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7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教育路径研究——以云南民族地区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为例
1
作者 于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1-29,共9页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在云南各民族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教育资源、媒介优势及其多渠道多层次进校园的教育路径,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极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 边疆多民族地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路径
下载PDF
论“非遗”的三个面向
2
作者 彭兆荣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4,共7页
我国正在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同时也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传统的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表现在文化遗产方面,最为鲜活的正是“非遗”。“非遗”作为活态遗产,不仅是祖先留下来的“财产”,也是人民的历史记忆和... 我国正在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同时也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传统的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表现在文化遗产方面,最为鲜活的正是“非遗”。“非遗”作为活态遗产,不仅是祖先留下来的“财产”,也是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更是“地方性”民俗、民情的重要依据。在全球“移动性”显著增强的今天,“非遗”可以或可能成为大众旅游潮流中的文化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 乡土社会 乡村振兴 品牌价值 移动社会
下载PDF
图书馆数字化赋能“非遗”工作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公共图书馆为例
3
作者 林梅梅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4年第3期17-19,共3页
在数字化和新媒体广泛使用的今天,“非遗”数字化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以广西公共图书馆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价... 在数字化和新媒体广泛使用的今天,“非遗”数字化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以广西公共图书馆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非遗”资源 广西公共图书馆
下载PDF
论“非遗”保护传承的厦门实践——以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为例
4
作者 吴菲 《艺术科技》 2024年第9期163-166,共4页
目的: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从2006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8届,成果显著。文章根据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发展历程,剖析厦门市“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举措、经验启示。方法:通过梳理厦门市“文... 目的: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从2006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8届,成果显著。文章根据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发展历程,剖析厦门市“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举措、经验启示。方法:通过梳理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发展历程,分析活动的做法成效:市区联动,带动活动高质量举办,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非遗”搭台,各界参与,品牌活动亮点纷呈;健全体系,保护整体环境,“非遗”保护传承规范有效;利用多方平台拓展宣传模式,提升“非遗”传播力,现代化“非遗”传播格局初步形成。结果:文章以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为例,探讨厦门市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具体实践。根据厦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发展历程,总结出厦门“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举措、经验启示。结论:近年来,厦门市“非遗”宣传深入民心,政府、传承人、传习中心与市民共同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文旅商的大融合推动宣传活动朝着文旅融合的方向前进,也为“非遗”保护传承创造了新的机遇。一是守正创新,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旅融合取得产业化经济效益;二是深入开展,进一步构建“非遗”传播推广体系,持续推进文化交流;三是丰富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厦门市 宣传展示活动 实践
下载PDF
中原“非遗”与高校艺术学科课程体系相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
5
作者 李娜娜 《漫科学(科学教育)》 2024年第2期113-115,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的比较明确,以延续“非遗”的核心文化基因为主导,将更多的新鲜血液和时代色彩注入其中,确保“非遗”充满生命力和活力。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学科与科研优势、设备与场地优势非常明显,能够为实现“非遗”传承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的比较明确,以延续“非遗”的核心文化基因为主导,将更多的新鲜血液和时代色彩注入其中,确保“非遗”充满生命力和活力。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学科与科研优势、设备与场地优势非常明显,能够为实现“非遗”传承目的助力,如果能够将“非遗”与高校艺术学科课程体系相结合,逐步完善高校教育体系,就有助于创新和传承“非遗”文化。文章结合中原“非遗”与高校艺术学科课程体系相融合的优势,分析具体的融合要求和实现路径,以期为促进中原“非遗”的传承及弘扬和高校艺术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升级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非遗” 高校艺术学科 课程体系 融合路径
下载PDF
基于“非遗”元素的公益广告设计创新研究
6
作者 石廷金 韩雪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7-384,共8页
