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言《诗》以论学”与“即物以见道”——“鸢飞鱼跃”的多重意义
1
作者 张丰乾 《文化发展论丛》 2019年第1期89-107,共19页
孟子指斥杨墨“率兽食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大事件,而《诗经》是他重要的思想资源。人与禽兽的根本差别,也被视为儒家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诗经》之中,也多有“鸟兽鱼虫”之名,但“鸟兽”不仅具有知识的意义,其习性和象征意义在... 孟子指斥杨墨“率兽食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大事件,而《诗经》是他重要的思想资源。人与禽兽的根本差别,也被视为儒家思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在《诗经》之中,也多有“鸟兽鱼虫”之名,但“鸟兽”不仅具有知识的意义,其习性和象征意义在不同的诗篇中呈现出丰富的内涵,这是孔子强调学习《诗经》的必要性所在。早期的孔门后学,多引《诗》明志说理,不仅没有回避“鸟兽鱼虫”,且比拟于圣贤君子的理想人格。《诗经》四书及四书学著作中经常引用鸟兽,特别是“鸢飞鱼跃”的情形来阐发多种思想,包括“恶人远去,不为民害”“大王、王季德教明察,著于上下”“民众各得其所,喜不自胜”“见得道体发见”“吾良知的流行不息”“子思吃紧为人处”等,大多与“君子之道”的具体含义有关。而其他经典如《周易》《庄子》等书中的相关内容,在“触类旁通”的解释之下也颇具启发性。从“言《诗》以论学”与“即物以见道”,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中国哲学的特色与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鸢飞鱼跃” 《四书》 君子之道 触类旁通
下载PDF
“鸢飞鱼跃”与中国诗学中的审美理性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晶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2-91,共10页
"鸢飞鱼跃"典出于《诗经》,却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中,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象喻,表征着自由、自然、自得的状态,且成为儒家仁学的核心观念。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象喻,"鸢飞鱼跃"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审美蕴含。一是&q... "鸢飞鱼跃"典出于《诗经》,却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中,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象喻,表征着自由、自然、自得的状态,且成为儒家仁学的核心观念。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象喻,"鸢飞鱼跃"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审美蕴含。一是"鸢飞鱼跃"即是宋代哲学中"万物一体"的仁学思想的组成部分,后者是其所表征的渊深内涵,前者则是后者的形象呈现。二是"鸢飞鱼跃"也寓含着"物我兼体"的观念,在审美方面,就具有了主体间性的特征。三是"鸢飞鱼跃"以天地为背景,使人有了强烈的空间感。"诗中之理"指的是诗歌创作中那种区别于"经生之理""名言之理"的审美理性,更不是逻辑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方式,所得也非抽象的观念。"经生之理""名言之理"在诗中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植入,而"诗中之理",则是诗人在当下的审美感兴中生发的、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规律的独特认识,与审美殊相相伴。"诗中之理"是诗人在活泼泼地审美情境中所获得的,"鸢飞鱼跃"与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飞鱼跃 诗中之理 审美理性 活泼泼地
原文传递
俯仰宇宙审美观照源起之再追索--从《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谈起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锡坤 卢静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源起不止于《易传》,还应上溯至殷周之际的《易经》。《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一兴象,标志着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确立和形成。《易经》之《观》卦,为其源起提供了三个前提条件:1)共同的... 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源起不止于《易传》,还应上溯至殷周之际的《易经》。《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这一兴象,标志着俯仰宇宙审美观照的确立和形成。《易经》之《观》卦,为其源起提供了三个前提条件:1)共同的宇宙观背景:在易卦是上下四方的规范而有序,在《诗经》是上下四方观念之成熟;2)共同的核心观念:《观》卦之"观我生"与《旱麓》"岂弟君子"均指向道德自律、亲和臣民,及在此基础上六四爻辞"观国之光"、"岂弟君子,遐不作人"相应,可谓一脉相承;3)《观》卦之"观"首创"兴"的规范化形式,规范"兴"从自然物象向人文事象引申。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以上三个前提可视为"间接接受";"鸢飞鱼跃"兴象的整合对以"鸟、鱼"为兴象的爻辞,可视为"直接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仰宇宙的审美观照 “鸢飞鱼跃” 《观》卦 “鸟焚其巢” “贯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