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零余者的封神路——论《边走边唱》中的“人”与“非人”
1
作者 赵翠萍 王慧香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3-45,共3页
《边走边唱》作为陈凯歌早期作品之一,被认为是其精神的自叙传,由于该电影对史铁生《命若琴弦》的改编获得了较大的超越,且灌注了导演强烈的个人色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之看作是陈凯歌的独立作品。在以往的研究中,该篇的讨论主要... 《边走边唱》作为陈凯歌早期作品之一,被认为是其精神的自叙传,由于该电影对史铁生《命若琴弦》的改编获得了较大的超越,且灌注了导演强烈的个人色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之看作是陈凯歌的独立作品。在以往的研究中,该篇的讨论主要立足于电影对小说的改编,电影的信仰和宿命论色彩,导演个人精神的自叙等几个方面,而较少关注到《边走边唱》中的所有角色在“人”与“非人”间的挣扎对电影表述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主要通过对老琴师和石头作为“零余者”是怎样一步步变为“神神”的道路做探讨,并将其他具有符号意义的角色纳入,试图理解《边走边唱》中的“人”与“非人”对整部影片构建和主角命运走向的影响,进而以此角度解读电影中导演的潜在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余者” “非人” 《命若琴弦》 早期作品 个人色彩 个人精神 符号意义 陈凯歌
下载PDF
“非人”在《庄子》中的不同层面及解构后的理想状态
2
作者 周海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55,共5页
"非人"出自《庄子.应帝王》。在此篇中,"非人"的使用范围是政治领域,是庄子在政治主张上所排斥和摒弃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根源于"非人"的认识方法,表现有三:"我"对自我的偏见、"我... "非人"出自《庄子.应帝王》。在此篇中,"非人"的使用范围是政治领域,是庄子在政治主张上所排斥和摒弃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根源于"非人"的认识方法,表现有三:"我"对自我的偏见、"我"对他人的偏见、"我"对他物的偏见。要解构这种思维,人就要看到世界在存在论上"道通为一"的本有状态,以"以明"的方法重新审视人和世界的关系。破除这种思维误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人最终达到"逍遥游"的理想状态,而这也构成了庄子哲学的核心与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 “以明” 道通为一 逍遥
下载PDF
从“非人”到“人”——鲁迅五四杂文基本理念的构建
3
作者 李玉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21-35,共15页
研究者一般从批判性、否定性和破坏性方向上定位鲁迅杂文,也多从这个方面探析并发掘鲁迅杂文及其意义。这是一个我称之为批判性或解构性的视角,这种视角有偏颇之处。因为它不是把鲁迅及其杂文看作一个“整体”,不是从整体性方面加以把握... 研究者一般从批判性、否定性和破坏性方向上定位鲁迅杂文,也多从这个方面探析并发掘鲁迅杂文及其意义。这是一个我称之为批判性或解构性的视角,这种视角有偏颇之处。因为它不是把鲁迅及其杂文看作一个“整体”,不是从整体性方面加以把握,它遮蔽了鲁迅(杂文)更内在更本质性的东西。所谓更内在的东西,就是关于“人的观念”。我认为这种关于“人”的观念,在鲁迅那里是作为“基本理念”,即根底性意识特征而存在着的。从“非人”到“人”,从解构性到建构性,可看作鲁迅五四杂文的总趋向;也是掘发鲁迅杂文更内在意蕴的一个有力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五四杂文 “非人”/“人” 整体性
下载PDF
康拉德小说《胜利》中的“非人”形象——试论琼斯先生的“非人”形象建构及原因
4
作者 吴光军 《文教资料》 2009年第36期24-26,共3页
在众多的关于康拉德小说的翻译作品之中鲜见对《胜利》的翻译之作,而在国内对这部小说作出专门批评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从《胜利》这部小说中的“非人”形象出发。讨论小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描述来刻画这些“非人”形象.并借... 在众多的关于康拉德小说的翻译作品之中鲜见对《胜利》的翻译之作,而在国内对这部小说作出专门批评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从《胜利》这部小说中的“非人”形象出发。讨论小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描述来刻画这些“非人”形象.并借用东方主义的一些观点来论述建构背后可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非人”形象殖民主义批评 他者化 反衬分布
下载PDF
儿童文学中“非人”角色姓名翻译研究--以詹纳尔《西游记》英译本为例
5
作者 邱玉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38-42,127,128,共7页
