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牡丹亭》读本的缺憾与完善——徐朔方笺校本下场诗“集唐”句标注订校之一 被引量:2
1
作者 高琦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3-19,共7页
《牡丹亭》剧作共有“集唐”诗近三百句,涉及唐代诗人一百二十多人。徐朔方先生最新笺校本对“集唐”诗句未逐条校对,不注明引诗出处,个别标注还有错误。由此,特将读本中下场诗“集唐”句逐条查对,订正补校,标注出处,列出原诗,为“汤学... 《牡丹亭》剧作共有“集唐”诗近三百句,涉及唐代诗人一百二十多人。徐朔方先生最新笺校本对“集唐”诗句未逐条校对,不注明引诗出处,个别标注还有错误。由此,特将读本中下场诗“集唐”句逐条查对,订正补校,标注出处,列出原诗,为“汤学”研究者和唐诗爱好者提供一份原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戏剧文学 汤显祖 徐朔方 笺校本 下场诗 “集唐” 订正 校注 文学语言
下载PDF
关于《牡丹亭》中的“集唐”诗 被引量:8
2
作者 吴凤雏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01-103,共3页
明人汤显祖传奇名著《牡丹亭》中,共出现"集唐"69首,历来未有将其出处(所集诗句之作者和所出之诗篇)全部注齐者。经大量查考证实:此69首(共280句)"集唐",分别集自129位诗家的270余首诗,并勘正了以往诸家引证注考中... 明人汤显祖传奇名著《牡丹亭》中,共出现"集唐"69首,历来未有将其出处(所集诗句之作者和所出之诗篇)全部注齐者。经大量查考证实:此69首(共280句)"集唐",分别集自129位诗家的270余首诗,并勘正了以往诸家引证注考中的相关错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集唐” 出处
下载PDF
从集唐下场诗看传奇作家的唐诗接受——以明中期至清初传奇为范围
3
作者 王亚男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54-60,共7页
明中期始,传奇剧本中逐渐兴起使用集唐下场诗的写作风潮,一直到清初仍有延续。这为研究传奇作家的唐诗接受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库。从集唐下场诗的引诗情况来看,不同诗人诗作被引用频率具有明显差异,呈现出受唐诗流传情况、诗作风格和... 明中期始,传奇剧本中逐渐兴起使用集唐下场诗的写作风潮,一直到清初仍有延续。这为研究传奇作家的唐诗接受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库。从集唐下场诗的引诗情况来看,不同诗人诗作被引用频率具有明显差异,呈现出受唐诗流传情况、诗作风格和剧本选诗要求等主客观因素影响。非唐人诗句的引用,反映了传奇作家在唐诗记忆上的出错及唐诗传播中存在的讹误现象。引诗需要贴合剧情,因而传奇作家需要从意象和字面义等角度挖掘诗句的意义可能,并关注诗句内部情蕴与戏曲语境的共通。这也促进了冷门作品被“重新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奇 下场诗 接受
下载PDF
《新见隋唐墓志集释》释文斠读
4
作者 管金粮 《现代语文》 2022年第9期51-56,共6页
《新见隋唐墓志集释》为研究隋唐墓志提供了新的材料。此书在释录方面较之前出版的同类著作更加严谨,但仍存在着因文字残泐而误释或缺录、不辨俗字而误释、未明词义而误释、不明典故而误释等问题。综合运用文献学、文字学、词汇学等相... 《新见隋唐墓志集释》为研究隋唐墓志提供了新的材料。此书在释录方面较之前出版的同类著作更加严谨,但仍存在着因文字残泐而误释或缺录、不辨俗字而误释、未明词义而误释、不明典故而误释等问题。综合运用文献学、文字学、词汇学等相关知识,对其中的疏误之处予以校正,以充分发挥新材料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见隋墓志释》 文字 释读
下载PDF
《唐贤三昧集》与诗、禅的分合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寅彭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8-99,共12页
《唐贤三昧集》是王士禛晚年作为本人诗学的一个总结而加以精心 编纂的一部颇具特色的唐诗总集。其宗旨既有如众所周知的“诗禅相通”的一 面,但同时亦有显示诗、禅扦格难通的一面。这后一面在《唐贤三昧集》中的 存在,表明渔洋意识... 《唐贤三昧集》是王士禛晚年作为本人诗学的一个总结而加以精心 编纂的一部颇具特色的唐诗总集。其宗旨既有如众所周知的“诗禅相通”的一 面,但同时亦有显示诗、禅扦格难通的一面。这后一面在《唐贤三昧集》中的 存在,表明渔洋意识中对于“诗禅相通”的原则,也并不是全无保留的,其认 识对此甚至还是十分自觉的。《唐贤三昧集》与渔洋诗学的这一个方面,历来 未为人充分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唐贤三昧集》中并存的这两个方面,探 讨渔洋诗学乃至中国诗学“诗禅相通”原则可信、可行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昧 中国诗学 自觉 晚年 存在 意识 限度 宗旨
原文传递
释“利娄”
6
作者 王闰吉 魏启君 《语言学论丛》 CSSCI 2018年第1期327-336,共10页
《祖堂集》中的“利娄相击,不侧耳者如何”一语颇为难解,《祖堂集》各种校本都无出注,唯孙昌武、衣川贤次、西口芳男点校的中华书局本径改“利娄”为“离娄”,但对全句的解释却语焉不详.“离娄”是一人名,一个人如何“相击”?“离娄”... 《祖堂集》中的“利娄相击,不侧耳者如何”一语颇为难解,《祖堂集》各种校本都无出注,唯孙昌武、衣川贤次、西口芳男点校的中华书局本径改“利娄”为“离娄”,但对全句的解释却语焉不详.“离娄”是一人名,一个人如何“相击”?“离娄”是“古之明目者”,为什么却说“不侧耳者如何”?答语为什么用“哲”回答?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解释清楚.概括起来说,第一个问题是借代问题,用锐利的目光的象征“离娄”代表锐利的目光;第二个问题是用典问题,目击道存,故无须侧耳;第三个问题是禅义问题,禅宗强调以心传心,所以无须借助声音等外在的形式,目光相接,便心有灵犀,悟禅解道.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利娄”为“离娄”之误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堂 利娄 借代 用典 禅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