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震惊”美学看本雅明技术观的两歧性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杨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87-94,共8页
本雅明常常被诟病为“技术决定论者”。的确,作为一位技术进步论者,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大众化与政治化,而革命的艺术家则通过运用先进的技巧或技术来制造“震惊”艺术,从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并最终实现革命的救赎... 本雅明常常被诟病为“技术决定论者”。的确,作为一位技术进步论者,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大众化与政治化,而革命的艺术家则通过运用先进的技巧或技术来制造“震惊”艺术,从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并最终实现革命的救赎。这在本雅明对小说、摄影以及电影的论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纵观本雅明不同时期的众多作品,可以发现这种技术乐观主义明显存在于他前期的作品之中,而其后期的作品则更多地反映了他对经验贬值的哀悼,对技术现实应用的担忧,以及由此生发出的对传统艺术灵晕的留恋之情。这种矛盾正是本雅明技术观的两歧性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技术观 技术 “震惊” 两歧性
下载PDF
“震惊”与“沉浸”: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复合审美经验 被引量:25
2
作者 陆晓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8-177,共10页
中国新主流电影所提供的审美经验并非对艺术风格和类型样式的简单混搭或者杂糅,而是倡导在电影创作中利用电影技术所营造的视听奇观"闯入"观众的固有经验,突破观众惯常的意识防护机制,从而完成对其心理的巨大冲击;与此同时,... 中国新主流电影所提供的审美经验并非对艺术风格和类型样式的简单混搭或者杂糅,而是倡导在电影创作中利用电影技术所营造的视听奇观"闯入"观众的固有经验,突破观众惯常的意识防护机制,从而完成对其心理的巨大冲击;与此同时,这种审美经验还强调通过超现实感官体验和情感契合令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进入深陷其中的心理状态。前者带给观众的是"震惊",而后者则是"沉浸"。以此为基础,意欲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范畴中获得传播能量的新主流电影还要在审美特质中选取最大公约数,通过审美的普遍价值来凝聚最广泛意义上的电影观众,并利用类型结合与虚实交融,最终为观众提供打破固有认知的复合审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震惊” “沉浸” 审美融合
下载PDF
论本雅明对大众“震惊体验”的观察与现代性反思
3
作者 何利娴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2-98,共7页
以波德莱尔的抒情诗歌作为观察视角,本雅明把他关于大众“震惊体验”的描写当作19世纪的史实来看待,换言之,本雅明用这种体验方式来把握巴黎拱廊街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本雅明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观点,... 以波德莱尔的抒情诗歌作为观察视角,本雅明把他关于大众“震惊体验”的描写当作19世纪的史实来看待,换言之,本雅明用这种体验方式来把握巴黎拱廊街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本雅明吸收了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观点,认为它是一种重复的创伤体验,具有非连续性的特点,对“震惊体验”作出深刻的现代性批判。在本雅明看来,“震惊体验”无法给予个体丰富的审美意义,要从“震惊体验”中真正获得解放,必然要以大众“经验”作为启示,回归到具有连续性的大众“经验”之中。本雅明之所以采取“震惊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大众的现代都市生活特点,与他本人敏感细腻的批评风格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惊体验” 本雅明 波德莱尔 大众 现代性
下载PDF
于“震惊”中“循流”:电影在短视频平台中的跨媒介改编 被引量:8
4
作者 邓慧敏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6-124,共9页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风靡,传统电影的跨媒介改编被推向了大众影像消费的前沿。本文基于“后赛璐珞”改编理论,认为短视频化的电影是传统电影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改编形式。数字媒介技术将电影从电影院等传统空间抽离出来,并将之嵌入新兴的...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风靡,传统电影的跨媒介改编被推向了大众影像消费的前沿。本文基于“后赛璐珞”改编理论,认为短视频化的电影是传统电影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改编形式。数字媒介技术将电影从电影院等传统空间抽离出来,并将之嵌入新兴的互联网空间中,带来了本雅明所谓的现代性文化的“震惊”体验。随着线性的旁白叙事和非线性的溯源式叙事模式的引入,这种解构力量所带来的“震惊”体验被约束和控制,促成了短视频化的影像叙事机制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惊” “循流” 短视频 “后赛璐珞改编” 现代性 数字媒体
原文传递
媒介奇观的审美之维——联结日常生活与媒介拟像的“震惊”美学 被引量:3
5
作者 蒋晓丽 郭旭东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7年第2期376-386,共11页
对媒介奇观审美之维的考察,是在媒介文化研究与美学理论之间建立跨学科沟通的尝试。凯尔纳的媒介奇观概念可以被解读为经过媒介拟像化处理的日常生活。作为审美对象的媒介奇观同时具有感性认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超美学的特征。可将'... 对媒介奇观审美之维的考察,是在媒介文化研究与美学理论之间建立跨学科沟通的尝试。凯尔纳的媒介奇观概念可以被解读为经过媒介拟像化处理的日常生活。作为审美对象的媒介奇观同时具有感性认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超美学的特征。可将'震惊'美学作为联结媒介奇观生成过程中的日常生活与媒介拟像的理论桥梁,结合凯尔纳的媒介批评文本,运用文本分析方法,从心理、社会、审美三个层次对媒介奇观的审美之维进行批判性解读,可以发现大众媒介对'震惊'的抵制所导致的人类自我经验的萎缩,以及由此引发的大众审美倾向的体验化、娱乐化,是媒介奇观审美之维在后现代社会的重要呈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奇观 “震惊”美学 凯尔纳 本雅明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城市电影:历史的性格决定命运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小丽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中国当代城市电影是一个历史的特定的概念,是中国当下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它的发展走向是与中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所呈现的由南而北的区域历程相一致的。当城市电影的创作由南粤而进入北京、西安等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内陆城市... 中国当代城市电影是一个历史的特定的概念,是中国当下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它的发展走向是与中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所呈现的由南而北的区域历程相一致的。当城市电影的创作由南粤而进入北京、西安等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内陆城市时,文本表现出人对现代都市的强烈的"震惊"体验,呈现出鲜明的"反城市化"创作特征。它无疑具有很大的社会认知价值,即便是在历史评判的尺度上,也是具有实质理性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具有自己特定历史内涵的中国当代城市电影,也就日益显示出其局限和落寞而逐渐走向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电影 城市化进程 “震惊”体验 “反城市化” 华语电影
下载PDF
瓦尔特·本雅明的电影理论 被引量:1
7
作者 严红兰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08-112,共5页
在《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提出了自己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是一种现代技术催生的已丧失“灵晕”的新兴艺术样式。技术复制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并且与戏剧、绘画等传统艺术相比,具有动态性、消遣性等特点,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 在《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提出了自己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是一种现代技术催生的已丧失“灵晕”的新兴艺术样式。技术复制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并且与戏剧、绘画等传统艺术相比,具有动态性、消遣性等特点,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震惊”的审美感受。电影具有扩大人们的视觉世界,促进艺术的民主化、大众化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尔特·本雅明 电影 技术 “灵晕” “震惊”
下载PDF
《达洛维夫人》中的汽车文化政治学
8
作者 王彦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60-65,共6页