《西游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地位斐然,其中四百多个富有诗意且童趣满满的“非人”角色姓名尤其引人注目。詹纳尔的《西游记》全译本在“非人”角色姓名的翻译上凸显了泛灵性、童趣性,以及对儿童读者特别关注的人文性,符合西方儿童读者... 《西游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地位斐然,其中四百多个富有诗意且童趣满满的“非人”角色姓名尤其引人注目。詹纳尔的《西游记》全译本在“非人”角色姓名的翻译上凸显了泛灵性、童趣性,以及对儿童读者特别关注的人文性,符合西方儿童读者的心理认知。该译本的多次再版佐证了詹纳尔对此类角色姓名的英译处理非常成功,为西方儿童读者理解且接受这部中国文学作品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非人”角色 诨名 泛灵性 《西游记》
下载PDF
“非人”之人
6
《海外英语》 2011年第9期6-7,共2页
被学校开除学籍,几乎永远处于醉生梦死的状态,赌博和狩猎的骨灰级爱好者。这就是。“疯狂杰克”约翰·米顿(1796-1834)。他生来便拥有巨额财产,是一个无忧无虑的英国贵族。然而,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连串自杀的尝试”,他最... 被学校开除学籍,几乎永远处于醉生梦死的状态,赌博和狩猎的骨灰级爱好者。这就是。“疯狂杰克”约翰·米顿(1796-1834)。他生来便拥有巨额财产,是一个无忧无虑的英国贵族。然而,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连串自杀的尝试”,他最终在穷困潦倒中结束了一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 开除学籍 巨额财产 英国贵族 爱好者
下载PDF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非人本”倾向及解决对策
7
作者 周位彬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8-39,共2页
当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现了“非人本”倾向。端正“非人本”倾向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即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增强学科意识、充分挖掘教育教学中的人格因素、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非人本”倾向 教师
下载PDF
夏目漱石的“非人情”
8
作者 刘立善 《日本研究》 2005年第3期96-96,共1页
关键词 夏目漱石 “非人情” 日本 文学评论
下载PDF
“非人情”与“媚俗观”比较——以夏目漱石《草枕》与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
9
作者 许琪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23-25,共3页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散文体小说《草枕》,被誉为是一部"以美为生命"的小说,集中表现了作者"非人情"的美学理念;而"媚俗"则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反复叙述的关...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散文体小说《草枕》,被誉为是一部"以美为生命"的小说,集中表现了作者"非人情"的美学理念;而"媚俗"则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反复叙述的关键词。本文试图将"非人情"与"媚俗观"的美学内涵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二者的对立与矛盾特性,并探究二者在人类境况中存在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情” “媚俗观” 对立矛盾 必然性
下载PDF
在奇观中行走——后人类主义视域下的数字动画电影文化探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巨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3-86,共4页
数字时代的动画电影,对后人类生存状况展开了一系列的奇观想象,电影通过符号之域将各种“不合理”“更疯狂”的东西从想象之域释放出来,不断冲入观众的精神之域,使人对自我的确证不断发生更新。后人类主义视域下,数字动画电影的各种“... 数字时代的动画电影,对后人类生存状况展开了一系列的奇观想象,电影通过符号之域将各种“不合理”“更疯狂”的东西从想象之域释放出来,不断冲入观众的精神之域,使人对自我的确证不断发生更新。后人类主义视域下,数字动画电影的各种“非人”银幕形象,作为现实的“赘生物”,以各种奇观形态将观众从“现实”中“重新导引”出来。数字动画电影创设的各类“后人类”空间景观,表征着“后人类”世界的想象和谵妄体验,也注定成为观影者主体自省的内驱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奇观 后人类 “非人”形象 谵妄体验
下载PDF
光雕影塑——张峰雕塑中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礼宾 《美术大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27,共4页