目的基于“非遗”研究多学科性的特点,不断深入理解“非遗”文化的意味,努力建立其与已有学术视角、知识体系的联系,探索公益广告研究和实践的新方法,并为“非遗”研究的发展贡献力量。方法从艺术设计学、设计心理学、传播学视角出发,... 目的基于“非遗”研究多学科性的特点,不断深入理解“非遗”文化的意味,努力建立其与已有学术视角、知识体系的联系,探索公益广告研究和实践的新方法,并为“非遗”研究的发展贡献力量。方法从艺术设计学、设计心理学、传播学视角出发,透过“非遗”元素在公益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表现,高度提炼“非遗”元素,与东方美学思想融合,运用创造性思维,丰富创作内涵,创新表现形式,结合作者长期践行的平面公益广告设计及“非遗进高校”创新教育方法进行论证。结果“非遗”元素对公益广告设计和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公益广告设计的创新又反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结论“非遗”元素为公益广告创意思维与表现形式带来了独出机杼的影响,提升公了益广告创新的高度,形成当下原创公益广告设计创新的一种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元素 公益广告 设计 创新
下载PDF
日本的世界“非遗”里的节气研究
7
作者 方兰 《西部学刊》 2024年第8期60-63,共4页
日本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节气相关“非遗”主要包括2009年的奥能登的田神祭和秋保的插秧舞;2011年的壬生花田植;2013年的和食:日本人的传统饮食文化;2014年的“和纸:日本手抄和纸技术(构成/石州半纸、本美浓纸、细川纸)”,共五项... 日本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节气相关“非遗”主要包括2009年的奥能登的田神祭和秋保的插秧舞;2011年的壬生花田植;2013年的和食:日本人的传统饮食文化;2014年的“和纸:日本手抄和纸技术(构成/石州半纸、本美浓纸、细川纸)”,共五项。日本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对中国的启示在于:日本的有关节气的“非遗”保护能看出其在传统音乐、舞蹈和仪式举办时间、形式策划方面兼具坚守和变通;着眼日常生活,学校、家庭和社会携手保护与传承节气饮食,发挥传统节气饮食的家国情怀和凝聚力;在传统手工“非遗”方面,多领域融合,在国内外加强推广和传播。在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时,需要注意中国应按本国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世界“非遗” 节气
下载PDF
数字技术背景下武术“非遗”传承路径探骊
8
作者 归雪菊 李兆进 吴玉明 《武术研究》 2024年第3期19-21,51,共4页
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最具稳定性的文化基因,其数字化传播已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议题。而武术“非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将传统传承方式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对提高“... 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最具稳定性的文化基因,其数字化传播已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议题。而武术“非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将传统传承方式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对提高“非遗”整体保护水平、优化“非遗”传承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和可行路径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数字技术背景下寻求有效途径,促进武术“非遗”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武术“非遗” 活态传承
下载PDF
“非遗”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研究
9
作者 舒纾 《艺术科技》 2024年第9期196-198,共3页
目的:文章旨在通过深入探讨“非遗”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的路径,增强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性与独特性,同时希望以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为媒介,促进“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方法: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搜集与“非遗”... 目的:文章旨在通过深入探讨“非遗”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的路径,增强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性与独特性,同时希望以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为媒介,促进“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方法: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搜集与“非遗”元素、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文献资料,提取可用内容作为理论指导。结果:文章提出三条“非遗”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路径,一是依托“非遗”布局理念,打造民族特色空间;二是利用“非遗”造型元素,丰富设计作品形态;三是借鉴传统色彩搭配思路,增强设计视觉张力。结论:将“非遗”元素融入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二者融合既能够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提升设计品质,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文化 元素 环境艺术设计 融合
下载PDF
基诺族“非遗”项目的现代旅游符号化研究
10
作者 闫一杰 《艺术科技》 2024年第7期76-79,共4页
目的:文章以基诺族“非遗”为例,分析基诺族特懋克的符号化、舞台化,探寻基诺族文化旅游消费现象,旨在提高基诺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彰显基诺族“非遗”旅游的文化韵味。方法:通过田野调研,获取来自云南省景洪市基诺族乡政府和基诺山巴... 目的:文章以基诺族“非遗”为例,分析基诺族特懋克的符号化、舞台化,探寻基诺族文化旅游消费现象,旨在提高基诺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彰显基诺族“非遗”旅游的文化韵味。方法:通过田野调研,获取来自云南省景洪市基诺族乡政府和基诺山巴亚村委会巴坡村主办的2024年特懋克活动的现场资料。观察现代基诺族传统节日的符号化,确定少数民族节日仪式在旅游消费中的边界。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文化的优势,发现旅游消费可提升的空间。结果:基诺族的特懋克“非遗”民俗作为重要的农业祭祀仪式,在时间、空间、仪轨等方面都发生了流变。在欢庆特懋克时,基诺族的“非遗”项目得到了集中展现,但是具有艺术价值并体现基诺族文化设计的旅游商品种类较少,亟须创造基诺族独有的符号与品牌。目前旅游消费产品同质化严重,满足不了前来基诺山的游客的消费需求。结论:基诺族的“非遗”项目转变为符号化的“商品”,既需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也要满足商业行为体的利益。基诺族需要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宗旨和旅游消费的本质,围绕基诺族旅游消费,以符合文化逻辑为起点,确立各自的行为规范。尊重市场需求,符合现代审美,传承基诺族地域文化,使游客感受到少数民族“非遗”的魅力,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诺族 旅游 特懋克 “非遗” 符号化
下载PDF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在美育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11
作者 邱逢邹 《艺术科技》 2024年第9期217-219,共3页
