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鲁斯-方言”批评理论与“黑人性”表述 被引量:2
1
作者 罗虹 程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1-136,共6页
当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休斯顿·A.贝克的"布鲁斯-方言"批评理论以黑人的布鲁斯和方言土语解构了西方主流批评话语及其文本模式,拓宽了人们对文学批评及文化的视野,并彰显出黑人文学独具特色的言说方式和"黑人性&qu... 当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休斯顿·A.贝克的"布鲁斯-方言"批评理论以黑人的布鲁斯和方言土语解构了西方主流批评话语及其文本模式,拓宽了人们对文学批评及文化的视野,并彰显出黑人文学独具特色的言说方式和"黑人性"特征,为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和文本解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斯顿·A 贝克 “布鲁斯-方言”批评理论 “黑人性” 文学批评
下载PDF
“黑人性”运动与桑戈尔 被引量:4
2
作者 黎跃进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90-93,共4页
"黑人性"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黑非洲的知识精英倡导的一场文化运动,它以19世纪末的黑人文化复兴运动为思想基础,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为直接前导,由桑戈尔、莱昂.达马和艾梅.塞泽尔倡导推动,旨在恢复黑... "黑人性"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黑非洲的知识精英倡导的一场文化运动,它以19世纪末的黑人文化复兴运动为思想基础,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为直接前导,由桑戈尔、莱昂.达马和艾梅.塞泽尔倡导推动,旨在恢复黑人价值,唤起非洲殖民地社会民众对于黑人文化个性、文化归属的自尊、自信和认同。运动成为当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面精神旗帜,一大批诗人、作家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桑戈尔不仅是"黑人性"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代表性诗人,他的诗作扎根非洲黑人文化传统,赞颂黑人传统精神的价值,在艺术表现上也体现了"黑人性"文学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性”运动 桑戈尔 民族精神
下载PDF
“黑人性”文化现象反思——关于爱丽丝·沃克《紫色》的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颂华 段媛薇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62-64,共3页
非洲塞内加尔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最先提出以"黑人性"来关注黑人问题,后来,"黑人性"成为黑人文化运动的一个代名词,其目的就是为了将黑非洲文明发扬光大,让黑人民族能够重新站立起来。爱丽丝·沃克以《... 非洲塞内加尔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最先提出以"黑人性"来关注黑人问题,后来,"黑人性"成为黑人文化运动的一个代名词,其目的就是为了将黑非洲文明发扬光大,让黑人民族能够重新站立起来。爱丽丝·沃克以《紫色》中茜莉的自我成长经历来强调"黑人性"文化在民族自信心中的重要作用,将桑戈尔的"黑人性"文化精华彰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 “黑人性” 文化现象
下载PDF
爱丽丝·沃克《紫色》中的“黑人性”文化现象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丁礼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81-84,共4页
“黑人性”最早是塞内加尔的著名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第一次运用,以表达他对黑人问题的高度关注。后来它发展成为一种震撼世界的黑人文化运动。它旨在提升黑非洲文明的精神,唤起黑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沃克的《紫色》在关注... “黑人性”最早是塞内加尔的著名诗人桑戈尔在《还乡笔记》中第一次运用,以表达他对黑人问题的高度关注。后来它发展成为一种震撼世界的黑人文化运动。它旨在提升黑非洲文明的精神,唤起黑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沃克的《紫色》在关注茜莉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着力渲染黑非洲文化所引发的民族自信心,并透过《紫色》充分折射出桑戈尔“黑人性”的文化内涵和精髓。这在体现茜莉摆脱作为黑人女性受到的双重压迫而成长为新女性形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性” 非洲文明 双重压迫 新女性
下载PDF
新中国“黑人性”文学研究评述
5
作者 黎跃进 《外语与翻译》 2013年第4期54-61,共8页