雕塑材质本身特性的彰显,再加上雕塑家塑造手法的痕迹,会破坏雕塑人物的完整性,赋予雕塑人物某种“非人”的特质。泥塑之手幻化出“血肉”身躯,“泥”与“肉”融合、对峙,“泥土”现实和“血肉”特性集中于作品本身。西方的上帝和东方... 雕塑材质本身特性的彰显,再加上雕塑家塑造手法的痕迹,会破坏雕塑人物的完整性,赋予雕塑人物某种“非人”的特质。泥塑之手幻化出“血肉”身躯,“泥”与“肉”融合、对峙,“泥土”现实和“血肉”特性集中于作品本身。西方的上帝和东方的女娲都有“抟土造人”的神力,而生活于尘世的雕塑家只能在“肉体”“土胎”的交界处徘徊,表达自己对“泥土”与“肉体”的现代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家 生命意识 张峰 塑造手法 “非人” 现代阐释 交界处 特性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客观存在性探析——兼议人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关系
12
作者 杨周相 辛雷乾 《文教资料》 2013年第36期85-87,共3页
人的主观能动性司空见惯,但其很容易蒙蔽人的客观实在.人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都与自身的生理条件、社会环境与他人存在密不可分.事物的任何选择最终都会取决于自身需要,而不会因他人的意志而改变,这也就是事物存在的客观性.人的主... 人的主观能动性司空见惯,但其很容易蒙蔽人的客观实在.人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都与自身的生理条件、社会环境与他人存在密不可分.事物的任何选择最终都会取决于自身需要,而不会因他人的意志而改变,这也就是事物存在的客观性.人的主观选择非但不能否定选择主体客观实在,反而会因为自己的主观选择而更加说明自身的客观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主观选择性 “非人” 人的客观存在性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伦理思考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子运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45,共7页
从教育与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的契合逻辑出发,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面临的三大悖论:主体性悖论、权利悖论和底线悖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具有基础性、深远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其伦理准则的构建可参考三种模式:理论应用模式、中层原则模式、决... 从教育与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的契合逻辑出发,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面临的三大悖论:主体性悖论、权利悖论和底线悖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具有基础性、深远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其伦理准则的构建可参考三种模式:理论应用模式、中层原则模式、决疑案例普遍化模式。无论采用何种模式,破解悖论难题的关键是采用"非人主体说",永远不要把人工智能摆放在人类主体的位置,必须立场鲜明地将其视为机器;人永远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人应该尊重自己,相信自己配的上最高尚的东西。只有如此,才不会沦落到与位卑一等的机器纠结伦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工智能 教育伦理 技术伦理 主体性悖论 “非人主体说”
下载PDF
论白饭如霜作品中的六朝志怪文化积淀 被引量:1
14
作者 童苏婧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20-25,共6页
白饭如霜的奇幻作品植根于六朝志怪的沃土,构建了一个色彩斑驳、幻影重重的"非人"世界。在彼岸的蓝天下展示了和谐共处、形象灵动的人类图景和联系复杂、时空交错的世界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游戏式的探险历程,追究了人类存... 白饭如霜的奇幻作品植根于六朝志怪的沃土,构建了一个色彩斑驳、幻影重重的"非人"世界。在彼岸的蓝天下展示了和谐共处、形象灵动的人类图景和联系复杂、时空交错的世界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游戏式的探险历程,追究了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 人类图景 世界图景 存在意义
下载PDF
论白饭如霜奇幻小说中的六朝志怪文化层累
15
作者 童苏婧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58-62,共5页
白饭如霜的奇幻作品植根于六朝志怪的沃土,构建了一个色彩斑驳、幻影重重的"非人"世界,在彼岸的蓝天下展示了和谐共处、形象灵动的人类图景和联系复杂、时空交错的世界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游戏式的探险历程探究了人类存在... 白饭如霜的奇幻作品植根于六朝志怪的沃土,构建了一个色彩斑驳、幻影重重的"非人"世界,在彼岸的蓝天下展示了和谐共处、形象灵动的人类图景和联系复杂、时空交错的世界图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游戏式的探险历程探究了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人” 人类图景 世界图景 存在意义
