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比较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之异同 被引量:3
1
作者 屈婵媛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4期127-128,共2页
中国古典文论中,对诗歌"味"的探讨和研究由来已久。南朝钟嵘提出了"滋味说",这一说法触及到诗歌创作中如何超越形式层面而追寻更深层的意蕴问题,但其论述仍不够全面。而真正完成这一使命的是唐代的司空图,他在其诗... 中国古典文论中,对诗歌"味"的探讨和研究由来已久。南朝钟嵘提出了"滋味说",这一说法触及到诗歌创作中如何超越形式层面而追寻更深层的意蕴问题,但其论述仍不够全面。而真正完成这一使命的是唐代的司空图,他在其诗论中提出了"韵味说"。对此二人关于诗歌"味"的探讨和比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味"这个古典文论中的诗歌审美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嵘 “滋味说” 司空图 “韵味说” 异同
下载PDF
论司空图“韵味说”的意蕴和标准
2
作者 和静 《保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75-81,共7页
唐末著名文论家司空图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唐代,特别是王、韦、柳诗歌创作的经验,对诗歌的"味"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以"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为核心的"韵味说"理论,其... 唐末著名文论家司空图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唐代,特别是王、韦、柳诗歌创作的经验,对诗歌的"味"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以"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为核心的"韵味说"理论,其影响深远。文章就从"韵味说"的意蕴内涵、"韵味说"的具体要求、"韵味说"的评析三个方面加以阐释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韵味说” 意蕴 标准
下载PDF
从“韵味”说来看汉语散文英译——以张培基译“故都的秋”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梅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3期122-123,共2页
许多翻译爱好者和工作者对散文翻译很有兴趣,只是苦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上实践不足,翻译质量往往不尽人意。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散文翻译的质量呢?刘士聪先生根据多年研究提出了"韵味"说。他指出散文要译出韵味,应从节奏、... 许多翻译爱好者和工作者对散文翻译很有兴趣,只是苦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上实践不足,翻译质量往往不尽人意。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散文翻译的质量呢?刘士聪先生根据多年研究提出了"韵味"说。他指出散文要译出韵味,应从节奏、意境与语言风格待三个方面入手。该学说为散文翻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灵活运用该理论能更好地译出散文的神韵,完整地传达散文的艺术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味 节奏 意境 语言风格 故都的秋
下载PDF
散文翻译的“韵味”说浅析——《风筝》原文与刘士聪译文比较
4
作者 马福新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2年第6期158-159,共2页
翻译实践应受理论的指导,散文翻译也不例外。刘士聪先生的翻译“韵味”说,为散文翻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译文的“韵味”是原文作者和译文作者共同创造的产物,译文要实现原文的“韵味”,就要包括三个要素:整体氛围,声响节奏和... 翻译实践应受理论的指导,散文翻译也不例外。刘士聪先生的翻译“韵味”说,为散文翻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译文的“韵味”是原文作者和译文作者共同创造的产物,译文要实现原文的“韵味”,就要包括三个要素:整体氛围,声响节奏和个性化语言。刘先生本人的译文也都体现了这些特色,本文尝试以《风筝》译文为例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味 散文 翻译
下载PDF
严羽“兴趣说”对司空图“韵味说”的继承与发展
5
作者 刘畅 《视界观》 2022年第23期67-69,共3页
司空图的“韵味说”集前人以韵论诗和“味”说之大成,他将韵与味从对诗文本身的评价提升到通过对文本欣赏而获得的审美情感中去,其核心观点“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的高度概括。严羽的“兴趣说”则与司空... 司空图的“韵味说”集前人以韵论诗和“味”说之大成,他将韵与味从对诗文本身的评价提升到通过对文本欣赏而获得的审美情感中去,其核心观点“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的高度概括。严羽的“兴趣说”则与司空图“韵味说”一脉相承,强调诗重在吟咏性情,以“兴”总结盛唐诗歌创作,以“趣”提炼其中凝聚的审美感受,是对宋江西诗派“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理论的反驳与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趣说”对司空图“韵味说” 继承与发展
下载PDF
论司空图的“韵味”说 被引量:2
6
作者 袁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1年第8期37-40,共4页
司空图的“韵味”说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分别对诗歌语言和思想的要求。“韵味”说的审美形象特征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审美意境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其必然要求“思与境偕”。“韵味”... 司空图的“韵味”说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分别对诗歌语言和思想的要求。“韵味”说的审美形象特征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审美意境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其必然要求“思与境偕”。“韵味”说的真正意义在于探索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即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物我贯通等审美要素。作为一种文学和美学观念,它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对后世文艺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空图 “韵味 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
下载PDF
刘士聪译本《落花生》的韵味再现 被引量:4
7
作者 丁如伟 董会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4-96,共3页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一篇寓意隽永、短小精悍的散文。刘士聪的译文精妙地传达了原文的韵味。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韵味说",丰富了翻译美学思想。文章依照刘士聪对散文韵味的三分法,分别从声音和节奏、意境和氛...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一篇寓意隽永、短小精悍的散文。刘士聪的译文精妙地传达了原文的韵味。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韵味说",丰富了翻译美学思想。文章依照刘士聪对散文韵味的三分法,分别从声音和节奏、意境和氛围以及个性化语言三方面分析译文韵味的再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花生》 “韵味说” 刘士聪 韵味再现
下载PDF
司空图的“意境说”
8
作者 杜海洋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8-40,共3页
司空图是唐代很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在他的诗论文章中,以诗歌意境为中心,总结了诗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经验,提出了一些著名的诗歌理论。应该说,司空图的意境理论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使之系统化。
关键词 司空图 “思与境偕” “韵味 “四外说”
下载PDF
英译散文的韵味再现——以刘士聪英译《野草》为例
9
作者 詹丽宏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101-102,共2页
刘士聪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韵味"说,认为声响与节奏、话语方式的个性化、意境与氛围是散文韵味的三个表象形式,并依此对《野草》进行了英译。本文依据这一翻译原则,将译文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译者较好地把握了《野草》... 刘士聪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韵味"说,认为声响与节奏、话语方式的个性化、意境与氛围是散文韵味的三个表象形式,并依此对《野草》进行了英译。本文依据这一翻译原则,将译文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译者较好地把握了《野草》的内涵意义,成功再现了原作野草之韵,证明了"韵味"说这一翻译原则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韵味 韵味再现
下载PDF
试论刘士聪的认知翻译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新兵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15-119,共5页
刘士聪的"韵味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声响与节奏,意境和氛围,个性化的话语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采用现实-认识-语言的过程来看这三个方面,则原文的现实世界体现于文本的声响与节奏,译者的认知过程是在译者的世界里体验... 刘士聪的"韵味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声响与节奏,意境和氛围,个性化的话语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采用现实-认识-语言的过程来看这三个方面,则原文的现实世界体现于文本的声响与节奏,译者的认知过程是在译者的世界里体验原文中那些声响和节奏所描述的意境和氛围,最后通过翻译识解和心智运作形成个性化的话语方式。因此,"韵味说"发展了传统的"译味"理论,描述了从生命体验到生活体验再到语言表现形式的线性认知翻译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味说” 生命体验 生活体验 语言识解
下载PDF
“隐秀”对古典诗词理论发展的影响
11
作者 刘新林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8期96-97,共2页
关键词 《隐秀》 古典诗词 《文心雕龙》 “神韵” “韵味 “兴趣” 美学意义 理论根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