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倪瓒山水画中的“隐逸”思想
1
作者 刘馨 《书画世界》 2024年第7期85-86,共2页
在元代,受到民族歧视、科举制取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南方地区的文人士大夫进取无门,彻底放弃了入仕的理想,隐遁之风由此盛行。随着隐居不仕思想的流行,倪瓒的绘画逐渐呈现出苍茫幽僻的风格,传达出一种超脱于现实的思想,形成了不拘一格... 在元代,受到民族歧视、科举制取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南方地区的文人士大夫进取无门,彻底放弃了入仕的理想,隐遁之风由此盛行。随着隐居不仕思想的流行,倪瓒的绘画逐渐呈现出苍茫幽僻的风格,传达出一种超脱于现实的思想,形成了不拘一格的文人山水画样式。倪瓒寄情山林,抒胸中逸气,是文人士大夫中“隐逸”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思想 倪瓒 山水画 元代
下载PDF
“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健 《安徽建筑》 2002年第6期20-20,共1页
传统的隐逸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士人隐逸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园林受此影响,向自然山水园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士大夫隐逸文化体系的熏陶下,中国园林终于以山水文化的综... 传统的隐逸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士人隐逸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园林受此影响,向自然山水园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士大夫隐逸文化体系的熏陶下,中国园林终于以山水文化的综合实体作为了传统园林形态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逸”文化 中国 士人 魏晋南北朝 山水文化 传统园林
下载PDF
《庄子》“隐逸”观于中国文化之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志宏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8-130,共3页
文章以《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为切入点,宏观上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隐逸"这一文化现象,进而详尽分析了《庄子》的"隐逸"观及其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从而对其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所产生的... 文章以《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为切入点,宏观上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隐逸"这一文化现象,进而详尽分析了《庄子》的"隐逸"观及其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从而对其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所产生的得失影响进行了条列论证,提出"隐逸"思想本身无所谓积极消极,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才能使之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隐逸” 古代思想文化 无为
原文传递
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 被引量:9
4
作者 吴承学 李斌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81,共14页
陈眉公是晚明最为复杂也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他在晚明时代地位很高,对晚明文人的创作和生活风尚有明显的影响,清代以后却颇受批评。眉公喜欢自由自主的生活,追求自然之趣。他寄迹山林而活跃朝市,不为官却交际广泛,关心世事,是“享高... 陈眉公是晚明最为复杂也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他在晚明时代地位很高,对晚明文人的创作和生活风尚有明显的影响,清代以后却颇受批评。眉公喜欢自由自主的生活,追求自然之趣。他寄迹山林而活跃朝市,不为官却交际广泛,关心世事,是“享高名、食清福”的“通隐”式山人。陈眉公选择的人生道路有相当的独特性,他不再视科举为唯一正途,凭借自己的知识与才艺以谋生,获得经济的独立与宽裕,保持一种相对自由和独立的文人生活方式,但又与主流社会关系密切,保持着对于社会的关心与介入。尽管他的思想相当传统,但他的人生道路却反映出明文人生活风尚的某些新的特质和新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眉公 晚明 士风 古代知识分子 “隐逸”
原文传递
论元曲家笔下的苏轼形象 被引量:3
5
作者 赵义山 田欣欣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7-52,共6页
在元曲作品中 ,有一部分篇目是以前代文人 (或他们的作品 )为描写和歌咏对象的 ,在这些作品中 ,元曲家有选择地突出了主人公的某些方面。如出现在元曲家笔下的苏轼 ,曲家们便集中突出了他作为沦落文士、疏狂浪子和隐逸高人的形象特征。... 在元曲作品中 ,有一部分篇目是以前代文人 (或他们的作品 )为描写和歌咏对象的 ,在这些作品中 ,元曲家有选择地突出了主人公的某些方面。如出现在元曲家笔下的苏轼 ,曲家们便集中突出了他作为沦落文士、疏狂浪子和隐逸高人的形象特征。在这些被突出的形象特征中 ,实际上蕴涵着元曲家的人格理想并寄寓着他们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叹 ,与作为历史人物的苏轼 ,已有了相当的距离。简而言之 ,元曲家笔下的苏轼形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曲家 苏轼形象 “沦落文士” “疏狂浪子” “隐高人”