下载PDF
《桑树坪纪事》中戏剧情境的构建 被引量:2
16
作者 童瑞枝上海戏剧学院 《艺术评鉴》 2021年第5期127-129,共3页
《桑树坪纪事》中的戏剧情境是核心情境、辅助性情境、象征情境交织、融合的产物。《桑树坪纪事》的核心情境以人物群像的方式表达,由“人”与“非人”之间规定的关系构成。“超人”对“人”“人”对“非人”不断重复的“围猎”意象,既... 《桑树坪纪事》中的戏剧情境是核心情境、辅助性情境、象征情境交织、融合的产物。《桑树坪纪事》的核心情境以人物群像的方式表达,由“人”与“非人”之间规定的关系构成。“超人”对“人”“人”对“非人”不断重复的“围猎”意象,既是凸显象征情境的方式,也是荷载核心情境、辅助性情境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 “非人” “超人” “围猎” 核心情境 辅助性情境 象征情境
下载PDF
经典是这样磨炼出来的——记绚丽典雅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17
作者 王晶 《戏剧之家》 2011年第6期20-20,58,共2页
舞剧是我们在舞蹈欣赏中的重中之重。创造奇迹的芭蕾艺术,现今仍然是人们口中最具贵族风范的舞蹈种类之一。芭蕾的美学原则有悖于正常人的生理规律,芭蕾的审美标准是“非人”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完美到极点。他们有的动作要求和美学原... 舞剧是我们在舞蹈欣赏中的重中之重。创造奇迹的芭蕾艺术,现今仍然是人们口中最具贵族风范的舞蹈种类之一。芭蕾的美学原则有悖于正常人的生理规律,芭蕾的审美标准是“非人”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完美到极点。他们有的动作要求和美学原则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让身为肉体凡胎的普通人通过实现披上白纱像仙女一样不受影响而翩翩起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芭蕾舞剧 《天鹅湖》 典雅 舞蹈欣赏 美学原则 芭蕾艺术 生理规律 “非人”
下载PDF
东方艺术传统与竹久梦二的绘画之美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尔雅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23-27,共5页
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绘画是传统东方绘画艺术与现代审美趣味完美结合的范例。他的简笔诗画的渊源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和以俳句入画而形成的日本"俳画",承袭了"俳画"中所谓超越世俗气的"非人情"的审... 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绘画是传统东方绘画艺术与现代审美趣味完美结合的范例。他的简笔诗画的渊源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和以俳句入画而形成的日本"俳画",承袭了"俳画"中所谓超越世俗气的"非人情"的审美趣味,将绘画题材广泛化、通俗化、日常化,而所谓"梦二式美人"更是体现了日本传统的"意气"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绘画 竹久梦二 简笔诗画 “俳画” “非人情” “意气”之美
下载PDF
五四文学思想与德莫克拉西
19
作者 伦海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4期18-27,共10页
本文认为,德莫克拉西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唯一权威者”,“根本主义”和“时代精神”,对于五四文学思想同样具有统摄作用。它不仅规定了理论与批评的总体框架,同时也制约着翻译和创作的价值取向。五四文学思想的德莫克拉西化主要表现... 本文认为,德莫克拉西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唯一权威者”,“根本主义”和“时代精神”,对于五四文学思想同样具有统摄作用。它不仅规定了理论与批评的总体框架,同时也制约着翻译和创作的价值取向。五四文学思想的德莫克拉西化主要表现为;提倡先译后做,以外国民主主义文学为我们楷模的思想;“活的文学”思想主张与崇尚自然、自由与个性的诗文创作倾向;“人的文学”思想主张与小说创作中竞写“非人的生活”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莫克拉西 五四文学思想 外国民主主义文学 “活的文学” 崇尚自然 “人的文学” “非人的生活”
下载PDF
探讨中药的保存方法
20
作者 钱浩良 何闵凤 王琳 《中医临床研究》 2016年第11期136-137,共2页
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升,中医中药越来越被人们推崇。中药多为植物,部分中药为矿物质和动物,因此中药储存是个非常复杂、精细的工作。中药房管理人员要根据中药的性质对其进行合理的储存,保证中药的质量。
关键词 中药储存 养护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