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闻”“见”的音变构词看上古汉语有被动构词 |
孙玉文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7
|
|
2
|
“闻”、“种”的一种用法 |
林海权
|
《辞书研究》
|
2007 |
0 |
|
3
|
论声乐教学中的“望、闻、问、切” |
温泉
|
《文教资料》
|
2013 |
0 |
|
4
|
“闻之于宋君”的训释问题 |
郭浩瑜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21 |
0 |
|
5
|
新闻评论的三“气” |
王多
|
《新闻实践》
|
2009 |
0 |
|
6
|
“望闻问切”聚焦民生 |
林墨
|
《公民导刊》
|
2012 |
0 |
|
7
|
新闻标题:从“领异”到“标新” |
陈朝晖
|
《写作》
|
2008 |
0 |
|
8
|
“闻”着煤层气味走——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煤层气勘探侧记 |
王伟灿
|
《资源导刊》
|
2019 |
0 |
|
9
|
中医"望、闻、问、切"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吴玉平
|
《体育师友》
|
2003 |
2
|
|
10
|
基于框架语义学的现代汉语“闻”字义项分布研究 |
李芮菱
艾红娟
|
《河池学院学报》
|
2020 |
1
|
|
11
|
“望闻问切”话民生 |
陈博
|
《新闻传播》
|
2009 |
1
|
|
12
|
课堂教学也要“望闻问切” |
谢彬
|
《甘肃教育》
|
2008 |
2
|
|
13
|
教师也要学会“望、闻、问、切” |
林四英
|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
2005 |
0 |
|
14
|
心随鼓动 “闻”乐而舞——谈课改后的聋校律动教学 |
孙玲玲
|
《现代特殊教育》
|
2007 |
1
|
|
15
|
只有“新”才会有人“闻”——探讨全媒体时代纸质传媒新闻报道的转型升级 |
闫友明
|
《中国地市报人》
|
2014 |
1
|
|
16
|
百“闻”不如一“见”-基于Tony Buzan思维导图在园林专业基础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 |
龚迪柯
|
《职业》
|
2017 |
3
|
|
17
|
高校图书馆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以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为例 |
黄胜华
|
《图书情报研究》
|
2020 |
1
|
|
18
|
浅谈“望”“闻”“问”“切”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
刘严
|
《黄山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9
|
闻五声可知病 |
周志玲
|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20
|
忠言悦耳利于“闻” |
张申清
|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
200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