下载PDF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内在超越精神之审美赏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婉华 《华中建筑》 2007年第4期99-101,共3页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通过“反求诸己”、“不假外求”的内在的自我超越,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境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中国古人实现内在超越的场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以“隐”、“游”、“乐”为特征的内在超...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通过“反求诸己”、“不假外求”的内在的自我超越,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境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中国古人实现内在超越的场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以“隐”、“游”、“乐”为特征的内在超越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 园林艺术 内在超越“隐”“游”“乐”文化
下载PDF
百回本《西游记》第九回“渔樵攀话”之我见——《西游记》另一种思想“呼声”
7
作者 任宇韬 《戏剧之家》 2020年第31期208-209,216,共3页
"渔樵攀话"位于百回本《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①的开头。放大到整本《西游记》来看,用通俗的话说,"渔樵攀话"位于孙悟空个人经历结束之后、西天取经开始之前,其所处位置... "渔樵攀话"位于百回本《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①的开头。放大到整本《西游记》来看,用通俗的话说,"渔樵攀话"位于孙悟空个人经历结束之后、西天取经开始之前,其所处位置不可谓不特殊。"渔樵攀话"这一情节,两千多字,看似只是为下文作了人物出场铺垫,略有"败笔"嫌疑,实则意蕴深厚。在取经出发之前,这一部分已经暗含了《西游记》的另一种思想"呼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百回本 渔樵攀话 功能意义 “隐逸”思想内涵
下载PDF
论汉魏六朝的隐逸之风 被引量:1
8
作者 章义和 《探索与争鸣》 1990年第1期57-61,56,共6页
先秦以降,文人士大夫们的隐居遁迹以其清高孤介而受社会舆论的鄙薄。及至汉魏六朝时期,辞官藏身,寄情于山林溪谷成了文人士大夫们一时的风尚。在这一历史表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意识的作用。
关键词 汉魏六朝 “隐之风” 社会意识 士大夫 社会根源
原文传递
从陆机到陶渊明——“隐逸赋”巡览
9
作者 小岛明纪子 常江(译) 《鞍山社会科学》 2005年第6期43-46,共4页
在中国文学中,如果谈到描写“隐逸”的诗人,自然要举出东晋的陶渊明。《饮酒其五》、《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等这些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作品确立了陶渊明“陶逸诗人”这一不可动摇的评价。从这些作品的成熟性来看,将陶渊明看成... 在中国文学中,如果谈到描写“隐逸”的诗人,自然要举出东晋的陶渊明。《饮酒其五》、《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等这些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作品确立了陶渊明“陶逸诗人”这一不可动摇的评价。从这些作品的成熟性来看,将陶渊明看成是使隐逸文学确立的作家是妥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机 陶渊明 “隐赋” 《归田园居》 文学家 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诗歌
原文传递
论江州文学氛围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剑锋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25,共10页
陶渊明诗文的产生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学现象。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尤其是庐山周围隐士文学的代表 ;是江州庶族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 ;又是庐山僧人文学活动和作品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山林气息浓厚的文学。
关键词 陶渊明 庶族文学 文学氛围 诗歌创作 文学研究 艺术风格 文学 江州文学 僧人文学活动
原文传递
暮归的诗学:孟浩然的诗艺习得与超越 被引量:3
11
作者 查正贤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73,共9页
用“暮归”结束诗歌是初唐诗学的重要遗产之一。以此为起点,并充分运用隐逸生活中对“暮归”的审美体验,孟浩然超越初唐而形成了自己的诗学,以完整的诗学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整体的贡献,一个普通士人的隐逸生活也因此而真正具备了诗歌史... 用“暮归”结束诗歌是初唐诗学的重要遗产之一。以此为起点,并充分运用隐逸生活中对“暮归”的审美体验,孟浩然超越初唐而形成了自己的诗学,以完整的诗学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整体的贡献,一个普通士人的隐逸生活也因此而真正具备了诗歌史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浩然 诗学 唐诗
原文传递
明初苏、松地区“杂书卷册”兴起原因考
12
作者 温见涛 《学园》 2015年第11期186-187,共2页
书体杂糅,即所谓"杂书",并不是元末明初书法的特有现象,远在汉代的丰碑大碣、三国魏时的《三体石经》以及隋唐时期的墓志中,既已或多或少存在着多种书体的杂糅,只是这种杂糅还仅以石刻为载体出现,并没有成为一种"绢帛常态",即文人... 书体杂糅,即所谓"杂书",并不是元末明初书法的特有现象,远在汉代的丰碑大碣、三国魏时的《三体石经》以及隋唐时期的墓志中,既已或多或少存在着多种书体的杂糅,只是这种杂糅还仅以石刻为载体出现,并没有成为一种"绢帛常态",即文人式的"杂书卷册"。真正意义上的"杂书卷册"出现在元末明初。本文依据相关文献资料,对明初苏、松地区"杂书卷册"兴起的原因进行梳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书卷册 书法“复古” “隐逸”书风 “杂书”题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