目的:研究“非遗”传承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价值,并探索其在美育课程中的实践,以及在高职教育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方法:首先深入分析“非遗”传承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积极作用,重点探索... 目的:研究“非遗”传承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价值,并探索其在美育课程中的实践,以及在高职教育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方法:首先深入分析“非遗”传承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积极作用,重点探索其在弘扬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培养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塑造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方面的作用。接着,提出一系列基于“非遗”传承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在美育课程中的实践措施,即开发“非遗”传承校本课程、打造实践平台、开展主题活动、完善导师制度等具体措施。结果:基于以上实践措施,高职学生在“非遗”传承活动中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产生深刻认知,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还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同时,这些活动也加强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结论:“非遗”传承是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同时美育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还是塑造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提倡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美育课程更应发挥其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高职美育改革中促进“非遗”传承和高职教育有机融合,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高职美育课程应进一步加强与“非遗”传承的结合,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实现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 高职教育 工匠精神 美育课程
下载PDF
乡村“非遗”美食资源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研究——以京津冀区域为例
12
作者 王紫薇 李烨 袁琳 《可持续发展》 2024年第2期271-279,共9页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出路,“非遗”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人民文化认同感、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京津冀区域作为研究区,利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京津冀乡...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出路,“非遗”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人民文化认同感、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京津冀区域作为研究区,利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京津冀乡村“非遗”美食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首先,京津冀乡村“非遗”美食资源在空间上呈“两核一带”的集聚分布特征;其次,相较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是驱动京津冀乡村“非遗”美食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驱动力排序为:DEM > 年平均气温 > 年降水量 = 人均GDP > 公路里程 > 河流密度 > A级景区数量。基于此,可通过加强区域协作、促进产业融合、完善基础设施等促进乡村“非遗”资源旅游开发,推动“非遗”传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非遗”美食资源 空间分布 驱动因素
下载PDF
网络时代“非遗”舞蹈的当代传播策略探究——以乐安傩舞为例
13
作者 刘秋彤 《艺术科技》 2024年第3期85-87,共3页
目的:在网络时代,仅需一部手机就可以与世界互联互通,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而“非遗”舞蹈在网络的影响下,其传播与共享也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主要探析“非遗”舞蹈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现... 目的:在网络时代,仅需一部手机就可以与世界互联互通,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而“非遗”舞蹈在网络的影响下,其传播与共享也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主要探析“非遗”舞蹈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现状,阐述网络时代独有的传播特色,并提出利用网络传播“非遗”舞蹈的优势与局限,为有效传播和发展弘扬“非遗”舞蹈提供参考。方法:文章简要分析网络时代“非遗”舞蹈的传播现状,总结出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交互性和参与感、数字化和智能化、全球化和开放性、社群化和共享性、速度化与碎片化等六大传播特点,并以乐安傩舞为个案展开个例分析,以求以实例为“非遗”舞蹈在网络中的传播提供有效的策略。结果: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与乐安傩舞的个例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传播策略,包括借助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利用数字化实现智能保存,结合网络直播进行普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体验等。结论:网络时代为“非遗”舞蹈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也要对其可能带来的问题保持警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传播和发展“非遗”舞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非遗”舞蹈 传播策略 乐安傩舞
下载PDF
文化传承视域下“非遗”短视频传播模式与策略研究
14
作者 陆胤宏 《艺术科技》 2024年第5期171-173,共3页