新中国学界对“黑人性”运动比较重视,对“黑人性”运动产生发展过程、内涵、特点、贡献和局限都有研究,认为这场运动是由美国的“黑人文艺复兴”为先驱,受到欧洲白人非洲学说的启示,以桑戈尔为代表的留法学生倡导和推动而形成。这... 新中国学界对“黑人性”运动比较重视,对“黑人性”运动产生发展过程、内涵、特点、贡献和局限都有研究,认为这场运动是由美国的“黑人文艺复兴”为先驱,受到欧洲白人非洲学说的启示,以桑戈尔为代表的留法学生倡导和推动而形成。这场以复兴民族传统价值为宗旨的运动主要表现在文学领域,为唤醒民族意识,争取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但也有沉迷过去、忽视黑非洲内部区域文化个性,甚至排斥外来文化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性”运动 桑戈尔 民族传统价值
下载PDF
“黑人性”与另一种文学的可能
6
作者 袁筱一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6,共7页
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黑人性”运动虽然与当时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种族运动相关,有其反殖民压迫的一面,但不应该仅仅被视作一场独立的政治文化运动。正是“黑人性”运动将非洲大陆的法语文学写作与加勒比地区的法语文学写作联系起来,... 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黑人性”运动虽然与当时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种族运动相关,有其反殖民压迫的一面,但不应该仅仅被视作一场独立的政治文化运动。正是“黑人性”运动将非洲大陆的法语文学写作与加勒比地区的法语文学写作联系起来,使得原来零散的非洲法语文学初成规模,并且突破了地域文学的概念。因此,“黑人性”运动也一向被视为非洲法语文学的起点性事件。还原“黑人性”运动发生之初的情境,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对“黑人性”运动的复杂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做出解释,考察“黑人性”的概念与日后非洲法语文学特质之间的关系,对于非洲法语文学研究来说尤为必要。“黑人性”之所以值得我们关注,是因为它揭示了另一种语言和文学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法语文学 “黑人性” 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 埃梅·塞泽尔
原文传递
“黑人性”运动的文学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施雪莹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7,共9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留法黑人大学生掀起的"黑人性"运动,不仅在唤醒黑人意识、反对殖民压迫、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在文学上对后来的非洲法语文学与安的列斯法语文学起到了奠基之功。"黑人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留法黑人大学生掀起的"黑人性"运动,不仅在唤醒黑人意识、反对殖民压迫、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在文学上对后来的非洲法语文学与安的列斯法语文学起到了奠基之功。"黑人性"作家的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今日黑人法语文学的整体面貌。"黑人性"的倡导者力求通过文学创作体现黑人文化的独特魅力,其文学作品表现出与传统法语文学截然不同的主题与风格。它们实际上参与了"黑色非洲"文化身份的构建。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这种身份认同依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文学批评由反殖民转入后殖民阶段,这些作品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仍然呼唤着新的、更为细致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性”运动 人文化传统 文化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黑人性”的“另类”书写——评加拿大黑人作家安德烈·亚力克西近作《十五只狗》
8
作者 綦亮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17年第5期72-77,共6页
2015年吉勒奖获奖作品、加拿大黑人作家安德烈·亚力克西的近作《十五只狗》再次展现了加拿大黑人文学的不凡实力。该作以寓言的形式探讨欲望、情感和生命等永恒话题,充满哲学思辨和人文关怀。这部作品延续了亚力克西一贯的风格—... 2015年吉勒奖获奖作品、加拿大黑人作家安德烈·亚力克西的近作《十五只狗》再次展现了加拿大黑人文学的不凡实力。该作以寓言的形式探讨欲望、情感和生命等永恒话题,充满哲学思辨和人文关怀。这部作品延续了亚力克西一贯的风格——淡化"黑人性"。这种做法一方面体现了"黑人性"内涵的演进,同时也是亚力克西在黑人作家身份与加拿大社会文化现实之间权衡的产物。《十五只狗》积极探索书写加拿大"黑人性"的路径,揭示出在非洲流散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黑人文学限度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烈·亚力克西 《十五只狗》 “黑人性” 加拿大文学
