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诠赋与宗经:扬雄悔赋批评下的“三步通经”思想 被引量:1
1
作者 安生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1年第2期58-72,共15页
学术史对"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诠解的逻辑前提不是基于"雕虫篆刻"而是基于"雕虫篆刻"的喻指对象——词章,从而遮蔽了其作为本体自在的能指语向——"小学"与辞赋之间存在着的"语言—文学&qu... 学术史对"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诠解的逻辑前提不是基于"雕虫篆刻"而是基于"雕虫篆刻"的喻指对象——词章,从而遮蔽了其作为本体自在的能指语向——"小学"与辞赋之间存在着的"语言—文学"发生机制之渊源关系。立足语言分级体系,"雕虫篆刻"、"辞赋"与"诗教"分别代表"字"、"文"与"义","雕虫篆刻"与"小学"构成能指语义层,"辞赋"与"诗教"则构成所指语义层。作为回顾式的学术批评,与其说扬雄"童子雕虫篆刻"以"献赋"与"壮夫不为"而"悔赋"呈示出赋学批评思想的矛盾纠葛,毋宁说扬雄将个体为学之渐进深入寓于齿序之少长变化中。由童子"小学"之学(学言),渐入辞章之文(尚文),后根柢在弘道之儒业(立言),应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完整的三个阶段。倘就汉赋的语言发生机制夷考其内涵宏旨,要在扬雄对辞赋与小学关系的体认以及后期"文统"、"言统"纠葛下的思想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雕虫篆刻 壮夫不为” 小学 赋学批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