目的:文章对短视频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运用短视频进行传播的优点,为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合适的交流策略,将新的生命力与想象力融入无形文化的传承之中。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无形的文化遗产更有活力... 目的:文章对短视频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运用短视频进行传播的优点,为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合适的交流策略,将新的生命力与想象力融入无形文化的传承之中。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无形的文化遗产更有活力。方法:在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传播特征,研究如何高效构建其传播机制。结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用户生成内容(UGC)与专业制作内容(PGC)能在短视频的传播链上建立起一种协同的生产关系,将UGC的广度与PGC的深度相融合,能满足多元化需求、实现体验式传播、鼓励公众参与,最终实现活态传承,有效强化“非遗”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的策略上,既要利用好科技,又要适当地降低创意门槛;在实际操作中,应加强广大群众的参与和交流。结论:要更好地保存、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青少年的参与。短视频平台是年轻人的聚集地,内容精彩纷呈的短视频能让更多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更直接的认识,并促使其弘扬和传承“非遗”。从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看,“非遗”短视频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传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非遗”短视频 传播模式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域下当代“非遗”展览的策展机制探索
15
作者 魏瑜薇 张毅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期162-164,170,共4页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逐渐与旅游市场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非遗”展览由传统农耕时期的原生态阶段发展至民国时期的艺术展示阶段,...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逐渐与旅游市场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非遗”展览由传统农耕时期的原生态阶段发展至民国时期的艺术展示阶段,如今已经进入“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活态化展示阶段,但其整体仍处于活态化发展的前期探索时期,存在相关政策和体系不健全、文化内涵不够深入、展陈方式缺少创新性与互动性、缺乏市场互动与国际合作等问题,难以满足以“非遗”形成文化内驱力进而构成国际文化策略的策展需求。结果:文章以当前“非遗”策展状况与当代策展需求间的不平衡为出发点,提出在展览前,展览主题与形式的框架制定要基于学术自主性,充分考虑经济、政治与科技的跨学科有效协同;在策展中,展览的造景设计要具有创意性,注重跨学科间的赋能,并合理规划展览行动路线,可以定期举办讲座与论坛以促进文化交流;展览后,要重视媒体叙事与新闻传播的力量,运用网络衍生的方式带动后续增值,并召开研讨会、发行出版物,以整理和归纳“非遗”展览内容。结论:通过探究“非遗”展览的策展机制,以期实现“非遗”展览助力文化旅游发展和振兴中华文化的伟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展览 文旅融合 策展机制
下载PDF
广西“非遗”美食文化中的“物”及其历史溯源
16
作者 韦玲 《歌海》 2024年第2期38-47,共10页
“非遗”美食~①文化中的“物”所指的正是与“非遗”美食相关的炊煮器、盛食器、进食器、贮藏器,等等。这些器具不仅见证了“非遗”美食的诞生和发展,也是“非遗”美食文化背景、文化理念的外在体现,承载着丰富的民族风俗和地域特色,... “非遗”美食~①文化中的“物”所指的正是与“非遗”美食相关的炊煮器、盛食器、进食器、贮藏器,等等。这些器具不仅见证了“非遗”美食的诞生和发展,也是“非遗”美食文化背景、文化理念的外在体现,承载着丰富的民族风俗和地域特色,也见证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通过考察这些器物的发展、变革与进步,发现它们都与传统手工业中的各个门类有着直接而显在的关系,且从古至今都有所传承和发展,从而也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美食 器物 历史 传承 发展
下载PDF
在校内课后服务中传承瑶族“非遗”的实践——以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二小学为例
17
作者 杨春华 《广西教育》 2024年第1期25-27,共3页
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容易出现家长认识不到位、服务项目不够丰富、缺乏师资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将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引进校园,开设相应的课后服务项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拓展课后... 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容易出现家长认识不到位、服务项目不够丰富、缺乏师资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将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引进校园,开设相应的课后服务项目,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拓展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瑶族“非遗” 课后服务 校园文化
下载PDF
广西“非遗”美食的特色和内涵
18
作者 吴伟峰 《歌海》 2024年第2期9-29,共21页
广西拥有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海洋文化、山水文化、边关文化等深厚的文艺底蕴,这些多元文化孕育产生了众多的“非遗”美食~①,大致总结有烤、古、鲜、生、奇、酸、甜、苦、辣(腊)、黏等十大特色,体现出广西“非遗”美食不仅历史悠久、... 广西拥有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海洋文化、山水文化、边关文化等深厚的文艺底蕴,这些多元文化孕育产生了众多的“非遗”美食~①,大致总结有烤、古、鲜、生、奇、酸、甜、苦、辣(腊)、黏等十大特色,体现出广西“非遗”美食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且内涵深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传统美食制作技艺 “非遗”美食 饮食文化
下载PDF
“非遗”创新应用视角下毛南族民歌音乐形态及创作应用研究——以毛南族钢琴独奏作品《花竹帽》为例
19
作者 顿佳玉 《歌海》 2024年第1期75-84,共10页
毛南族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毛南族民间文化中的瑰宝。创新性地保护与传承民歌中的文化,并对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作曲家基于单声性原生民歌歌调,围绕定情信物花竹帽不停旋转的音乐形象,进行多声化创作重塑,并... 毛南族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毛南族民间文化中的瑰宝。创新性地保护与传承民歌中的文化,并对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作曲家基于单声性原生民歌歌调,围绕定情信物花竹帽不停旋转的音乐形象,进行多声化创作重塑,并将五声性与现代和声相结合,运用钢琴这样具有共同识别特性的语言进行创新传承,使其融入现代社会,延续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创新应用 毛南族歌调 《花竹帽》 多声化创作重塑
下载PDF
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本土“非遗”课程开发与实践——以松江布进校园为例
20
作者 钱卓娜 《现代教学》 2024年第1期85-86,共2页
随着“双新”的实施,核心素养下的美术课程资源得到开发与整合,越来越多的“非遗”资源被挖掘并走进美术课堂。本文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江布为载体,尝试以单元结构教学为主,对松江布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增加美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非遗” 松江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