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长恨歌》的仙化情节与“长恨”题旨
1
作者 林洁 《唐都学刊》 2021年第4期30-36,共7页
《长恨歌》颂扬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真挚爱情,作者白居易在民间传闻的基础上,为《长恨歌》下半篇构设了道士赴蓬莱寻找杨贵妃魂魄的仙化情节。我们从杨贵妃形象的仙化、《长恨歌》仙化故事情节的演变及其缘起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得以... 《长恨歌》颂扬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真挚爱情,作者白居易在民间传闻的基础上,为《长恨歌》下半篇构设了道士赴蓬莱寻找杨贵妃魂魄的仙化情节。我们从杨贵妃形象的仙化、《长恨歌》仙化故事情节的演变及其缘起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得以更深层地观照这首诗的题旨:一为杨贵妃尸解蓬莱之哀恨;二为唐明皇痛失所爱之悲恨;三为作者白居易对自身恋爱悲剧之憾恨。《长恨歌》的作者白居易仙化了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的结局,既慰藉了世人爱而不得之“长恨”,同时也肯定了爱情的永恒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歌》 杨贵妃 唐明皇 仙化情节 “长恨”题旨
下载PDF
漫谈“长恨”话玉环
2
作者 王君彦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第9期17-17,共1页
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与武惠妃长得特别相像的儿媳杨玉环。杨玉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天生丽质,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善弹琵琶,在中... 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与武惠妃长得特别相像的儿媳杨玉环。杨玉环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天生丽质,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善弹琵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玉环 唐玄宗 “长恨”
下载PDF
从爱情悲剧个案到人生普适哲理的归纳——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主题解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以兴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37-43,共7页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其中讽谕说、爱情说和双重主题说最为流行。细加分析发现,这三种观点并不符合作品的描写实际与生活情理。根据作品今昔对比的悲剧叙述方式看,作者是从这人世间最有保障的帝妃爱情的破灭中敏锐...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其中讽谕说、爱情说和双重主题说最为流行。细加分析发现,这三种观点并不符合作品的描写实际与生活情理。根据作品今昔对比的悲剧叙述方式看,作者是从这人世间最有保障的帝妃爱情的破灭中敏锐地体察并提炼出一种无处不在的人生憾恨。如此哲理感悟可以从题目命名、作者自评、中唐的时代情绪及哲学基础等多方面得到印证。总之,"多于情"的诗人们往往会从一个具体的悲剧个案中滋生出对于人生"长恨"困境的强烈情感体验,并加以哲理归纳和艺术表达。这也正是《长恨歌》魅力长存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 憾恨 人生困境 哲理感悟
下载PDF
一种长恨有风情——论《长恨歌》的主题
4
作者 尹燕 《甘肃农业》 2005年第10期126-126,共1页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大概分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其二,“讽喻主题说”;其三,“双重主题说”。本文以“爱情主题”展开论述,从题目入手,并分析了作者运用“隐与显”、“虚与实”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大概分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其二,“讽喻主题说”;其三,“双重主题说”。本文以“爱情主题”展开论述,从题目入手,并分析了作者运用“隐与显”、“虚与实”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杨玉环与李隆基两个平凡人在不平凡的历史条件下的平凡而伟大的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恨” 隐显 虚实
下载PDF
王安忆爱情书写的破碎共鸣——以《长恨歌》与《我爱比尔》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曹转莹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与《我爱比尔》都以一个女性的爱情探索为主线,展示女性在追求两性关系中对于身体、性爱、爱的片面误读而导致的爱情破产与觉醒,王琦瑶与阿三在这种追逐中共同验证着跨时代的破碎共鸣。其对爱情内涵意蕴的挖掘、对...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与《我爱比尔》都以一个女性的爱情探索为主线,展示女性在追求两性关系中对于身体、性爱、爱的片面误读而导致的爱情破产与觉醒,王琦瑶与阿三在这种追逐中共同验证着跨时代的破碎共鸣。其对爱情内涵意蕴的挖掘、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书写 长恨歌》 《我爱比尔》
下载PDF
浅析《平家物语》前六卷中的汉文学受容——以《长恨歌》为中心
6
作者 唐志得 王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3期161-165,190,共6页
以《平家物语》前六卷中引用、化用的《长恨歌》为中心,通过将中文原文与《平家物语》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平家物语》前六卷中汉文学的受容情况,发现《平家物语》中继承了平安文学的美学理念“物哀”,并通过大量引用翻案《长恨歌》... 以《平家物语》前六卷中引用、化用的《长恨歌》为中心,通过将中文原文与《平家物语》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平家物语》前六卷中汉文学的受容情况,发现《平家物语》中继承了平安文学的美学理念“物哀”,并通过大量引用翻案《长恨歌》等白居易的诗文,在当时的历史事件、有关恋爱的表达、对女性姿态的描写等诸多方面再次将“物哀”表现出来,再由此探究中国古典文学对当时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家物语” 汉文学 “长恨歌” 白居易 “长恨歌传”
下载PDF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Images in Chang Hen 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Theory
7
作者 Yiying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9年第4期527-541,544,共16页
Based on concepts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indeterminacy in reception theory,this paper repor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ang Hen Ge,a narrative poem written by Chinese poet Bai Juyi in the Tang Dynasty,and its... Based on concepts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indeterminacy in reception theory,this paper report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ang Hen Ge,a narrative poem written by Chinese poet Bai Juyi in the Tang Dynasty,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s by William John Bainbrigge Fletcher,Herbert Allen Giles,Xu Yuanchong as well as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Results are as follows:1)Xu’s translation is the best in that he adds annotations and combines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s so as to explicat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underlying implications of images while meeting and broadening target readers’horizon of expectation.In addition,he tries to replicate figur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form rhetorical techniques of original cultural images to retain the source text’s indeterminacy and aesthetic value and to provide target readers with intense aesthetic experience.2)There are inappropriate and inaccurate translations of cultural images in all the four English translations,and they are caused by differences in ethnic history,religious belief,mode of thinking,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s well as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 Hen Ge reception theory horizon of expectation INDETERMINAC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al imagery comparative analysis poetry trans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