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迟子建作品中的“马”意象研究
1
作者 裘宇涵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31-38,共8页
动物意象书写是迟子建作品的一大亮点,而“马”意象是其中出现最高频、内容最丰富的一类。以迟子建作品中的“马”意象为对象,运用意象理论、文本细读、文学比较等方法开展研究。从意象内容来看,迟子建笔下的“马”意象可以根据所处环... 动物意象书写是迟子建作品的一大亮点,而“马”意象是其中出现最高频、内容最丰富的一类。以迟子建作品中的“马”意象为对象,运用意象理论、文本细读、文学比较等方法开展研究。从意象内容来看,迟子建笔下的“马”意象可以根据所处环境主要分为草原之“马”、山林之“马”、乡村之“马”和战场之“马”四大类,具备不同的象征意义和结构作用。从意象构建方式来看,迟子建运用了多种写作技法,典型的是人与马的叙述视角切换和独特方式的人马关系描写。深层来看,迟子建的“马”意象写作根植于现实,深受东北自然地域环境和人文风俗影响,同时也寄寓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着人性的启示、生命的哲思和美好情感的礼赞,能够在精神领域为人们带来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作品 “马”意象 文化内涵 情感主旨
下载PDF
汉唐辞赋中的西域“水”“马”意象 被引量:4
2
作者 侯立兵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8-141,共4页
西域意象在唐诗研究领域中已然备受垂青,与此判然有别的是学界对于辞赋中的西域意象却鲜有关注。事实上,由于“赋兼才学”且具有百科全书的文体特性,使得汉唐辞赋承载着丰富的西域文明,进而也滋生了繁多而颇具异彩的西域意象。作为迥异... 西域意象在唐诗研究领域中已然备受垂青,与此判然有别的是学界对于辞赋中的西域意象却鲜有关注。事实上,由于“赋兼才学”且具有百科全书的文体特性,使得汉唐辞赋承载着丰富的西域文明,进而也滋生了繁多而颇具异彩的西域意象。作为迥异于内地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物象,西域的“水”与“马”因为关联着人们深刻而独特的生存和生命体验而积淀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意象 “水” 西域 辞赋 汉唐 唐诗研究 文体特性 百科全书
原文传递
迟子建《树下》折射的鄂伦春民族“马”意象
3
作者 郭玉贤 《芒种》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62,共2页
生命是文学作品不衰的议题。正如人类的指纹一样,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生命脉络,枝叶繁茂、曲折流转。作家迟子建就在《树下》这部小说中为读者铺陈了一幅有如江水般流转不息的生命画卷。而在这部作品的种种意象中,红马与白马这两个意象... 生命是文学作品不衰的议题。正如人类的指纹一样,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生命脉络,枝叶繁茂、曲折流转。作家迟子建就在《树下》这部小说中为读者铺陈了一幅有如江水般流转不息的生命画卷。而在这部作品的种种意象中,红马与白马这两个意象尤为突出,成为主人公七斗对生命理解的注脚。一、意象与马(一)意象意象即"表意之象",是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意象在文学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寄寓着作者的思想,将无形化为有形,又从有形中投射出更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意象 《树下》 迟子建 鄂伦春民族 折射 文学作品 文学形象 艺术形象
原文传递
论《远山》中的“牛”与“马”
4
作者 蒋欣彤 《今古文创》 2021年第3期6-7,共2页
"牛"与"马"是日本作家三浦绫子的著作《远山》中主人公经营农牧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全篇的主导意象。它们既是主人公田岛耕作、民子和武志的形象化身,又充当着二战后对战争进行反思的一批日本国民,从基... "牛"与"马"是日本作家三浦绫子的著作《远山》中主人公经营农牧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全篇的主导意象。它们既是主人公田岛耕作、民子和武志的形象化身,又充当着二战后对战争进行反思的一批日本国民,从基督教文化中继承的"原罪"意识的救赎者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山》 “牛”意象 “马”意象
下载PDF
隐显在字里行间的“马”——牛汉诗歌作品意象谈
5
作者 陆健 《诗探索》 2003年第3期95-99,共5页
牛汉诗歌作品中的意象是丰富多彩的,植物、动物、人物,可以说牛汉在他漫长的人生经历接触过的事物,有许多都直接或经过变化地再现在他的诗歌中。而“马”并非牛汉诗歌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
关键词 牛汉 诗歌 “马”意象 叙事性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内蒙古文学作品中的精灵
6
作者 奎曾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97-100,共4页
内蒙古草原历来是我国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生息、繁衍和融汇之地。这些少数民族的祖先,狩猎也好,畜牧也好,总是离不开马。马,既是生产力,又是生产资料;既是交通工具,还是作战武器。所以,远自匈奴,近至蒙古,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常常被称之为... 内蒙古草原历来是我国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生息、繁衍和融汇之地。这些少数民族的祖先,狩猎也好,畜牧也好,总是离不开马。马,既是生产力,又是生产资料;既是交通工具,还是作战武器。所以,远自匈奴,近至蒙古,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常常被称之为“骑马民族”或“马背上的民族”。 古诗有云:“朔方戎马最,趋牧万群肥。” 当代蒙古族著名诗人巴·布林贝赫写道:“蒙古民族自古以来,/把马背当作摇篮。/英勇剽悍的性格,/在骏马脊背上磨炼。”(《命运之马》)至今在内蒙古大地,还留下许多以马命名的地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文学 艺术风格 民族文化 民间文学 “马”意象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