原文传递
从托尼·莫里森作品看美国黑人精神生态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文权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335-338,共4页
精神生态研究主要是关注人自身"精神圈"这一内自然的生态平衡,并探索精神生态失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在《最蓝的眼睛》、《秀拉》、《宠儿》三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塑造了美国黑人社会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悲剧的因素包括... 精神生态研究主要是关注人自身"精神圈"这一内自然的生态平衡,并探索精神生态失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在《最蓝的眼睛》、《秀拉》、《宠儿》三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塑造了美国黑人社会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悲剧的因素包括"黑人性"的丧失与母爱的扭曲: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社区在白人强势文化面前迷失自我,丢弃"黑人性",酿成了佩科拉一家的悲剧;在《秀拉》中,秀拉抛弃"黑人性",蔑视黑人传统,给黑人社区带来了灾难;《宠儿》中塞丝杀死亲生女儿,《秀拉》中伊娃杀死深爱的儿子,都是扭曲的母爱带来的毁灭。如此种种,都折射出美国黑人精神生态的危机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态 托尼·莫里森 “黑人性”
下载PDF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黑人民俗文化
10
作者 丁超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1期132-133,共2页
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十分看重黑人民俗文化,并善于在小说中表现黑人民俗文化。分析了赫斯顿在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对美国黑人宗教、音乐、舞蹈和民间故事的描写和反映。
关键词 《他们眼望上苍》 “黑人性” 美国 人民俗文化
下载PDF
文化认同与文化抗争:作为民族寓言的《死亡与国王的侍从》
11
作者 殷明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3-150,共8页
《死亡与国王的侍从》中的仪式自杀在殖民者的文化压制下不仅是一种文化认同,也成为一种文化抗争。由于殖民者的阻挠和艾雷辛意志的薄弱,仪式自杀未能完成。艾雷辛之子的“替父自杀”表现出文化抗争的继续和非洲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回归。... 《死亡与国王的侍从》中的仪式自杀在殖民者的文化压制下不仅是一种文化认同,也成为一种文化抗争。由于殖民者的阻挠和艾雷辛意志的薄弱,仪式自杀未能完成。艾雷辛之子的“替父自杀”表现出文化抗争的继续和非洲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回归。但他们对于非洲传统和欧洲文明之间的关系仍然未能有清醒的认识,回到前殖民时代的努力只能以一种悲剧的形式出现。非洲不仅要抵抗文化的殖民,也要抵抗对于失败的忘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与国王的侍从》 文化认同 文化抗争 “黑人性”
下载PDF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中的非裔美妆文化研究
12
作者 谢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9-127,共9页
都市生活构成了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的'风景线',其中极具女性性别特征的美妆消费、美妆仪式展现了黑白文化在都市空间的互动与融合,美妆书写蕴含着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小说致力于塑造新黑人女性形象的创作动... 都市生活构成了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的'风景线',其中极具女性性别特征的美妆消费、美妆仪式展现了黑白文化在都市空间的互动与融合,美妆书写蕴含着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小说致力于塑造新黑人女性形象的创作动机。主流社会的大众消费文化和非裔女性塑造城市化新形象的美妆需求一起推动了非裔美妆文化的产生,广告则为它的迅猛发展起到了重要宣传作用。非裔美妆文化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非裔女性迎合消费主义文化盛行的时代潮流,开启了主动参与时尚文化生产之路,美妆呈现的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符合主流社会期待,为她们提供了更好的就业、社交、婚姻等生存机遇;另一方面,非裔社区流行的美妆文化明显呈现出'以白为美'的白人审美标准,形成了与'以黑为美'的黑人种族审美标准之间的冲突,造成了非裔女性的'黑人性'认同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莱姆文艺复兴 非裔女性小说 非裔美妆文化 “黑人性”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