在《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将表征现代交通技术进步的重要媒介汽车所彰显出的文化政治意蕴直观地传达给了读者。小说中对伦敦汽车的描写是伍尔夫对社会诸多层面现代性演进加以思考的产物,是她思考汽车的外在意象与隐含内涵之间辩证关系... 在《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将表征现代交通技术进步的重要媒介汽车所彰显出的文化政治意蕴直观地传达给了读者。小说中对伦敦汽车的描写是伍尔夫对社会诸多层面现代性演进加以思考的产物,是她思考汽车的外在意象与隐含内涵之间辩证关系的结果。对伍尔夫而言,汽车是伦敦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性载体,奔驰在伦敦街头的汽车赋予人们一种全新的时空关系感知方式,一种"震惊"的都市现代性体验。同时,作为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成为身份、地位、阶级的重要表征物,具有明显的符号价值,是阶级区隔的媒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洛维夫人 汽车 流动的现代性 “震惊”美学思想
下载PDF
Off-Design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xial Flow Fan in Helicopter
9
作者 李明 高红霞 +1 位作者 余建祖 迟蓬涛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1年第1期23-30,共8页
A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method of off-design performance is developed for an axial flow fan of oil cooling system in helicopter,including calculation of aerodynamic parameters and performance parameters.When calcula... A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method of off-design performance is developed for an axial flow fan of oil cooling system in helicopter,including calculation of aerodynamic parameters and performance parameters.When calculating inlet shock loss,the shock loss coefficient is obtained by comparing results of theoretical calculation,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The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all air velocity components increase from hub to shroud in main flow area at rated condition.Tip leakage vortex moves downstream as flow rate increases.When flow rate decreases,Re decreases,and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from hub to shroud area all increases gradually.Tip leakage vortex moves upstream,and secondary loss increases.Low speed area in the passage is widened along with high speed area moving to hub area,influenced by boundary layer separation.Consequently wake area and jet area at fan outlet are both larger than rated condition.Therefore optimization design for off-design performance of the fan is required on aerodynamic parameters influencing fan loss.A reliable method is supplied for estimating altitude performance of lubricating system in helicop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al flow fan off-design performance altitude performance shock loss coefficient boundary layer separation BACKFLOW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Release before Large Earthquakes of M≥7. 0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10
作者 Jiang Haikun Miao Qingzhuang +3 位作者 Dong Xiang Wu Qiong Li Mingxiao Song J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0年第1期1-12,共12页
The enumerating algorithm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fitting procedure of the ASR model. Based on the detailed study of 21 large earthquakes with M≥6. 8 in the Chinese Mainland,the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seismic s... The enumerating algorithm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fitting procedure of the ASR model. Based on the detailed study of 21 large earthquakes with M≥6. 8 in the Chinese Mainland,the statistical features of seismic strain release before large earthquakes have been summarized. In the mass,the strain release model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The first is the DA model,in which the strain release accelerates in broader areas and decelerates in small areas around the epicenter. Approximately 38% of earthquake samples are of this type. The second is the AD model,in which the strain release decelerates in broader areas and accelerates in smaller areas around the epicenter with an occupying ratioof approximately 19%. The third is ASR,in which only accelerating strain release can be observed. Cases of this model amount to about 14%. The fourth is DSR,in which only decelerating strain release can be checked,amounting to about 24%. There is only one earthquake sample of the fifth type (LSR),which shows a linear strain release. There is a 3~6 years difference in the duration of pre-shock sequences between the accelerating and decelerating models. This means that seismic quiescence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increased seismicity of small earthquake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s are a typical feature in general. For the DA model,the average size of critical regions for steady accelerating and decelerating strain release is about 260km to 400km and 100km to 200km,respectively,3 to 5 times and 1 to 2 times the rupture size of an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7. 0. The AD model is the opposite of the DA model. The model parameter,m value,has good stability. The ratio of ASR is about the same for accelerating seismic strain release phenomena,no matter what the strain release models are,or how large the strain release quantity is. With regard to decelerating seismic strain release phenomena, the DA model has the most distinctive decelerating strain release characteristic and is the typical feature of seismic strain release,i. e. "decelerating in-accelerating out seismic strai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elerating strain release Decelerating strain release Size of critical region Duration of pre-shock seque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