犹太传统文化的男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神学院的燕特尔》 “镜像阶段”理论 犹太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